<p>时间:2020年5月30日</p><p>地点:德阳晚报副刊玩主部落 </p><p>主讲:潘鸣</p><p>主持:彪哥</p><p>主讲嘉宾简介:</p><p> 潘鸣,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校园文学联合会副主席,德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广电工作。近几年创讴歌家乡变迁、倾诉乡情乡愁、表达生命感悟的散文一百四十多篇,累计三十万余字。相继在《四川文学》刊发散文《畦上六月》《外东街是一条河》《老实巴交的日子》;在《青年作家》刊发散文《静谧的激情》《瓦屋顶、草屋顶》《我的火车》《梦若游丝》《月光谣》;在《散文百家》刊发随笔《想象之魅》。此外,陆续有散文作品在《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等省、市报刊发表。十六万字散文集《花间一壶茶》即将正式出版。</p> <p> 讲座实录:</p><p> 德阳晚报春梅老师几度约我在晚报群里面讲一次关于散文创作的“微课”,我一再婉辞。这並非我矫情,实在是心中忐忑。我沉下心来学写散文时间本来就不长,也没系统学习过散文创作理论,这几年写作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害怕信口开河误导了文友。后来实在不便再推,便硬着头皮应承下来。今天在这里与大家隔空见面,首先谢谢春梅老师和文友们的信任和鼓励。我下面自说自话,就权当与各位坐在荼馆闲聊,你们姑妄听之,如风过耳,我哪说哪丢,也无压力。</p><p> 先说一个观点:散文独具魅力,无可取代。</p><p> 常听有人说,散文在文学体裁种类中地位低下,无足轻重,充其量算是文学领域的闲花野草小摆设。它没有小说的鸿篇巨制和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缺乏诗歌令人血脉贲张的情感倾泄,又不如格律古韵那般精致典雅意韵深幽。它甚至没有严格的制式定位和精准的体裁边界,完全是一个模糊的存在。我认为,持这些观点的人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认真关注过散文,缺乏对散文品质的咀嚼鉴赏和散文前世今生的洞观览悉,是典型的“傲慢与偏见”。</p><p> 在我眼中,文学的界面上,散文的魅力与价值是无可取代的。</p><p> 从体载涵纳的深广度看:散文的外延是最大的。除了小说、戏剧、格律诗词,其余都算它的范畴,其覆盖量和影响力是巨大的。</p><p> 从内容承载和影响力看:它可以文载道,承国计民生之“重”。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许多散文都直接参政议政,或扬德宣教,辅佐修身治国平天下。也可载“风花雪月”之轻,让汉语淌成涓涓清流,滋养世间众生的心性,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细腻美感。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之类唯美散文。散文还可以托物抒怀,感时咏志,细描人间悲欢离合,抒写众生百般喜怒哀乐。好的散文,甚至可以成为时尚文风的引领。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一举突破了六朝以来的骈俪浮华文体,发展形成了自由舒张,雄健奔放,奇崛峭厉的古代散文新风尚。这次风潮,影响到元、明、清各代直至今天的散文风格,乃至整个文学创作领域,意义源远流长。现代和当代不少的名家散文精品,也对时代进步和文风标新起到了很大助推作用。如鲁迅的一系列杂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孙犁的《荷花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等等。</p><p> 从表达形式看:散文形无定形,最为轻灵自由,可由衷恣意叙事描物、状景抒情、议论感怀,可谓是文学领域中捭阖纵跃的“轻骑兵”。</p><p> 从阅读和写作角度看:散文不拘一格的多元文风,能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品味需求,其阅读群体的总量是其他文体读者量远远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节奏运转的时代,大量精短优美接地气的散文很受读者欢迎,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席位。作为业余写作者,学习从事散文创作也相对较易入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成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收放自如,轻松走笔,可从中怡然享受文学创作的快感。</p><p> 接下来谈谈我在散文创作摸索中的几点体会</p><p><br></p> <p> 一、旧中探新。</p><p> 平常一些文友交流,听到这样的感慨:散文创作选题太难了。从山光水色、花鸟鱼虫,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几乎所有的物象、题材都被人写过了,一下笔就与人迎面“撞车”,跌入“雷同”的坑洼。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如今谁想在题材上寻求唯一性几乎没有可能。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同中求异,旧中探新。我的做法一是努力发掘所描写的旧人旧事旧物与新时代契合的某些启迪价值、精神辉芒。比如《我的火车》中为了保护逃票跳车的割猪草的乡下孩子免受伤害而尽量把火车开得慢一些的火车司机,《畦上六月》中描写的那位因地震而残疾却自强不息的菜地里的“维纳斯”妇人。人物、事件和故事场景都是旧的,但我在文字里却让他们的行为举止涣发出时代倡导的善良同情、拼博进取的精神光芒。二是深挖一些老物象旧民俗的内涵,使文章透过“旧”的底色,闪出“新”的光斑。比如《老实巴交的日子》中,我列举了一系列从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性,将之与当下世风进行类比,鲜明反衬出一些消失的物像和精神品质的可贵价值。其中一段是这样描述的——那时候,人们也养小动物,却没有那些移情别恋的小情调,也缺少多愁善感的浪漫情怀。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养猫是为了捉拿耗子。人对猫狗爱而不宠,不会“心肝宝贝乖乖儿”地柔情呼唤,更不可能给它们穿套装,梳小辫,吃精品罐头,黏乎地抱着哄着。主人会严厉规范猫狗的行为准则,一旦有失范失责,必当严惩不怠。 因此,便猫有猫样,狗有狗样。狗眼明澈,能识别坏人好人;狗耳聪灵,彻夜开张,机敏地捕捉蛛丝马迹的异响,忠诚地履行着看家护院的职守。猫也十分勤勉,以弥灭鼠患为终身担当。它们秉持操行,严守底线,绝不会猫鼠和谐、狗盗相安;更不会勾搭成奸、触犯天条……三是从文学表现角度上寻求变化,彰显新的审美意趣。《外东街是一条河》这篇7000多字的散文,我从一尾飞升的风筝的视觉,把一条老街视为一条水草茵茵的小河,出入其中的人们全是一条条游鱼,然后去展开他们的不同命运(欢乐的鱼、靓丽的鱼、浮躁的鱼、悲情的鱼、来历不明的鱼)。四川文学主编对这篇稿子给予好评,很快就突出刊发了)。另一篇散文《如果抹去一面墙》,是我散歩时看到湖畔高楼一洞洞透着灯光的窗户而产生联想,灵感随之而来写成的文字。在文中,我臆想有一只无形的手将楼面抹去,于是,我的视觉里就呈现出框架式的多层舞台,于是,市井人生的一幕幕活色生香扑面而来。</p> <p> 二、小中见大。</p><p> 我们普通人,生活在寻常都市或乡野中,所见所触,必然是细碎平凡的人物事物居多。但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巧用匠心,是可以小中见大,写出有意思的文字的。观察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时,要聚精会神,要细致入微,要打开脑洞善于联想。一次我在后鸟咖啡喝茶看书,看到湖边鹭鸟翔集,自在欢娱,突然心中有悟,构思写成了《慕鸟痴语》。这篇文章重点放在写鸟儿的自由无拘、清欢知足、祥和安宁,用以反衬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某些不足和晦暗。类似篇目还有《咫尺凝眸》、《一块米牌》、《芜杂生》、《邻家有美果》等,此类文字在我的作品中了相当比重。小中见大的升华要顺其自然,乎合逻辑情理。若刻意拔高,故作姿态,则会铪人留下“假”的感觉。</p> <p> 三、朴中觅美。</p><p> 生活中一些看似粗拙平实、朴素无华的东西,若是用心用情刻写出来,也能成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但前提是作者对所写之物先要有深刻感悟。自己先动情,再提笔抒发真情。写朴实的题材切忌滥用华丽词藻,扭捏作态煸情。要让自己的丰满情感像春天的井泉一样不动声色款款盈出来。特别要尽量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精雕出叩人心扉的文学的美感来。比如我写《暖雪》中痛失双亲的穷苦孤儿贵娃,在这篇文字里,我很想表达对他的深深的同情与一怀友善,但文中我没有釆用一句直白抒发情感的语句,而着力细写了这样一组画面:我搂着贵娃的肩膀走在雪地上,告诉他:我以后再也不跟你打架了,谁敢欺负你,我就跟他拼!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男子汉。我陪贵娃堆了一个雪人。堆完后,贵娃想了一下,捡起一节竹管喂在雪人嘴角上。贵娃呆呆地看着雪人,说,这有点像我爸了,他往常从煤矿回家,成天嘴上衔着叶子烟管,还总让我给他点火。……一种悲情之美就这样自然流淌出来。以同样的文笔风格,我还写过《惹尘埃》里的擦鞋匠、清洁工,《花树下》的果摊的少妇,旌湖边卖唱的盲人。文中,我都尽量以白描的手法凸显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种种德行之美,让他们细碎的言行举止带给读者心灵的感动。</p> <p> 四、虚中蕴实。</p><p> 为了拓宽题材领城,我近两年尝试创作了一些意境虚幻的作品。这类作品,没有仼何人物事件和现实故事作为素材。完全是因为某一时刻某个偶然的原因,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文思如泉水一样涌出来,生成散文的篇章。比如由某一夜通宵失眠催生的《寻找黑夜》,在杭州因错失一道美丽风景,不禁以想象的画面聊以自慰而有感创作的《想象之魅》,读一本旧书偶见一句词汇而浮想联翩写成的《静谧的激情》,与朋友讨论忠诚这个话题而引出思考,有感而成的《影随我身》。写这类比较虚的题材,思维要开放、跳跃、穿越,思想上要有一定深度,尽量包含一些哲意。同时,文中蕴藏的某种隐喻要实;激发共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的意义要实。否则,就成了纯粹的空洞玄文。我的上述篇章,分别包含了渇求宁和、呼唤忠诚、克制浮躁、放达灵魂等等隐喻。以一句话归结:题材可以是“虚”的,主观意旨必须是“实”的。</p> <p> 五、窄中拓宽。</p><p> 初写散文的人,喜欢留连于风景名胜、风花雪月、人间情爱、乡愁怀旧等几个题材范畴。这样画地为牢,当然觉得散文表现的领域很窄。写不了多久,笔下的墨水就干涩了,创作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其实,把心胸打开,视野张大,跳出固化思维模式,就会发现散文这种灵性的文学手段,是可以纵横驰骋,信马由缰的。我这几年涉猎的散文创作题材,除了如前所述的传统范畴,还尝试了写作了一些哲思散文(如《梦若游思》《想象之魅》《不可捉摸的时光》等),随笔散记(如《芜杂生》《仰望一棵树》),杂文小品(如《一张脸》《小尴尬》《花谢勿恋枝》)。在行文风格上,也是叙事、抒情、议论多措并举;细腻婉约或轻描淡写或风趣调侃各种表现手法因文而异。这样,我感觉散文创作一下子就显得天宽地阔了。</p> <p> 六、散中有聚。</p><p> 我觉得真正的好散文,贵在对一个“散”字的适度把握。首先,行文上是应该轻灵洒逸、有如行云流水一般,切忌干巴古板和迂腐。其次,文章的构架上应该尽量舒活,充分显出张力;走笔要率性,写景叙事抒情要善于表达连琐反应,让一些奇思妙想随机闪现灵光,一些枝蔓巧妙旁逸斜出。第三是一篇文章里可以呈现思维的多元性和跳跃性,让人能从中读出足够的丰厚度,激发心灵同感。但是,散文之“散”不是一盘散沙的“散”,更不是东扯南山西说海的散打。行文铺散得再开阔,必定是要有一条文思主线贯穿全文。一篇文章究竟主要想表达什么,作者必须在动笔前想清楚,行文时写明白。这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树的枝叶越茂盛,主干越要挺拔。当代国内散文聚散有度、张弛自如的高手大家,我最敬佩的作者与作品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灵魂的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唐吉诃德》,还有王安忆、张小风、雪小禅等人的作品。我的文字中,我自己觉得写得比较收放自如的有《静谧的激情》《如果抹去那面墙》《麦地边想一些事》《想象之魁》。</p> <p> 七、众中显“我”。</p><p> 常常听到有文友唉叹:现在文学爱好者太多,稿子投到报刊就像泥牛入海,辛辛苦苦写半天,很可能人家看都懒得看。网络平台门坎低一些,可是推文出来点阅者也寥寥无几,真有点浪费创作者的“表情”。的确,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每天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充斥人们的耳目。文学编辑与文章读者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反胃”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一个作者的作品要想吸引他们的眼球,就必须在凸显文章的“辨识度”上下功夫,以不同凡响的特点打动人,征服人。在自己的文章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一是精心推敲,琢磨一个好标题。标题要尽量凝炼、切题、富有深意,力争让人见了眼睛一亮,心生欢喜。但也不能故弄弦虚,弄成标题党的作派。我对自己的文章命题是非常看重的。有的文字写出来,标题要琢磨一两天。散文《芜杂生》原题《一株杂草的启示》,后改为《且容芜杂生》,最后再改才敲定下来。给文章起一个好标题,是让文章能够脱颖而出,赢取编辑和读者青睐的重要一步。二是开个虎头,收个豹尾。文章的首段要尽力做到开篇不凡,卓有新意,让人心生欢喜,饶有兴趣地读下去。文章的收尾要升华主题,或余音绕梁,或蕴含哲理,或直戳人心,然后戛然而止。三是字里行间要有几句能让人动心的“金句”,就象一首好诗必然藏有“</p><p>诗眼”。但“金句”的产生得凭借作者的灵感,很多时候是心灵深处一闪念冒出来的,没有办法提前预制。</p><p> 拉拉杂杂聊了这么一些,没有权威的文学理论作支撑,完全是自己散文创作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仅以此作为文友间的交流,希望各位批评指正。</p><p> 谢谢大家耐心的陪同,谢谢主持人。</p><p> 2020.5.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