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

能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书法《永远在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辛劳,很多事情可以走㨗径,唯独书法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虚浮,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事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时光忽忽,岁月如梭,退休下来转眼即瞬,已满七十岁,时隔几十载,回望人生旅途的坎坷,顿觉如释重负,其正步入自由自在的快乐人生境界,尽享属于自已的那一份顺其自然的快乐生活。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不用为上有老下有小的生计劳心费神,时间宽裕了,空间广阔了,为让自已余生变的更有趣,更有意义,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与微信群里的健身操群友进行了广泛的学习交流,互敬互爱,增长了知识,加深了情感,特别是在防控疫情之时,操友雨荷千里迢迢来京于2020年5月9日晚7时在定福庄西街与大家相约相聚,现埸实况我支部书记精心设计编辑成相册,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受启发的莫过于操友老父亲伏案疾书的一短视频,对我启发很大、当即收藏,纳入我美篇,题头名为老人家“笔墨人生”。由此勾起我幼年就喜好书法的我写下了一幅李白诗”白帝城”也被纳入相册,对于我这个几十年未动笔,今又拣拾起来,在初写练字时就受到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深感受之有愧,期间我表示要向九十四岁的老书法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空余时间就练练书法,俗话说“中年习书如避暑,老来习书如进补”。这其实跟书法所具有的养生作用是离不开的。所以在书写时体会到一定要聚精会神,心无杂念,身心才会得到高度放松,一笔一划在练习中才会乐在其中,内心渐渐充实而快乐。</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将近两月的时间、在自学书法的过程中,边学边写,已写出几首诗词,每首诗词都有诗的注解,由于书法缺乏功底,书写出的字体笨拙无功,提供大家浏览时一定会不尽如人意,在此班门弄斧,给大家献丑了。敬请大家多多谅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为本人原山西定襄色织厂留影,</p> <p class="ql-block">学生与梁金珠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梁老师(八十一岁)与妻子合影</p><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书法作品既有楷书又有行书、还有草书、均出自梁老师之手、细细品味、才知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善是青松恶是花,青松平淡不如花,有朝一日浓霜降,只见青松不見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明代刘伯温的名言,没有具体的出处。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善仪耐寒的青松,恶像娇美一时的花朵,眼前看来青松没有鲜花美艳。有朝一日寒霜降临时,只见青松依然苍翠挺拔,鲜花却枯萎了!意思就是说:为善虽然短期内不一定得到好处,但时间长了便感觉到了。做恶虽然得一时之利,做久了便为众人所不齿。这一首劝世偈语,说明善恶因果的报应,非常有道理。善象是青松,恶好象是花,青松给人的感觉不如花出色,但遇到狂风吹打,遭到因果报应时,就只看到青松而看不到花了。也就是说:恶人像磨刀石,表面上看不出损伤,实则日日有磨减;善人如芝兰草,虽然不感觉他的特别,但闻得到它的芬芳馨香。我们不要以为做恶事没有人知道,天知、地知、因果知,自己的良心也知道;做了善事,不必灰心没有好报,你看田园里的花草不见增长,但一点一点的,忽然它就满园缤纷灿烂了。</span></p> <p class="ql-block">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span></p> <h3>以上书写的五张小楷字,其内容摘自前言部分。</h3> <p class="ql-block">天道酬勤“天道”呢就是“天意”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客观的规律;而“酬”可以解释为报酬、回报的意思,“勤”在这里指的是“勤奋”。这样解释下就是“天意会厚报那些勤奋的人” 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成功呢,会更偏爱辛勤的人。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然后不断地提高自己,就会有美好光明 的未来啦。</p> <p class="ql-block">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p><p class="ql-block">淡泊其实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致远,致,有实现的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p><p class="ql-block">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较之于现代人,似乎对读书学习更为重视,而且这读书的目的也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屋”、“颜如玉”那么的不堪,那时候的读书,既是经世济用的需要,也是传承家学、安身立命、维系家族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解释】: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p> <p class="ql-block">惠风和畅,汉语成语,拼音是huì fēng hé chàng,意思是指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出自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详细的意思是清风缓缓拂来,水面波澜不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span></p><p class="ql-block">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span></p><p class="ql-block">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这句话出自《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福在人间</span></p><p class="ql-block">福在人间,世在人为,好人必有好报,叫你多做好事,才会遇贵人,幸福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span></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pan></p><p class="ql-block">1、意思: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p><p class="ql-block">2、出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3、全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4、翻译: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梅:</span></p><p class="ql-block">寒夜 宋 · 杜耒</p><p class="ql-block">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p><p class="ql-block">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p><p class="ql-block">相关标签</p><p class="ql-block">古诗三百首访友目的动植物写花梅花月色</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p><p class="ql-block">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蘭:</span></p><p class="ql-block">明代:徐渭</p><p class="ql-block">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掇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閒题与俗人。</p> <h3><font color="#ed2308">郑板桥的《竹石》</font></h3><h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h3><h3>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h3><h3><font color="#01010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菊花:</font></h3><h3> 唐·元稹<br></h3><h3>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h3><h3>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h3><h3>《菊花》这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菊花的美丽,但是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出菊花的优秀品格与美妙灵动。诗人用前两句渲染爱菊的气氛,后两句则是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也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之情。</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梅、兰、竹、菊和宁静致遠装裱上墙,为自己喜好,′目的是自娱自乐。</span></p><p class="ql-block">梅兰竹菊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花中四君子?</p><p class="ql-block">梅兰竹菊指的是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它们四个各有各的寓意和象征,分别代表着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用自身感染着周围其他人。它们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这个和各自代表的精神意义以及特点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一、寓意</p><p class="ql-block">1、梅:它是四君子之首,也是中国的传统之花,代表着高洁,谦虚和坚强的品格。关于它的诗句数不胜数,激励着我们要有百折不挠 ,奋勇前进,不畏艰险的精神。</p><p class="ql-block">2、兰:它生长在深山之中,有着素淡清雅的姿态,告诫我们要远离污浊的政治,勇敢追求心中的志向。有高洁,美好,贤德 的寓意。</p><p class="ql-block">3、竹:竹也就是竹子,它的枝干挺拔,四季青翠,很受人喜爱,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爱赞颂它。它代表着不屈的骨气,谦逊的胸怀。</p><p class="ql-block">4、菊:它不畏严寒,不怕寂寞,不管是近是退都能显示出很可贵的精神品质,此外,它还象征着正直不屈,高雅纯洁。</p><p class="ql-block">二、原因</p><p class="ql-block">它们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和它们的特点以及各自代表的精神息息相关,就像是人间的君子一样,代表着正直,无畏,谦逊和文雅,用自身感染着周围其他人。</p> <h3>梅兰竹菊: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h3><h3>、花中四君子,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h3><h3>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h3><h3>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h3><h3>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壑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h3><h3>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h3><h3>  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h3><h3>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h3><h3>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h3><h3>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宁静致远</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静致远释义: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h3><h3>宁静致远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h3><h3>宁静致远出处: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h3><h3>扩展资料:</h3><h3>宁静致远的近义词:淡泊明志、厚积薄发、大音希声。</h3><h3>1、淡泊明志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àn bó míng zhì,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h3><h3>出处: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h3><h3>2、厚积薄发,粮食要囤积充分,以备不时之需,每次取的时候要少取避免浪费。后来被解读成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h3><h3>出处: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译文: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h3> <h3>写好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靠的是毅力,我很喜书法中蕴涵的丰富人生智慧,脚踏实地,谦卑做人。</h3><h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h3><h3>大意是:书虽然多,但是勤奋就能看完,学习是没完的,辛苦一点就行。</h3><h3>《古今贤文·劝学篇》节选:</h3><h3>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h3> <h3>此作品于2020年8月送于外甥女作为留念。</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山高人为峯</font></h3><h3>山高人为峰是指意境高广开阔,说明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出自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友人所赠送的对联“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h3><h3><br></h3> <h3>此作品于2020年8月送于外甥女作为留念。</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幸福美</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满,友谊长存</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夲作品于2020年7月赠送于好友作为留念</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font></h3><h3>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字面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引申意思是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字面意思:宝剑锋利的剑刃是通过磨剑石的不断研磨而形成的."磨砺"即研磨、摩擦的意思。梅花之所以香气袭人,是因为它不畏严寒,以顽强的生命力使自己在冬季得以生存,而冬季别的花都已凋谢,只有梅花绽放显得格外香。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鹤楼》 作者:崔颢</font></h3><h3>  昔人已乘黄鹤去,</h3><h3>  此地空余黄鹤楼.</h3><h3>  黄鹤一去不复返,</h3><h3>  白云千载空悠悠.</h3><h3>  晴川历历汉阳树,</h3><h3>  芳草萋萋鹦鹉洲.</h3><h3>  日暮乡关何处是,</h3><h3>  烟波江上使人愁.</h3><h3>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h3><h3>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h3><h3>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h3><h3>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h3><h3>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h3><h3>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h3><h3>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h3><h3>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h3><h3>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h3><h3>  2、悠悠:久远的意思.</h3><h3>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h3><h3>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h3><h3>  【赏析】:1、诗中诗句降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虽然是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诗人是用的是反衬手法,传达出使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h3><h3>  2、诗中出现两次“空”,体现了诗人形单影只、怅然若失的孤单心情.</h3><h3>  3、诗中以神话传说开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h3><h3>  【中心】本诗描写了诗人等楼宇昂网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送友人(唐)李白</font></h3><h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h3><h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h3><h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h3><h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h3><h3>【译文】</h3><h3>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此地即刻辞别之后,(您)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让人销魂的)呜叫声!</h3><h3>【简析】</h3><h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h3><h3>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h3><h3>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h3><h3>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h3><h3>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h3><h3>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早发白帝城</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font>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作于诗人遇赦后离开白帝城乘舟顺江而下抵达江陵时,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h3><h3>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以及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推断,这首诗应当是他流放中途遇赦返还时所作。</h3><h3>《早发白帝城》不同于普通的记游诗、山水诗,它是一首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倏忽以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心情的抒情诗。</h3><h3>此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发端的。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目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h3><h3></h3><h3>第二句描写舟行迅速。“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极力形容船行之快,简练有力,平仄相间,声调抑扬,富有诗意。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h3><h3>《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一首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font><br></h3><h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h3><h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3><h3>译文</h3><h3>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h3><h3>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h3><h3>注释</h3><h3>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h3><h3>白日:太阳。</h3><h3>依:依傍。</h3><h3>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h3><h3>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h3><h3>穷:尽,使达到极点。</h3><h3>千里目:眼界宽阔。</h3><h3>赏析<br></h3><h3>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h3><h3>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h3><h3>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h3><h3>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h3><h3>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h3><h3>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h3><h3>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h3><h3>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font></h3><h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h3><h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3><h3>完善</h3><h3>小学古诗,秋天,写景,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h3><h3>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h3><h3>译文及注释</h3><h3>译文</h3><h3>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h3><h3>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h3><h3>注释</h3><h3>山行:在山中行走。</h3><h3>远上:登上远处的。</h3><h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h3><h3>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h3><h3>斜:为倾斜的意思。</h3><h3>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h3><h3>坐:因为。</h3><h3>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h3><h3>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h3><h3>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唐·李白望庐山瀑布</font></h3><h3>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h3><h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h3><h3>  《望庐山瀑布》诗意</h3><h3>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h3><h3>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h3><h3>  《望庐山瀑布》赏析一</h3><h3>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h3><h3>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h3><h3>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h3><h3>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h3><h3>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h3><h3>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h3><h3>  《望庐山瀑布》赏析二</h3><h3>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枫桥夜泊</font><br></h3><h3>唐代:张继</h3><h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h3><h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h3><h3>唐诗三百首,秋天,写景,思乡,感怀,<br></h3><h3>译文</h3><h3>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h3><h3>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h3><h3>注释</h3><h3>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h3><h3>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h3><h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h3><h3>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h3><h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h3><h3>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h3><h3>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h3><h3>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h3><h3>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h3><h3>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h3><h3>创作背景<br></h3><h3>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惠风和暢</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惠风和畅书法的五大风水含义</h3><h3>在风水学中,书法题字很常见,而且寓意广深,其中惠风和畅就有五大风水含义:财源滚滚;事业通顺;自我约束;家庭美满;人脉宽广。<br></h3><h3>惠风和畅出自王羲之之手,是《兰亭集序》中的一段内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思是天气清明,暖风拂面。发展至今,惠风和畅已经不仅仅是形容天气的词语了,在风水学中,它预示着多种美好的含义,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h3><h3>惠风和畅书法的五大风水含义</h3><h3>1、财源滚滚:惠风和畅,是指暖风和顺,预示着生意兴隆没有阻碍,财运滚滚而来不可阻挡,如同和煦的暖风照拂大地,草木无可遮挡。</h3><h3>2、事业通顺:暖风和顺,预示着万事顺心如意,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学业上都一帆风顺,不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事业能稳步上升,学业也是如此。</h3><h3>3、自我约束:惠风和畅也能象征着人的品格,在待人处事的时候犹如暖风负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会苛责他人,永远保持着温驯的气度。这样在别人眼中,我们的形象和气质也提高了一个层次,能赢得对方的信服。</h3><h3>4、家庭美满:家中永远如同处于暖风之中,家人之间互相尊重体谅,永远也不会指责谩骂对方,家庭关系会十分美满和谐。</h3><h3>5、人脉宽广:暖风泽及万物,预示着我们温驯的品性会感染着周围的人,结交许多朋友,人脉会越来越宽广。</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唐代:柳宗元,江雪</font></h3><h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h3><h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h3><h3>释义:</h3><h3>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h3><h3>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h3><h3>扩展资料:<br></h3><h3>《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h3><h3>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h3><h3>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h3><h3>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h3><h3>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h3><h3>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h3><h3>第三句第四句中,诗人的主观意图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在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竟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font></h3><h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h3><h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h3><h3>释义:</h3><h3>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h3><h3>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h3><h3>扩展资料:</h3><h3>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h3><h3>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h3><h3>“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h3><h3>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h3> <h3>海纳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顾名思义,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h3><h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同时,海纳百川还有包罗万象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事物壮阔雄奇,难以形容,于是用“海纳百川”来形容.川、有容乃大”,顾名思义,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h3><h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同时,海纳百川还有包罗万象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事物壮阔雄奇,难以形容,于是用“海纳百川”来形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出自唐代孟浩然《春晓》</font></h3><h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h3><h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h3><h3>译文:</h3><h3>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h3><h3>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h3><h3>扩展资料</h3><h3>创作背景:</h3><h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h3><h3>思想主题:</h3><h3>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h3><h3>作者简介:</h3><h3>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h3><h3>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h3><h3><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font></h3><h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h3><h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h3><h3>译文</h3><h3>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h3><h3>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h3><h3>扩展资料:</h3><h3>大林寺桃花创作背景:</h3><h3>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h3><h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h3><h3>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h3><h3>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h3><h3>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沁园春·雪</font></h3><h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h3><h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 <h3>【春】至桃花处处红,【夏】日荷花荡池中。 【秋】菊丹桂香千里,【冬】雪寒梅伴老松。</h3> <h3>精气神</h3><h3>精气神是指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形容一个人状态不错的时候会说这个人很有精气神,那精气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h3><h3>精气神是指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也指精神力气。在传统内丹术中,这三者被视为锻炼的对象。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和功能活动,有人身三宝之称。</h3><h3>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粒子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常呈固体或液体状态。</h3><h3>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比如波动状态的基本粒子。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无形元素,常呈气体状态。</h3><h3>神,泛指精气之活力,比如基本粒子的形态功能变化。</h3><h3>在人,则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变化活力,比如: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显然是由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一套自组织自稳定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运作。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h3> <h3>念奴娇·赤壁怀古</h3><h3>宋代:苏轼</h3><h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h3><h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h3><h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h3><h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h3><h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h3><h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h3><h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3><h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h3><h3>完善</h3><h3>高中古诗,宋词三百首,豪放,长江,咏史怀古,抒怀,怀才不遇</h3><h3>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br></h3><h3>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h3><h3>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h3><h3>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h3><h3>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h3><h3>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h3><h3>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h3><h3>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h3><h3>注释</h3><h3>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h3><h3>大江:指长江。</h3><h3>淘:冲洗,冲刷。</h3><h3>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h3><h3>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h3><h3>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h3><h3>雪:比喻浪花。</h3><h3>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h3><h3>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h3><h3>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h3><h3>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h3><h3>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h3><h3>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h3><h3>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h3><h3>“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h3><h3>华发(fà):花白的头发。</h3><h3>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h3><h3>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格超松梅以上,品在兰竹之间 </font></h3><h3>清代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自题的一副格言联.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是高雅、纯洁、坚贞、刚正的象征,素称花中的四君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颂.松竹梅还有“岁寒三友”的美称.元人王冕咏梅诗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这就是梅花精神.上联以梅自喻,激励自己要有梅花那种“顶风雨”、“不争春”、“香如故”的超逸格调。</h3><h3>翠竹,虽无牡丹富丽、青松雄伟、桃李妖艳,但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代而后复生.且“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宋·文同《咏竹诗》),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下联作者以竹为喻,警策自己要有竹的虚心与贞节的情操.“梅寒而秀,竹瘦而寿”(清·俞樾)。作者对梅、竹情有独钟,赋予深刻的内涵,可见作者精神境界之高。</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剑</font></h3><h3>剑不仅用于沙场,也是我国古代人雅爱的佩饰武器。在周秦汉唐2000多年间,一直盛行佩剑之风。 西周到春秋,剑主要用来佩带防身。另外,腰间悬剑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剑只有贵族才能佩带,其他人是不许带剑的。 战国时期铁剑也开始使用,锻制技术达到极高的程度,剑从原来短而厚向长而薄发展,最长者达1米多。长了有利于实战,但从剑鞘拔出却不方便,荆轲刺秦王时,秦始皇就因为剑长拔不出来而几乎丧命。 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h3><h3>《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 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而且不仅对品级有限制,古人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lüè,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六两),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h3><h3>而古人佩剑方法主要这几种:</h3><h3>1)单耳(环)悬挂法。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佩带方法,比较适合于尺寸较短小的剑。</h3><h3>(2)剑带挂肩佩剑法。这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佩剑方式。</h3><h3>(3):璏(zhì)式佩剑法。璏,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剑身若较长,佩于腰间时必须要束紧,否则必会左右晃动,磕磕碰碰,妨碍人的行动,用璏式佩剑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璏一般都装在剑鞘的中部偏上位置。</h3><h3>唐代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直刃兵器叫“唐大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h3><h3>关于侠客精神,古来争论不少,沈从文概括说是“游侠者精神”,闻一多说是“墨-侠-匪”结构,周树人古代游侠体现的是“义与勇”。</h3><h3>而我认为最能概括古代侠客精神的话还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h3><h3><br></h3> <h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h3><h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rú)子牛: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冷对,冷落对待。千夫指,原意是许多人的指责。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这里比喻敌人的指责。俯首,低头,表示听从的样子。为,做。孺子,儿童。孺子牛,</h3><h3>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儿子不小心跌倒时,把齐景公的牙齿挂折(shé)了。因而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就称齐景公为“孺子牛”。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沁园春·长沙</span></p><p class="ql-block">近现代:毛泽东</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p><p class="ql-block">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p><p class="ql-block">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p><p class="ql-block">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p><p class="ql-block">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p><p class="ql-block">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p> <h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h3><h3>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h3><h3>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h3><h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h3><h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h3>译文<br></h3><h3>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词。</h3><h3>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h3><h3>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h3><h3>注释</h3><h3>冰:形容极度寒冷。</h3><h3>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h3><h3>犹:还,仍然。</h3><h3>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h3><h3>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h3> <h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h3><h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h3><h3>译文<br></h3><h3>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h3><h3>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h3><h3>注释</h3><h3>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h3><h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h3><h3>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h3><h3>平明:天亮的时候。</h3><h3>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h3><h3>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h3><h3>孤:独自,孤单一人。</h3><h3>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h3><h3>冰心:比喻纯洁的心。</h3><h3>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h3><h3><br></h3> <h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h3><h3>优质解答<br></h3><h3>形容书读多了,下笔如有神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h3> <h3>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br></h3><h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译文</h3><h3>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h3><h3>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h3><h3>注释</h3><h3>西岭:西岭雪山。</h3><h3>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h3><h3>泊:停泊。</h3><h3>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h3><h3>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h3><h3>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br></h3><h3>参考资料:完善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h3><h3>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h3><h3>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h3><h3>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h3><h3>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h3> <h3>宋代:王安石</h3><h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h3><h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h3><h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登飞来峰》创作背景</h3><h3>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h3><h3>  《登飞来峰》赏析</h3><h3>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h3><h3>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h3><h3>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h3><h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h3><h3>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h3><h3>  《登飞来峰》简析</h3><h3>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h3><h3>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h3><h3>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h3><h3>  《登飞来峰》作者介绍</h3><h3>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3><h3><br></h3><h3><br></h3><h3><br></h3> <h3>出自宋代姜夔的《湖上寓居杂咏》<br></h3><h3>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h3><h3>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h3><h3>赏析</h3><h3>  花园的围墙曲曲折折,柳树在夜色中昏昏暗暗,若隐若现,人静山空,小窗内射出一盏孤灯的亮光。</h3><h3>  池塘里荷叶像云彩一样弥满并送来阵阵香气,一只小船摇曳着,乘着夜色驰向萧山方向。</h3><h3>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姜夔早岁孤贫。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诸词。次年,姜夔随萧德藻同归湖州,卜居苕溪之上,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后永嘉潘柽就为他取字曰白石道人。杨万里称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龟蒙)」,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绍熙四年(1193)起,姜夔出入贵胄张鉴(中兴名将张浚之后)之门,依之十年。庆元二年(1196)后迁移杭州。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因与太常议不合而罢。庆元五年(1199),复上《圣宋铙歌鼓吹》十四首,诏免解,与试礼部;不第,遂以布衣终身。嘉泰三、四年间(1203─1204),以《汉宫春》、《永遇乐》诸词与辛弃疾蓬莱阁、北固亭之作唱酬。二人虽词风不同,辛弃疾亦「深服其长短句」,堪谓并世知音。姜夔六十以后,旅食金陵、扬州等地,晚境益牢落困苦。卒年约在嘉定十三四年之际。卒后由吴潜等助殡,葬于杭州钱塘门外之西马塍。姜夔一生困踬场屋,然襟期洒落,气貌若不胜衣。家无立锥,而富于翰墨图书之藏。精赏鉴,工书法,品评法帖有「书家申韩」之称。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姜夔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且精于乐律,能自制曲。自谓作词「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与拘谱盲填者不同。集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标举白石词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就是仰承与追随这种词风。清初的浙西词派则专奉姜夔为不祧之宗,从而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一直延续至乾隆中叶。他科考不第,一生飘泊,终老布衣,是位典型的清客词人。且诗、书、画、音乐俱精。虽依他人生活,交往亦多权贵,但人品风雅清高,只是以文会友,并不靠干谒权贵求取功名富贵。词集名为《白石道人歌曲》。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一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的关心。由于身世、经历、个性的关系,他不可能象辛弃疾那样唱出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只能是对国运的咏叹。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抒写自己凄苦的身世,高洁的襟袍。最脍炙人口的是《点绛唇·燕雁无心》。《暗香》、《疏影》托物寄情,通过对梅花品格的赞美,描绘一种高洁的境界,打入身世之感。恋词如《长亭怨慢》、《鹧鸪天》等都写得情真意挚,宛转缠绵。白石词艺术成就很高,风格清峻峭拔。他创作态度严谨,特别重视语言凝炼精妙,音乐性强,也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入词,素朴而天成。在咏物词中,常用比兴手法,多咏柳、梅、荷等,寄寓家国身世之感,高洁脱俗之志。在篇章结构上,学清真词,尤重以景结情。姜夔在词的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周(邦彦)、姜并称。他既有继承清真词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既学稼轩,又杜绝了某些辛派词人的粗豪之弊。张炎在《词源》中说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在南宋后期词坛上独树一帜,仿效者一时蜂起,不仅直接影响了王沂孙、张炎,还下开清代朱彝尊等浙派词人。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集评: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br></h3><h3>节日诗词网努力成为一个集古诗大全、唐诗宋词、文言文、诗词名句、古文典籍、成语大全以及唐诗宋词文言文翻译和赏析为一体的古诗文网站。诗词网是一个公益网站,主要为古诗文爱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启功自作诗一首(一九九二年作)</font></h3><h3> 释文:</h3><h3> 十幅蒲帆万柳条 好风盈路送春潮</h3><h3> 昨宵樽酒今朝水 一样深情繫梦遥</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启功的《自作诗》</font></h3><h3>山色由人随处有 水光藉纸本来无</h3><h3>笔端造化元如此 何必王维雪意图</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出自唐代杨巨源的《城东早春》</font></h3><h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h3><h3>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h3><h3>赏析</h3><h3>  诗的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美丽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h3><h3>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了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h3><h3>  上联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做具体描绘,必成累赘。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浓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艳丽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的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h3><h3>  此诗既写清丽之景,又写浓丽之景,对比鲜明,格调十分轻快。第三句写出芳春的繁花似锦,用景色的浓艳来反衬早春的“情景”。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h3><h3>  “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郊游玩时,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他并未实写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赞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始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法总括全部。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黄”的特点。试想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满希望,盈溢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称绝。</h3><h3>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繁花似锦,自然是早春过后的仲春时节,这似乎和诗的主旨“早春”不符,但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却是诗人的巧妙安排。等到御花园群花盛放的时节,那又怎样呢?</h3><h3>  “出门俱是看花人”,末一句对上一句进行了解释,也是对全诗的结语。当御花园里百花争艳时,大家当然都会要去赏花观景,大发评论。错过这样的活动,似乎就错过了感受春天的机会。诗人在这里明写上林观花的现象,却是对这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做法不以为然。试想摩肩接踵,七嘴八舌的赏花活动中,恐怕会令欣赏春天景色的心情与兴致大打折扣。于是回来再想诗人所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说话,就会由衷的表示赞同了:只有在新春时节,自己或是与友人一起自由地,心无旁骛地欣赏景色,才能惬意与自在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情与豪兴才会油然而生,不期而致。于是,诗的末尾便呼应了开头,也更突出了早春的特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启功自作诗</font></h3><h3>昔闻花圃擅南郊 红紫纷披色倍饶</h3><h3>移傍小楼人共寿 芳顏月月不曾凋</h3><h3>赠花媵诗酬应之句也 启功书於北京</h3> <h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h3><h3>出自盛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h3><h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h3><h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h3><h3>赏析</h3><h3>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h3><h3>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h3><h3>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h3><h3>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h3><h3>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h3><h3>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h3><h3>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启功自作诗一首</font></h3><h3> 烟笼寒水月笼沙 掩映风枝几道斜</h3><h3> 不必凌歊销酷热 推篷放眼是生涯</h3> <h3>小箑一时点笔,忽然五度秋光,且喜青松无恙,何妨两鬓微霜.</h3><h3>扇上写字五年了、身板还硬朗、只是有白头发了。[最佳答案] 这是李青松写在自己扇子上的吧 李青松是个神童 可以左右手同时写下对联.意思大概是 五年前在扇子上画了一幅松树,时光一晃五年过去.扇上松树依旧,何妨两鬓参白.无惧时光飞逝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br></h3><h3><br></h3> <h3>,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h3><h3>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返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h3><h3>“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h3><h3>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h3><h3>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h3><h3>“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h3><h3>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憨山清后破山明,</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五百年来见几曾。</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笔法晋唐原莫二,</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当机文董不如僧</font></h3> <p class="ql-block">“马到成功”,本意是指征战时战马一到便获得胜利。比喻成功迅速而顺利</p> <p class="ql-block">“室雅兰香”的意思是:指居住的地方兰花飘逸香气,能够透露出高雅的情趣。形容居住环境的优雅清净。书法家写“室雅兰香”一词,是用来表达自己品德的高尚、性情的雅致。</p><p class="ql-block">“室雅兰香”一词出自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对联,原文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解释: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p><p class="ql-block">郑板桥故居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先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郑板桥先生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p><p class="ql-block">“室雅兰香”所描写的意境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吾德馨: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p><p class="ql-block">释义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p><p class="ql-block">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物華天寶 词语解释;物的精华,天的珍宝。比喻极为珍奇宝贵之物:物华天宝无古今,凤阁鸾台孰后先。</p> <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 jí xiáng rú yì</p><p class="ql-block">成语解释:祥:祥瑞。吉利祥和;万事如意。多用祝颂他人美满称心。</p> <p class="ql-block">出自宋代朱槔《春间小诗书赵园壁追录之其二》</p><p class="ql-block">小语不知夕,幽香无尽时。</p><p class="ql-block">影寒人欲醉,明月照酴醾。</p> <p class="ql-block">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p><p class="ql-block">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p><p class="ql-block">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p><p class="ql-block">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p><p class="ql-block">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p><p class="ql-block">意译</p><p class="ql-block">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p><p class="ql-block">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p><p class="ql-block">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p><p class="ql-block">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p><p class="ql-block">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启功行书《秋深犹见柳毵毵自作诗》</p><p class="ql-block">秋深犹见柳毵毵,夕月晨风出汉南。</p><p class="ql-block">又向江干成小住,眼前好景百花潭。</p><p class="ql-block">重游成都得句,一九八六年夏日拾得花笺,漫书旧作,时居首都寓舍之浮光掠影楼,老壬启功。</p><p class="ql-block"> 毵毵 sānsān</p><p class="ql-block">[hairy] 毛发、枝条等细长垂拂、纷披散乱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启功行书自作诗一首,一九八六年作</p><p class="ql-block">华岳齐天跻者稀,如今俯瞰有飞机。</p><p class="ql-block">一拳不过儿孙样,万仞高岗也振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诚信赢天下</span>诚信赢天下的意思是:一个拥有诚信这种品德的人做事往往会成功。 诚信与赢天下并没有必要的联系,诚信是一种品德,而赢天下则是形容人做事很成功。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 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 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span></p><p class="ql-block">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p><p class="ql-block">在《浪淘沙·北戴河》上片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片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p><p class="ql-block">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而“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断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翻出新义,以凝练的形式,浓缩了深厚的历史内容。“挥鞭”、“碣石”两句,辞约义丰,有英杰、骏马、高山、远空、大海组合的动态画面,有鞭声、蹄声、风声、涛声、诗声交汇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一种力量和气概之美,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武功文事的肯定性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评价。下片的时间跨度极大。前三句回溯到遥远的过去,第四句则乘秋风以飞越,一笔勒回到眼前,由往昔的时空转为现实的时空。“萧瑟秋风”也是引用曹诗原句,加以倒装,以“今又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作者仿佛是在和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一同观景对话。</p><p class="ql-block">这首词极大地表现了诗人与时代的胜概豪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 如梦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span></p><p class="ql-block">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p><p class="ql-block">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p><p class="ql-block">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p><p class="ql-block">路隘(ài):道路险狭。</p><p class="ql-block">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相传古神人武夷君居此,故有武夷之名。</p><p class="ql-block">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大运帖》大运不测,天地两平;风俗相承,帝基能厚;道清三百,鸿业六超;君寿九宵,命周成算;玄无之道,自古兴明。</p><p class="ql-block">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壘,陷外贼之堅陣,镇撫邪雜解釋縲籠。</p> <p class="ql-block">一犁春雨兆丰穰,水国人家插稻忙。白石山翁乡思永,画中风物属湖湘。坚净 两崖含月欲吞珠,奇想天开入画图。老杜四更山吐月,古今诗思并无殊。 千幅蒲帆万柳条,好风盈格送春潮。昨宵樽酒酒朝水,一样深情系梦遥。启功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