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公山之灵气

路路通

<h3>灵公山,又名龙骨山、龙姑山、龙公山、灵崮山,位于五莲县城南9华里处,面积4平方公里,海拔454.7米。坐落在洪凝镇大古家沟村西。为古莒州与日照县的分水岭,东部属日照,西部属莒州。站在灵公山顶上能看到整个五莲县城。夜晚在山顶看县城更是迷人。</h3> <h3>早年逢干旱时,方圆百里内外的日照、莒州百姓,上山祈雨者很多,因为灵验无比,所以日照县令和莒州知州都曾大兴土木,全面重修灵公山。清咸丰间,周边地区曾在龙公山顶筑圩,防堵捻军。遗憾的是,1944年寺庙被战火吞噬,古代建筑荡然无存,今仅存残垣断壁和大量的石块砖瓦。<br></h3> <h3>山上现知有四通石碑。一为乾隆碑,记载了古时有住持道人姓李,又记载了灵公山西南六里处的姚家沟庄姚克绪与姚存,施地施舍山林情况。看来灵公山寺院建筑的修建,姚家沟姚氏功不可没,光绪年间的一次大修也可以发现这个问题,这就是另外两通石碑的记载。主持重修前后大殿的也是姚氏,分别是姚志福、姚志从、姚志菊,重修石碑也是姚家沟姚姓主持树立的。这两通碑分别是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树立的《重修灵公山菩萨大殿募化碑》和《重修灵公山龙神庙碑》。第四通碑为《重修龙姑山龙神庙碑》,现已不知去向,此碑乾隆八年由日照知县李孕昌撰书《碑记》。</h3> <h3>从灵公山上的残墙断垣,以及山上南北长达六十余米,东西长达三十米左右的建筑面积看,灵公山寺院面积可达两千平米左右,灵公山寺院的规模较大,四周有围墙,南段似乎还有一个瞭望亭,在这里可以极目远望东面的山峰,以及远处的景色。寺内留存的遗迹许多,其中的碓臼是用来研磨谷物用的,还有石碑底座、插放旗杆的孔洞。大量的建筑用石块散布整个山顶。</h3> <h3>关于龙神庙的大规模重修,我们所能知道的有两次。第一次为清乾隆四年至乾隆八年,这次重修是日照知县李孕昌授意附近村的汤煌(可能是灵公山南不远处的汤家沟村人)主持募捐修建的,历时四年,规模较大,这从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的记载便可窥知,其文曰:&quot;余思欲新厥庙宇以报灵贶,而功力浩大,乃命近庙之里民汤煌,先捐资为里人倡,集腋为裘,积沙成丘,至乾隆八年,而功始成,虽仍其故址,而山门、大殿、后殿,皆焕然一新&quot;。</h3> <h3><br><br><br>第二次重修在清末,规模更大。这次重修龙神庙,捐资的村庄、寺院、道观和堂号共有一百多个,涉及的捐资人员近十万之众,当时的莒州州衙包括知州在内的主要官员大量捐资,知州李某一人就捐款十千;于里小窑管氏兄弟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管象晋、管銮等也名列前茅,共捐款数万金,管廷献、管廷鹗、管德铭三人各捐款六千,管銮一人捐款十千。管家五进士在当时可谓大名鼎鼎,但偌大莒州,乡绅众多,特别提及小窑管氏的捐资,足见管氏家族与灵公山寺院的关系非同一般;再者,小窑村东三法寺住持高僧广莲管象福也为之捐款三千,更说明其中大有奥秒。</h3> <h3>从第二次重修捐款的村庄看,涉及到了方圆百里的范围,北到了汪湖莫家崖头一带,西到了刘家沂水、店子集、小窑一带这次捐款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级别之高,捐资之多,比较罕见。这次重修龙神庙的时间,从石碑的&quot;光绪二十九年榴月初六日树立重修庙碑&quot;、&quot;二十八年清和月初八日重修前后殿&quot;、&quot;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修菩萨大殿&quot;看,此庙大修的时间在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二十九年间,历时两年,整个寺院全部重修,正如碑文所述&quot;上自正殿,下及禅房,内而宇栋,外而墙垣,平地耸起,焕然新造。&quot;不仅如此,这次重修将寺院所属山场、祭田等财产都重新核定,界限也进行了确认,并将其写入了寺院内墙壁上的石碑。正如外面碑文曰&quot;度山场,立神寺,捐庙产,出祭田,龙神庙遂肇起焉&quot;。<br></h3> <h3>从石碑看,乾隆时期这里的住持为道人李氏,而清末则变为僧人广念、绪智住持,可见寺院的级别也在提升。<br></h3> <h3>灵公山寺院究竟因何值得如此大兴土木,全部重修呢?正如九仙山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五莲山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柴麓崮具有消灾祛难的仙狐一样,灵公山的神奇,则在于这里是一处祈雨圣地,正如乾隆日照重修碑文曰&quot;龙姑山者,日照之名山也龙之为神,聚精于此,以庇其邑之人欤余自乾隆元年秋来令斯土,即知神之为功甚赫,值二、三、四等年,邑苦亢旱,遣官迎致于邑之祈雨坛,灵旗到午刻,不移时,而雨已倾盆如注矣,三载皆昭然,答如乡民用丰阜&quot;。又如光绪莒州重修碑文曰&quot;灵公山者,莒之灵山也。每逢岁有亢旱,祈于兹山,有求必应&quot;。这大概是此山旧时声名远播之故,更是这次大修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捐资者的缘由。中国历代,上至皇族,下至百姓,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都是靠天等雨种庄稼过日子,所以&quot;雨&quot;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看来,这只是一种迷信。所以,祈雨只是历代统治者凝聚民心的一种手段。祈雨的仪式非常隆重,大旱之年,往往由知州或县令亲自带领,到大山之上,顶礼膜拜,祈求上苍,还要唱大戏,猜灯谜,撰写祈雨联,文人做诗词歌赋。如果灵验,万民欢呼,庆颂升平,自然对龙神更加敬重。<br></h3> <h3>灵公山就是方圆百里祈雨的中心,由于灵公山是莒州与日照的分界线,因此,这里也就成了莒州知州和日照知县带领大小官员常来祈雨的场所。两次大修,前为日照,后为莒州,可见我们的先人不分彼此,都在精心呵护着灵公山。灵公山自古以来受到两地父母官的重视,所以一直香火不断。诸城也有一座很出名的山叫常山,是诸城历代知州知县频繁祈雨的定点场所,常山因此大名鼎鼎,也许都与官府的参与有关。</h3> <h3>我们相信随着灵公山历史文化的不断深入挖掘,今天的灵公山,也会像常山那样闻名于世,并成为五莲人民的精神乐园和城市花园。</h3> <h3>适逢周末,相约健身。在山下时多云无雨,天气凉爽。</h3> <h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花不在大,积多成景”。</h3> <h3>灵公山之灵气,临近庙宇,阵雨漂漂;有缘人之福气,相亲相爱,情意浓浓。绿色氧吧,草木宜人,那种惬意,唯有置身其中,方能感受万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