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因这条欧亚大陆北部商路的畅通而成为宾客云集的国际大都会。10万左右胡人长期居住在长安城中,丝绸之路上更行走着不计其数的胡商。2001年,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博物馆在开元十八年穆泰墓中清理出90多件造型生动,款式别致的彩绘陶俑,身着豹纹皮裤、摆着动感“S”形曲线、表情各异的胡人牵驼俑、胡人牵马俑,会施“幻术”变戏法的胡人坦腹俑等即使今天看来也颇具时尚感。正在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展出的“唐代胡人俑——梦行丝绸之路”展览将中国甘肃省庆城县博物馆收藏的约60件文物第一次呈现给日本公众,用写实的手法让人一睹盛唐“胡风”。</h3></br><h3> <h3>▲ 表情各异的胡人俑 ▲</h3></br><h3> <p>▲ 古丝绸之路,图片来源:ts.cn</p><p>2001年,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博物馆在开元十八年穆泰墓中出土了90多件彩绘陶俑,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在《唐故游击将军穆泰墓志考释》一文中考证,“从墓志铭的记载看,穆泰的行为更像是驻守北部边地的胡人将领。”这个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边防军将领来自汉化的鲜卑系民族,他的任职和活动都属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接触较多的西北边塞——庆州,墓葬中出土的胡人俑伴随骆驼或者马匹出现,真实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荣。</p><p><br></p><p><br></p><p><br></p><p><br></p> <h3>▲ 加彩胡人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h3></br><h3>一个双臂屈肘高举,手握虚拳,斜腰拧胯,身穿豹纹皮裤的加彩胡人俑最引人注目。他双手伸出的姿态呈现奋力牵拉缰绳的状态,大眼、阔口、高鼻,耳垂尤其长大,唇部涂朱,下唇略厚,下颌胡须用圆形凸起和墨线表现,面部和双手为深褐色。头发全部梳理到脑后,在后面编结,以额头所缠橘黄色发带的装扮推测可能是印度系胡人。他额扎头巾,身穿高领窄袖缺胯右衽长袍,系黑色腰带,前襟两个下摆掖到左右腰际,露出内穿的长衣。下穿虎纹小口皮裤,足蹬黑履。《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蕃西南的悉立国“男子缯束头,衣毡褐”。脸向右上方微微仰起,顺胯扭腰,作虚步站立的姿态形成了一条富有动感的“S”形曲线,当初曾一度被认为是舞蹈俑人,但也可能是在戏剧性地表现牵马或骆驼时一瞬间的姿态。</h3></br><h3> <h3>▲ 加彩胡人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h3></br><h3>另一尊胡人俑则以面部表情取胜,他高鼻深目,胡须浓密,是典型的胡人相貌,右眼眇而左眼圆睁,口唇涂朱而微张露出牙齿,表情非常生动而独特。头戴后方高高突起的帽子,身着圆领黄色胡服,衣襟处有色彩艳丽的宽缘装饰带,足蹬黑色长靴。右手戴护腕,握拳,可能是牵引马匹或者骆驼的姿势。</h3></br><h3> <h3>▲ 加彩胡人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h3></br><h3>在牵引的胡人队伍中,也不乏女性的出现,盛唐墓中经常出现留着“双垂髻”的女性牵马或骑马胡人俑,穆泰墓中的这位圆脸,眉毛略上扬,皱着眉头。杏仁状眼睛,黑眼珠的部分向下挖深,小口厚唇,并涂有红彩。身着圆领胡服,衣领反折,衣袍下䙓上撩、扎进腰带中。右手向前伸出、似乎握着什么东西。</h3></br><h3> ▲ 加彩女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h3></br><h3>同是女性,另一个加彩女俑则完全呈现了“唐代美人”的风范,细长眼、高鼻,嘴角带着一抹微笑。唇部涂有红色加彩,脸颊及眼周都有在白地基础上略施粉黛的化妆痕迹。V领红色垂袖内里配上绿色长裙,外披圆领胡服,领口处贴金呈现当时的女性风尚。</h3></br><h3> <h3>▲ 加彩胡人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h3></br><h3>《旧唐书·音乐志》说:“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唐代的魔术被称为“幻术”,是当时大众喜闻乐见的“胡俗”文化,幻术表演在宫廷节日典礼、城市坊里、寺院道观里均有表演,特别是表演手技节目的魔术者常常不用道具辅以表演,露出大肚形体,袒腹露胸反而成了人们注意的目标。本次展览中就有高鼻梁、大鼻子、下巴浓密的连鬓胡须呈现铲形的胡人俑。他下巴胡须的根部呈圆形凸起,可能是假胡子也说不定。身着胡服,上半身袒胸,露出有着大乳头的下垂胸膛及豪迈的大肚,圆睁并凝视一点的眼睛、咬紧牙根露出白牙,神情故作慎怒状,两臂屈肘反置于身后,似在迷惑他人,突然变出戏法。</h3></br><h3> <h3>▲ 加彩胡人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h3></br><h3> <p>▲ 加彩胡人俑,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p><p><br></p><p>唐代种族多样、文化多元,浸染弥漫着胡音胡风。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象征,唐墓中的胡人俑,绝大部分是地位低下的胡人再现。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紫髯沈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浓郁的异国风情让唐胡人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至今仍然鲜艳的颜色和极为写实的造型,将胡人的姿容情态表现得栩栩如生,用“活的历史”重现出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往返于东西文化之间的胡人身姿。(撰文/孟宪晖)</p><p><br></p> <p>▲ 加彩骆驼,甘肃省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730)穆泰墓出土,庆城县博物馆藏</p><p>📒</p><p><br></p><p><b>今日留言区互动话题</b></p><p><br></p><p>猜猜下图中的唐代陶俑正在干什么?</p><p><br></p><p>欢迎留言分享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