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一点灵命

雲中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学名著谈中国人生境界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美不自美,因人而彰。____柳宗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譬如二人同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同样一座山,对这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事物虽同样是一个事物,但它对于每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所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世界上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世英先生用王阳明的“人心的一点灵明”来说明“境界”,“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生活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境界。”简单来说,境界(人生境界、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它包括一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境界是一种导向。一个人的境界对于他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境界指引着一个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爱好的风格。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高远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在动物眼里,一切都是存在而已,没有什么美不美,好不好。没有任何的分别意义?它开展的一切活动全部出自自己的本能。一样的人,但境界完全不同。境界有高低,一切都是人们自己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 1, 1);">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b><b>第一个层面,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层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送往迎来、婚丧嫁娶等等“俗务”。人生的这个俗务的层面常常显得有些乏味。但是这是人生一个不可缺少的层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二个层面,是工作的层面,事业的层面。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必须有一份工作,有一个职业。用一种积极的说法就是人的一辈子应该做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工作的层面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也就是事业的层面,这是人生的一个核心的层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三个层面是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前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超功利的层面。人的一生当然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应该有点诗意。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它是人生所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人生的三个层面中都必然会得到体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胸次”、“怀抱”、“胸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的外在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以至于表现为他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冯友兰说,他在北大当学生时,第一次到校长办公室去见蔡元培,一进去,就感觉到蔡先生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而且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这说明,一个人的“气象”,别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人满足了自己的物质上的需求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活着并不是单单靠物质。如果那样只能说是和低等动物一样活着,而不能说是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世说新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说“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又说“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是嵇康的风姿之美。嵇康更有审美的才情。他善书,韦续《墨薮》说:“嵇康书,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翔,群乌乍散。”这是多么美的境界!嵇康书法的这种境界,正是嵇康本人的孤松独立、玉山将崩的风姿、风神的体现。嵇康更善琴。嵇康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景元四年(263年)他被司马炎杀害,时年40岁。据记载,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把音乐融入生命,把生命融入音乐,生命和音乐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嵇康临刑弹琴奏出了他生命的华彩乐章,完成了他的诗意的人生。嵇康的事迹告诉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b><b style="font-size: 18px;">中世纪的基督教美学讲美感的神圣性,他们讲的美感的神圣性指向上帝,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美感的神圣性,中国文化史上的美感的神圣性指向崇高的人格,指向人生的神圣价值和终极意义。</b><b>一般来说,中国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但也有例外,人品和艺术品确好成反,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蔡京,严嵩,李林浦,和珅的字相当美,但他们的人品和他们作品截然相反。事情有共有的惯例,但也有特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个人的审美的层面当然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这里有健康和病态的区分,有高雅和恶俗的区分。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作品,一定会体现他的人格,体现他的人生境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国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所以中国古人极其重视艺术家的人品。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嵇康。嵇康有四句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四句诗历来被认为是至美的艺术境界,也是至美的人生境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产生了美!没有人类就没有美。美是超越功利性的,没有目的性的,属于精神方面的,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出现的。美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在。不必远处去追求美,诗和远方就在我们心里。美常有,但发现美的心不常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最终归结起来,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强调,一个人,包括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还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生的神圣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部分认为美是美,但有时候,丑比美更美。审美的标准也会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变是无常,不变是常。</b><b style="font-size: 18px;">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文震亨《长物志》 太湖石可谓是文人审美的完美集合:它那千姿百态,讲究瘦、漏、皱、透,丑,这种标准脱离最世俗的物质观以及人为制定的大众审美观点,单纯以眼光和修为的高度,去欣赏一块石头的哲学美感,这种深度的品味决定了太湖石的艺术分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榫卯结构的明式家具:简洁,线条优美,流畅,比例合理。多一丝太肥,少一丝太瘦!</b></p> <p class="ql-block"><b>  玉器和翡翠</b></p> <p class="ql-block">  <b>中国历代瓷器!</b></p> <p class="ql-block">  <b>中国字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谈到,</b><b>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 1,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是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b><b>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博物馆),保定古莲花池,顺德清晖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苏州狮子林,),苏州静思园,扬州何园,扬州个园等。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漫步园林,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昆曲(Kunqu Opera),原名“ 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时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 1, 1);">美学书籍推荐:文艺理论与美学、哲学、历史是无法截然分离开的。在西方古代的文学理论主要就是从各种艺术现象中而来。关于美学,推荐以下基本: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李泽厚:《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陈丛周:《说园》,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名《美在意象》),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上、下册,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和《南画十六观》,叶朗主编、朱良志副主编8册《中国美学通史》,卢辅圣主编:《中国山水画通史》上、下册,蔡仪:《美学简论》,更有挑战性的可以阅读哲学、美学的相关著作,黑格尔:《美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有人类就有美,以前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西方国家把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也就近200年左右的历史,我国把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也就百年左右。和中国相比,不知为什么,现代西方对美学教育的重视远不及中国。也许西方有宗教,中国缺乏完整的系统性的宗教,而美学填补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空缺。有人说:在中国,美育可以替代宗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