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了一个加长版的假期,生活处处有不同。也正因这个特殊的假期,让我有幸再一次听到了王文丽老师的《读书至味是清欢》的这场关于读书的讲座。 王文丽老师用苏轼的一首小诗和林清玄的《人间至味是清欢》来总结读书最终的滋味应是清新淡雅,恬适之乐。王老师通过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揭示了读书的一个意义。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而是为了舒服的,满足内心需要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去读。 对于大家都关注的成绩问题,王老师提到:从小大量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成绩自然好,能力自然强。纵观学生的成长,事实的确如此,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差,他们有巨大的潜能,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慢慢显露。作为老师,不应该掌控学生阅读,而要在儿童阅读上推波助澜,点燃激情。 阅读中选书的问题。王老师谈到三种方法:1. 凭借别人的尺子帮我们衡量哪本书好;2. 相信自己的眼光。自己读,判断适不适合学生读;3. 选择图书的类型要包括方方面面。就像吃饭,不能偏食,这更需要教师的引领。读贴近儿童生活的图书:父母亲情、生命教育、认识自我 、校园生活、战争与和平、影视作品、经典童话。王老师的比喻非常恰当:老师是农夫,种什么由自己。我们要把适合儿童的、优秀的、经典的图书推荐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快乐中汲取书中的营养。<br><br> 师生共读策略中,王老师讲到:老师拿策略在教,而不是刻意去教授学生学会阅读策略。读多了自然就有阅读策略。具体策略如下:<br> 1.猜想:根据书名、插图、题目、目录或含在文章中的线索,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等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假设。这是一种学生很喜欢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一百条裙子》为例,结合人物介绍猜想谁拥有一百条裙子?<br> 2.抓重点:可以抓主要人物、关键情节、发展线索等。重点因人而异。例如《星期天的巨人》谁是主角?没有定论,通过自己阅读判断加以甄别。<br> 3.比较:根据内容、插图、作者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阅读经验进行比较。只要找到可比性,就可以比较。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能力在比较中得到的提高。但要注意,只有读得多才能比较。<br> 4.连结: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载体,只要有联系,就可以作为扩充内容,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br> 5.表演:不是什么书都适合表演,否则会成为闹剧。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兴趣,不要为热闹而演。<br> 6.统整:是对书整体的把握。有的书直接提问“这本书讲了什么事?”即可;有的书则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设计合适的方式总结主要内容。<br> 阅读让人生的答卷更完美。跟随王文丽老师的每次一学习让阅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