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的学生,祝:六一节日快乐!</p> <p> “叮铃铃”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我还有一道题没讲完。</p><p> “因为课堂上有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浪费了的时间我们只有通过下课补!”我厉声说道,“看黑板,看黑板……我们已经概括出了小标题,再用上一些衔接语,就是我们这篇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那谁能把这些小标题连贯起来?”说完,我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场,希望同学们能积极举手,用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也好早点下课。但环视教室,个个面无表情,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终于意志力很强的金城打破了沉默,拯救了大家,一节课结束。</p><p> “用少数人的错误惩罚大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是一个未知数。”走出教室,我这样想到!</p><p>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办公室,瘫坐在椅子上,为赶在下一节课批出这些作业,喝上一口水又拿起了红笔,翻开作业本,开始批阅。北风呼啸,落叶纷飞,看到同学们的作业本上大大的,歪歪扭扭的汉字呈现在眼前,寒从心生。看着空白的题刺眼地躺在本子里,恨铁不成钢的怒气更是溢上心头。闭目沉思,紧眨酸痛的双眼,问题出在哪里?……就从提高课堂效率,控制情绪,按时下课做起。</p><p><br></p><p> 进入立夏,雨点儿似乎也如春日万物快速生长,“哗哗哗”地倾泻而下,一会儿又渐渐变小,声音越传越远。校园内静悄悄的,隐约从不同的教室里传来琅琅地读书声和老师别在身上的扩音器中清脆的讲课声。</p><p> 四(1)班的同学们正在苦思冥想中——当堂完成一篇习作——《我学会了______》。有个别同学找不到要写的内容,身子弯向同桌或是转向身后与同学讨论商量,亦或是发表一下自己找不到话题无从下笔的感受。课堂上“嗡嗡嗡”的声音此起彼伏。十分钟后,声音才渐渐地如那雨声般小了,小了……沉浸在自己的作文故事中。</p><p> 20分钟后,偶尔有两个同学抬起头看看彼此的作文,开心一笑。还有两个同学未落一字。我静静的看着,想着,记录着,没有说一句话,只悄悄走进提醒未进入状态的学生。我不想因我的话语打断其他同学的写作思路。 时间一分一秒飞逝,离下课时间只有10分钟了,最快的同学写了一面,但也只有10人。课堂任务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是有点悬,怎么办?又不能延迟下课,我已给自己定下了规则:铃声一响,决不拖堂,还学生一个完整的课间十分钟。</p><p> 同学们在这十分钟里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喝水、如厕、放松身心、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具……</p><p> 但还有3人因学习能力的不足只写了个开头,而离下课时间只有三分钟了,我是心急如焚。用课下时间弥补的想法又占据了我的思想。抬头望向窗外,雨停了,树叶如洗刷过一样闪着绿莹莹的光,我的心也忽然明亮了……</p><p> “叮铃铃,下课时间到了。”</p><p> “大课间活动暂停!”广播里传来清亮的声音。</p><p> “完成任务的同学请举手。”我也终于开口了。20人举起了手领了奖卡。我微微一笑:“还想在这40分钟的大课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陪着你们。”同学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但那两人的手似灌了铅趴在桌上一动不动,着实痛苦。写好的同学自行下课了。我的心中五味杂陈:为学生努力上进的状态欣慰,为后进同学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的焦虑,更是对两位同学无法落笔成文的无奈。值得欣喜的是,下课15分钟后有15个同学不为旁人的嬉笑、聊天所影响,尽全力地投入在自己作文之中。 </p><p> </p><p><br></p><p>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年因疫情延迟了开学时间,线上教学存在的弊端要在线下课堂上弥补,放慢节奏教学,更要坚定自己不拖堂的决心。第一周只复习了三课内容,但不着急,因为我看到了学生专注的眼神多起来了,笑容多起来了,教学计划也能顺利完成了,下课找我对话的学生也多起来了。</p><p> “老师,谢谢您让我们上体育课!”</p><p> “老师,现在这个铃声是您配的音吗?声音好像您的。”</p><p> “老师,您尝尝我家自己做的鸡爪。”</p><p> “老师,今天午睡是您看班,我帮您把躺椅拿到教室去,好吗?”</p><p> 慢慢才知道,我学会了改变。自身的改变影响着学生的改变,改变意味着成长,成长中的我必定会坚守我心的安宁,坚守正确的规则,还学生一个自觉向上的心,守住一颗颗真心,塑造一片光亮感恩的回馈之心,我已找准了方向。</p> <p>此篇习作,提出不同要求,修改了5次。作文提高不在一朝一夕,提升空间还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