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童年之五

曾经沧海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梦回童年之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难醒的童年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是我到汾阳后的第二年,刚住医院后出来不久的我,天天还需吃药,吃的药名很怪,叫“雷密封”和“对氨基水杨酸钠”,“雷密封”是裹了糖衣的小药丸,两个药都不难吃,但我总是记不住吃药,必得要三姐按時凉了开水把我叫到跟前来吃。如是,我身体日浙好起来,脸上有了红润的血色,经年咳嗽不止的毛病也没有了,就是天天把我圈在院里不让我到处乱跑感到有些郁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觉间,秋天就到了。有一天爸爸忽然对我说,“子文,今天我带你去学校报名吧!”我心里好高兴,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那天是星期天,爸爸领我去报名的学校叫西门完校,后来西门小学与城西门口的实验小学合并后就一直叫实验小学了。学校离家很近,出家门口,拐个弯转到城皇庙街,出了街口走到西门大街向东走不几步就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坐北朝南,有两扇很大的大门,门顶修了一个三角形的门额,上面记得画了一个很大的红五角星。大门右侧摆放着一张小方桌,有一个男老师坐在桌边登记,有三三两两的家长带着和我一般大的孩子前来报名。老师依次询问孩子的名字、年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一一登记在登记簿上,并告诉孩子分配到的班级,报名的程序就算完成了。轮到我了,我回答了老师的询问。忽然,老师向我扫了一眼,给我提了一个问题:“7加8等于几?”我猝不及防,思索了一下才对老师说:“15”。老师向我点点头,并朝父亲看了一下说:“好了,明天到一年级二班找潘老师报到上课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报名完毕,爸爸带我进入校门,去寻找一年级二班的教室。在我儿时的眼中,西门完校好大好大,比我们村内的那个小学校大了何止几十倍。学校共分三大处院落,正院是最大的一块。一进校门,东西两侧是两排高大宽敞的教室,每排两座教室。一年级二班就在西一排教室靠北的第二座教室。在这两排教室之后还有东西两个偏院,东院是县教研组院,西院是教室区。两排教室以北,正院院心又向东西两侧后扩了二、三十余米,两边各有一排教室,每排4座教室,正院北边正中是新修的教师办公室,修得宽大明亮。教师办公室之后则是一座古庙大殿。从大殿的门缝中向里张望,只见殿中空荡荡的,立着两排高大的雕着盘龙的柱子,直插上殿顶。东西两侧墙下和正中神台上有两三丈高的神像,狰狞威猛,形象骇人,窗户和门缝中有光柱漏进昏暗的殿中,更使人觉得阴森森的,使人害怕。长大后才知道,西门完校原来是狄公庙改建的,因为建校,庙中原有的建筑都拆毁了,只留下了大殿,是用来作学校礼堂用的。学校遇有开学典礼、大型的表彰会、少先队入队典礼等活动,都是在大殿里进行的。狄公就是宋代的名将狄青,原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曾官居枢密副使,用现在话说就是国防部长,是宋代武官最大的职品了,也是汾阳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人了。他曾力抗西夏、契丹。民间传说他是八贤王王妃的侄儿,由贫民投军入伍,累积奇功。初中時读过一本话本小说《万花楼》,就是专讲狄青的传奇人生故事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院西侧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月亮门,穿过月亮门,就是学校西区。西区有一个很大的体育场,南北长百余米,东西宽四五十米。体育场南端有单杠、双杠、秋千、绳梯架和跳远池等体育器械设施。体育场西侧场外有两座教室和体育室。体育室北边地势比体育场高出一米左右,沿着体育场西边再延伸至体育场北边砖砌了一堵转角形的矮墙,使北边形成了体育场的一个天然的平台。西边则在地平线以上砌了一堵米余高花栏墙,把台上的教师食堂、校长办公室和一座教室围成了一个封闭的小院。小院之后则又超过体育场向北延伸了六七十米,形成了另一个操场,其中建了一个篮球场,篮球场再北就是临城内卫巷街的院墙,中间留了一道大门,此门平时关闭不开,一般是留作掏粪车出入学校用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的第三大版块是学校正院东一排教室背后另有一块空场,地势也比正院高出一米有余。空场北面修了学生厕所,东墙边修了两栋房屋储存桌椅板凳等杂物,中间很长的一块空场是学生上体育课或活动场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父亲花了约半个多小时时间,参观完了学校的前前后后,对学校的形势有了个大体的印象。我对我明天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潘树萍 </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早饭后我背着继母给我缝制的新书包,里面装了我从老家带来自制的石板和爸爸给买的一小捆石笔,兴冲冲地走出了家门。三姐跑出来追上我说,“我去送你吧。”我调转身,一扬头,对三姐说,“不用,爸爸昨天已经带我去过学校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了家门,我几乎是跑着去了学校。对今天就要开始的学校生活我太期待了。一年级二班的教室门敞开着,门口的台阶上站着一个女老师,身体丰满高大而微胖,梳着整齐的剪发头,皮肤白而细腻,眼睛又大又明亮,一看就是个精干明快的人。看到我向教室走来,她稍微低下头笑着冲我说,“小朋友,你是一年级二班的吗?你叫什么名字?”我回答了她,她便再次笑着对我说,“快进来,先找个座位坐下。”我进了门,教室里已先来了十几个同学,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则怯生生地低着头,大概大家都不认识,即使有的认识,七八岁的小孩到了生的地方也不敢言语了。我便也找了个空位坐下来,门口不时有小朋友进来,等了不一时,教室里的同学就坐满了。这时,门口的老师随即进来,她轻轻地闭上门,走上讲台,眼神朝堂下扫视了一圈,然后说:“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西门完校一年级二班的同学了。我现在开始点名,叫到名字的同学请站起来一下,叫到谁的名字,谁就回答,到!大家听懂了吗?”还不懂学校规矩的小朋友们便参差不齐地回答:“听懂了!”老师便强调说:“小朋友们,今后老师提问要大家回答的问题,大家回答一定要大声回答,声音整齐、洪亮。现在我再问一次,大家听懂了吗?”“听懂了!”这一次比第一次好多了,但还是不够整齐洪亮,老师于是再次问大家:“听懂了吗?”“听懂了!”这一次回答就干净整齐。“好!”老师满意地说,于是老师逐一点名,被点名的同学站起来后,她总要盯着看一番,然后示意让坐下。点完名后她正式向大家介绍自已。她说:“同学们,我叫潘树萍,今后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今天上午我们要办两件事,第一,要确定每个同学的座位。第二,给大家发书和抄本。好了,现在大家到教室外排队,记住,要按个头大小来排。小个在前,大个在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上学的小朋友就像未经收拢的羊群,总是听不懂老师的指令,凡事总需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解述,然后才能做得好一些。大家走出教室,乱糟糟的也不知怎么排队。于是老师就站在教室外的台阶上,两手平举向前,指示大家排队的方向,一边叫喊:“小朋友们,排队了!小个在前,大个在后,自已找自已的位置。”好容易排成了一长溜队伍,老师又走到队伍中将位置不合适的一一进行调整,大小排好后,老师又将一路纵队调整成二路纵队,然后又将纵队排成二列横队。之后又教大家如何在行进间随着老师的指令踏步排队,教大家“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向右看齐,向左转、向右转、随着老师的指令进行报数和一二一齐步走”等要领,以及如何迈步,如何甩臂等动作。足足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总算排成了个像样的二列横队,这才排着队由小到大走进教室,按照由前向后的次序,每排三张课桌,六名学生把座位排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进入教室坐好后,潘老师说:“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会了排队和走步,现在又确定了座位,今后大家来教室就自己坐自已的位置,书包放进自已的课桌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确定好每个同学座位后,潘老师向全教室同学审视一周,然后正式宣布:“同学们,现在开始发书,我叫到谁的名字,谁就上前来领书。”随着潘老师的点名声,同学们一个个地走到讲台前,喜滋滋地接过潘老师发给的新书、新抄本。我焦急地等着,终于轮到我了,我急匆匆走到讲台前,接过潘老师递来的书和抄本,还不等返回座位便急着先看了一下新书的封面,一本是“语文课本”,一本是“算术课本”,心里便按捺不住地激动,我终于有属于自己的书了。在老家时,老师也给过我两本书,分别是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但那是别人翻过的旧书,这一回,我有自己的书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书发完了,潘老师又叮嘱正在忙着翻看新书的同学们说,同学们,一定要爱护自已的书,回家后,先让大人帮你们用硬纸把书包起来,再在书皮外面写上语文课本、算术课本和自已的名字。抄本上也要写上语文抄本和算术抄本名称,分别写上自已的名字。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本书的图样,并写好书名和个人名字的位置,并教给大家一首童谚:“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战士爱枪又爱炮,学生要爱书和笔。”她领着大家朗诵了三遍,一边问大家记住了没有?一边又说,“好!一定要记住!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书。回家后,让大人给你们买铅笔和石笔石板,石板是用来练字和练演算算术的, 抄本是用来写作业的,每天的作业都要交回,老师要检查,看谁的作业写得又正确又整洁,记住了吗?”大家齐声回答:“记住了!”声音高亢宏亮而整齐,声震瓦屋,于是潘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高兴地对大家说:“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现在出去排队,放学回家。现在别的班还在上课,大家出去后不要说话。按刚才的二列横队排好,不要影响别的班上课。好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同学们小心地走出教室,静悄悄地在教室前排成二列横队,在潘老师的小声指挥下,排队走出校门,然后按各家的方向,自觉地分成两个单人的队列沿着便道向东西两个方向走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潘树萍老师,她带了我们从秋季到寒假前一个学期的课,她像母鸡呵护小雏一样关怀着我们,教我们懂规矩、学知识、长本领,在整整一个学期里,她教完了我们一年级语文课本和算术课本上册的全部知识,教会了我们不少生字和演算技能,尤其是教会了我们40个注音字母的读法和拼音方法,和每个字的书写笔划顺序要求等,这些都是我在老家小学校从未知道过的知识。她教导我们从小要知礼仪、懂规矩,在街上见了老师要行鞠躬礼,老师进教室要集体喊“老师好!”,走在街上要懂礼让,走路要走右边,在家要帮大人做活劳动等等。她还训练我们排队、齐步走、向左转走、向右转走等一系列集体活动的要领,教会了我们“全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等。使我们这一群懵懂无知、一盘散沙的顽童整合成一个懂规矩、守礼仪的文明集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潘老师为我们带课的时间虽短,但她是我走上人生道路最早、最重要的领路人。在刚上学的第二天,她还提拔我当了一年级二班的班长,每天喊队、发口令,从此,从小学到高中我竟当了十一年的班长(后来称作班主席),直到现在,有些老同学见了我仍喊我“老班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第二任启蒙老师——甄秉娴</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正月十五刚过,新的学期开学了。早饭后,我提早来到学校,刚招呼同学们打扫完教室,老校工“武伯伯”就摇着摇铃走过来了,新学期第一天、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习惯地走进教室,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等待着潘老师的到来,一边小声地互相交谈着各自的寒假见闻和趣事。不一时,教室的门开了,门口现出一个女老师的身影。教室里的嗡嗡声马上安静下来。我习惯地高喊一声“起立!”同学们马上应声而起齐声高喊:“老——师——好!”即至看已走上讲台面对我们的人时却不是潘老师,而是另一个面目陌生的女老师。新来的女老师身材没有潘老师那般高大壮硕,她中等身材,体形匀称而微瘦,白净的面部若有若无地有点雀斑,眼睛深邃而迷人,也留着一头整洁的剪发头,站在讲台上,她更像一个慈母,一见就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她讲起话来语速稍缓,声音不是那般高亢而很有磁性,很有穿透力。她向我们介绍说,她名字叫甄秉娴,从今天开始她来带我们的班,潘老师另有任用,改带别的班了。她说,她知道我们班的不少情况,知道我们是个好班,有不少守纪律、学习好的同学,接着,她点了不少同学的名字,其中有我,有张鸣琤、贾建锋、许懋娥、余瑞红、李新开等等……她希望全班同学发扬好的传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成为全校的模范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甄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她接任我们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她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吃水不忘挖井人》,写完后,她向大家介绍课文题目,并领着大家齐读了三遍,然后对大家说,在这篇课文中共有7个生字是以前未学过的,今天先把这7个生字学会,做到会写、会念。好的,我先把这7个字先写下来,于是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吃、住、忘、以、村、乡、没”7个大字,每个大字下面还加上了注音字母。她的字写得工整而大气,虽然是横平竖直,但每个笔划的起笔和收笔都清清楚楚,撇是撇,捺是捺,勾是勾,弯是弯,笔画分明,间架结构皆有章法,使人看得很熨帖,很舒服。写好后,她用教鞭点着字,逐个字按照注音字母的拼读法,大声领读教我们认字(注音字母用现在的输入法写不出来,只好省略)。每个字她都领读5遍,然后先按原有顺序让大家认读,再打乱顺序让大家认读。直到此时,她还不放心,她又点了好几个同学的名字,一个个站起来认读,看到同学们都认对了,她才放下心来。再下来便教我们按每个字的笔划顺序写字,她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好生字,每写一划,便唸出笔划的名称,写好后再用教鞭按着顺序点笔划让同学们叫出笔划读音。比如“住”字,随着教鞭的指向,同学们便高声齐喊:“撇儿——竖,点儿——横,横——竖——横”,如是每个字反复数次,等每个字的笔划顺序学习了五次,下课铃声也响了。甄老师便说:“好了,同学们,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今天大家表现很好。今天放学回家后,请大家把家庭作业做好。今天的作业是,把每个字在石板上写10遍,写好后让家长检查,然后在语文抄本上每个字写2遍,记住,每个字先按顺序将笔划写一遍,然后将整体的字写一遍,记住了吗?”大家齐答:“记住了。”于是甄老师宣布“下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文第二节课,甄老师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每个生字的意义、使用,重点启发和训练了同学们用生字组词,每个字都训练了3至5个组词的方法,使同学们不仅懂得了每个生字的字义,并且掌握了每个字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第二节课的课外作业就是要求同学们在老师讲解之外要求同学们每个字再组1至2个词汇,并用新组的词语造一个简单的句子。在学好生词的基础上,甄老师才逐句的领读全篇课文,在同学们齐声朗读三遍之后,甄老师突然发问:“同学们,你们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大家举手!”于是全班有二十余个同学纷纷举手,甄老师陆续让四五个同学站起来回答。有的同学说,是毛主席给沙洲坝人民有了水喝。有的同学说,是毛主席和战士们打了水井。还有同学说,人不能忘本,沙洲坝人应感谢毛主席。于是,甄老师的脸上绽出了灿烂的笑容。她表扬大家说,“太好了!同学们。你们很聪明,不仅学会了本篇课文的全部生字,会写会念,而且理解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了不起!”她最后总结说:“同学们,你们记住,毛主席、共产党是全心全意解救中国人民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篇课文通过毛主席和战士们打井,解决了沙洲垻人民吃水的问题,解放后,沙洲坝人民便在井边立石碑,上面刻上了‘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话。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和毛主席带来的,我们应当永远记住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恩情。”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用两节课的时间终于讲完了,我们又获得了新的知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描写了小学一年级上学听课的情景,啰哩啰嗦、不厌其烦,可能让看的人也觉得麻烦、枯燥,太没意思了。小学生课本内容简单,信息量很少。即使如此,对于初入童蒙,懵懂无知的儿童们来说,却也要用很大的劲才能明白。必得老师用很大的耐心、翻复讲解、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才能明白一个道里,学会一点知识,掌握一点技能。文化知识之外,老师还要一点一滴教育儿童们组织性、纪律性、做人的道理和规短、遵老爱幼、团结同学、遵敬长辈、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一棵树苗、一苗庄稼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份和营养,需要整枝剪叶、打顶、掐去杂芽,有的还需木棍支撑,这样,小树才能长成挺拔的巨栋,果树和蔬菜才能结出饱满的瓜果。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慈祥的母亲,她们精心地呵护着学生,用心灵鸡汤和知识营养滋润着学生,随着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康健的人生品格也日渐充盈于头脑。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学识、技能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充实起来的。老师,太伟大、太不容易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甄老师给我们带课一直带到四年级结束。她慈母般的教育,和学生们结下了母子般的情结。记得三年级时有一次她到太原出差去了,好几天没见她的面,同学们都想得她不行,我和好几个同学就到汾阳汽车站去等她。那时车站还在城内鼓楼西街,等不到甄老师,我们几个小傢伙就在汽车站院内乱跑。门卫大叔看见了,怕出安全问题,就一边叫喊,一边追赶着逮我们。追了好久,把我们都逮住了,问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捣乱?我们说是等老师来了。他要赶我们走,我们不走,我说我爸爸是汾阳公司的。他问我你爸爸是谁?叫什么名字?我坚决不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儿子是不能直呼爸爸的名字的,就坚决不告诉他。他看到我们很倔强,就要没收我们的红领巾,我们也不给他。他就顺手揪下了我左臂上少先队中队长的标牌,恶狠狠地说,过两天让你们的班主任给你吧。之后就把我们赶出了汽车站大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事发后的第三天,甄老师回来上课了。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她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块少先队中队长臂章,她一边用别针给我把臂章别上,一边询问那天的情况。我便把那天的事情一五一十给甄老师说了。甄老师说:“你们想去车站接我是好的,但车站上车来车往,是很危险的地方,万一汽車把你们碰着了怎么办?那个门卫叔叔不让你们在车场内乱跑其实是为你们好。你是个班长,以后再也不要带同学到危险的地方了。记住了?”此事发生后我心里忐忑了许久,以为甄老师不知会怎么严厉批评我的,不想甄老师就这样轻轻把我放过了。她虽没有批评我,但她慈母般的嘱咐却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长大后看历史书,看到有“君子不处危墙之下”的古训,更加体会到甄老师对我们的那颗呵护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甄老师一直给我们带完四年级,再之后就是别的老师给我们带课了。在我们还没有上完小学时,甄老师忽然不见了,也不知调到哪里去了,我打听了许久,才知道她调到乡下东阳城村的村小学了。后来我升到了初中,又升到了高中就一直没有机会再见到她,直到1970年我插队到文侯村后,文侯与东阳城都属阳城公社,两村相距仅六七里,就专门找机会到东阳城去看过她一面。时隔十几年,甄老师苍老了许多,鬓边增添了几许白发,眼角的鱼尾纹更深了,但却更显得慈祥。她仍在村里的学校教着小学生,问起她的儿子“双泉”已经二十出头了,也在东阳城村劳动。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我终生想念她,她一定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那年那时那岁月</b></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上小学的时期正好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是翻身做主人后的中国人民斗志昂扬振兴祖国大业的时期,但面对自身的贫穷落后和帝国主义全面封锁和包围的局面又有所焦虑和急燥的时期,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盲动和偏差,从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到随之而来的土地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大跃进等出现了不少不为今人所理解的事物。我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进入小学,度过了我的童蒙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汾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儿童基础教育十分扎实,尤其是实验小学,更是汾阳小学教育的明珠,从学校规模、师资配备、教学设施到办学规范在全县的小学之中都是骄人的。它给了我扎实的人生教育,为我今后的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我的童蒙时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实验小学是绚丽的花圃,是儿童的乐园,我们在此中上学,得到了老师园丁般的精心培灌和慈母般的呵护和教育。在严格规范的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老师更关心我们心灵和体质的健康成长,使我们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