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上课回答问题。这可不是因为我学学习不好,而是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嗓音不像别的女孩那么清脆,那么悦耳,那么沙哑让我从心底产生出了一种自卑,一种害怕在公共场合发声的自卑。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如果被老师点名,就硬着头皮,完成任务一般的小声的回答完,每当坐下的时候,总像刚刚历劫一般,浑身冒汗。</p><p>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音乐课,老师点名让我把新学的歌曲唱一遍,其实我心里是会唱的。可是让我当着大家的面用我那沙哑的嗓音唱出来,我实在是没有那个勇气,于是,我选择默不作声。最后把老师气急了,从讲台下来打了一个耳光。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唱过歌。</p><p>直到现在,这种潜意识的自卑一直影响着我。</p><p>在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p> <p>这本书开篇就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斌,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去除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p><p>回到自己前半生的自卑。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自己走出阴影:我的声音是没法改变的,或许在别人听起来真的很难听。但是,我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说话水平,说话语气、语调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像歌手杨坤,他的声音一样沙哑,大众听来不那么悦耳,但是他的歌曲却依然受到大家的喜爱。甚至因为他的嗓音成为他独有的特色,并成为很多人争相模仿的对象。</p><p>而作为一名老师,更需要把自己修炼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等方法和技巧,经由我们的改变去影响孩子和他人。</p> <p>首先,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评价学生。</p><p>“事实上,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传递出一条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们,或者学生们,运动员们如何看待自己,这条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判,也可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早就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我们不能对孩子的智力,天赋,才能等特定方式进行赞扬,因为那会让孩子沉溺于认为这种固定型四维模式中,变成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我们需要评价的是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在他们取得成就时,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选择。以此让孩子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模式。</p><p>其次,后进生也能成功。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成长和发展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智力不代表未来的成就,如果自己没有付出什么,就不会有回报,成功不会来找我们,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成功。当发现班级中有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成长型老师不是去定义这个孩子是一个差生,一位的批判他,学生便会破罐子破摔。陷入固定性思维模式中,停止成长。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学生的分数和学习状态对孩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场所,让他们接受老师的帮助,不会坚持破坏自己的人生。</p><p>人是应该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活到老,学到老。好老师是能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p> <p>很喜欢本书结尾这段话:改变也许艰难,但我从未见谁说过不值得。现在,该由你来决定是否该做出改变了。也许应该改变,也许无须改变,但无论你选择如何,请记住成长性思维模式。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就去试试这种思维模式。它会一直在哪里等着你,为你展示通往未来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