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聊古文,"智""惠"文道

格物盈翠

<p>  杨柳青溪边妖娆,百花香梦里醉花。钟情于美景,处处是风景。也许是职业使然,总是对课堂教学青睐,今天,我又一次高瞻花露,嗅其馨香,情愫荡漾。</p> <p>  我第一次听罗才君老师的课,课堂无型,形于自然,在于孩子们的对话中,聊得开心。孩子们在罗老师的"循循善诱"中习得语言文字的精妙。文言文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神奇精妙的课堂氛围,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课堂上孩子们乐学,善思,感悟,畅谈,形成了学习的磁场。,这得益于罗老师"心中有竹,必成茂林。"</p> <p>  今天学习的是 《古文三则》,有《杨氏之子》、《顾先康啖甘蔗》、《张成喜疾走》。在我期待罗老师怎样释词解句的时候,罗老师却以阅读、体验、交流、仿写、创生为主要学习方式,致力于小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习得、能力的提升以及简短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运用;并藉此涵养文人风骨、中华气度。</p> <p>  一,"读"好文言文</p><p> 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读。他说"有滋有味地读,至少2遍。"言下之意就是让孩子们潜心会文。他也说:"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读。"他提倡有个性的读书,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阅读水平中,拥有自己的读书感受。他还说"让我听到书声琅琅。"这是读懂读熟后的自然流露。读书的层次显而易见,孩子们这样读个来回,孩子们一定会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p> <p>  二"学"好文言文</p><p> 文言文给我的感受就是,内容冗长,满篇子乎者也,疲于背诵。罗老师的开辟了文言文学习的蹊径——联系生活,解读文言文。</p><p>1."你是谁"巧释课题。</p><p>"杨氏之子"是谁家的小孩?哇,直白的提问,孩子们乐意了,不就是杨家的吗?这简单。好课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文言文的距离。"你是谁?"回到生活,我是"罗氏之子"、对答如流。"王氏之女"子女的转变瞬息搞定。"你爸是谁"这有点难不住孩子。"你爷爷是谁?""你妈妈是谁?"牵一发动全身,孩子们一一搞懂了伦理关系。</p><p>2、"课文那句话介绍了杨氏之子?"巧析文言文特点。</p><p>"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仅仅十个字,介绍了国籍、姓氏、性别、年龄和特点。文言文的特点呼之即出:简洁明了。</p><p>3"杨氏之子还有哪些称呼?"巧解文言词语。</p><p>孩子们兴趣来了,课文中找呀,旋即,文言词一个个拎出来了。</p><p>儿,"乃呼儿出。"</p><p> "以示儿曰。"</p><p> "儿应声答曰。"</p><p>其,"孔群诣其父。"</p><p>俊, "此是君家果。"</p><p>学习势如破竹,孩子们秒理解难懂的文言词语。</p><p><br></p> <p>  三、"悟"好文言文。</p><p> "文以载道",本文的道在哪里,在罗老师的机智里,在罗老师的丰厚积淀里。 </p><p> 1、以德报怨。</p><p> 课堂上有一个孩子说:"王氏之子,甚呆滞。"课堂顿时哗然 。罗老师走近那个孩子,问:"你同意吗?呆滞用来形容我这样的人。"一个比方,让孩子同老师站在一起,"你要回敬他,中国有更高的德行——那叫以德报怨,抓住他的特点,反驳他,更有力。"罗老师教给孩子"以德报怨"的德行。</p><p>2、甚聪惠</p><p>在我记随堂的时候,我一直书写的是"聪慧"这两个字,直到罗老师讲到"惠"时,我才恍然大悟,他说:"中国的聪明,不仅智商高,还很贤惠。罗老师解惠字,入木三分。杨氏之子之惠在何处?惠在有客人来而"为设果",礼仪之惠;孔先生的设限,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智慧之惠;"未闻……"一句反问孔先生,这是杨氏之子有教养之惠。课至精彩处,润泽无痕。</p><p><br></p> <p>  四"用"好文言文</p><p>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p><p>孩子们学语文,就是会用,会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罗老师的课,卸下了文言文神秘的面纱,让孩子们不仅读懂,而且会用了。罗老师教学中多次运用到仿说。比如,介绍班里的孩子。</p><p>"杨氏之女,善歌舞。"</p><p>"武氏之子,甚幽默。"</p><p>学以致用,孩子们的创作立竿见影。</p><p><br></p> <p>名家点评,对文言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p> <p>  一堂课,师生对话交流,在与文本碰撞中迸发智慧火花。</p> <p>  "旭日初升,其道大光",在欣赏和赞颂其磅礴壮观之势时,可曾想过,她内心的宏大。"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老师,一定要源源不断的汲取活水,才能让自己的储备丰厚,轻而易举的创新思维,丰盈课堂。我愿意做一株🌻🌻🌻,追随阳光舞蹈。</p><p><br></p><p><br></p><p> 听课随笔 : 李翠平</p>

文言文

孩子

老师

杨氏

之子

课堂

以德报怨

之惠

学习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