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疫 后 杭 州 行</p><p> 之二.醉我杭州(3)</p><p> 人说西湖十景诱人。这次我仅到访三景,即:夕照山的雷锋塔、三潭映月和三桥(苏堤、白堤和杨公堤上的三座拱桥)。而夕照山上的雷锋塔的故事最引我入胜。这次游西湖,有幸登塔,眺望西湖全貌,虽有美景尽收眼底之感,但白蛇与许仙凄苦的爱情故事,更令我动情。</p><p> 记得我知这个“水满金山”的故事,是在读中学时学习鲁迅先生那篇《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时知道的。鲁迅先生在文中写道:“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环,也跟着。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何别人有什么相干?……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p><p> 那个时候,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其主要意义是要反封建。而我却怪,偏偏记住了老师在讲鲁迅写这篇文章背景时所讲的故事了。从那时起,我就有心要到杭州西湖,登上“夕照山”,看看雷锋塔。因许仙与白蛇的爱情故事动人,也像大多数人那样,同情这对“人仙”夫妻,痛恨法海的无道。或许我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那时登山涉塔,会拿出“劈山救母”的豪气,来救“白蛇娘娘”。以前虽有几次游西湖,但都因故未能登上这“夕照山”,更未上这雷锋塔。次次有的只是隔湖望塔,想着那“人仙”的爱情故事,幻想出许仙与白蛇的甜蜜与凄苦。而这次是专门寻故登塔,从塔底到塔尖,来了个细细地观察体会。“雷锋塔”,又名皇妃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为供寿佛螺髻发舍利而建。相传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锋”,而逐渐被人们称为了“雷锋塔”。没登塔前,远处眺望,看到的只是塔的剖面,以为很小,总以为上塔仅有小小的盘悬梯而已。不想,近了塔基,此塔远比自己所见的塔都要大了许多。进入塔身,我被眼前的空旷与装修得富丽而惊叹。特别是中间用玻璃罩着的那几堆残砖,一看便知,是那早已倒塌了雷锋塔的“遗骨”了。顺着宽梯,上了二楼,环顾塔墙周边相嵌的黄杨木的木雕《水满金山》。我不说其艺术价值如何,我要赞的是,这整幅木雕,把《白蛇传》完整地展现在游客眼前。我走近木雕,一幅一幅地看,仿佛我在观看越剧《白蛇传》。环场一周,整个木雕画看完,“人仙”的爱情故事也像是叙说完毕。它,让我醉了。整个人醉了。不是在小孙孙一个劲地用伢伢语叫着“爷爷、爷爷,还只在二楼,我们往上吧。”我还会在这“爱情故事王国”里,滞步阻行,回味许仙与白蛇的故事呢。带着小孙孙登临塔顶,那西湖的山色,那西湖的秀水,那穿梭在湖水与小岛间的游船,那可辩的游人,穿着花花绿绿,好似“春色满园”,尽入眼界。可不知为何,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不仅没有赏心悦目之情,反而内心充满着衰叹。我哀叹什么呢?为找答案,我牵着小孙孙急切地朝塔底下去。来到第二层,再看那“人仙”的故事画面,心里在说,“唉,许仙、白蛇,你们好不幸啊。你们生活在了有那个多事的法海存在的年月,断送了你们鲜美的爱情。”这也许是自己哀叹的答案吧。到了底层,又看到了那几堆曾经镇压白蛇的雷锋塔的遗骨,我解恨了起来。“怎样,你还能兴风作浪?”我想,它不能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法海成了“蟹和尚”,“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p><p> 谁让你违背民意。</p><p> 出了雷锋塔的腹部,来到了空旷的自然界。一阵阵湖风吹来,一缕缕阳光披在身上,西湖的美景与故事,杭州的飞跃发展,再次令我心醉。</p><p> 二O二O年五月十八日于西湖民宅宾馆</p><p> 二O二O年五月二十九日完稿于长沙</p><p><br></p> <p>雷锋塔的“遗骨”。</p> <p>雷锋塔的简介。</p> <p>木雕画之一。</p> <p>塔地墙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