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犍为李拔研究会部分会员与犍为党校部分老师,在舞雩镇康乐村村支书刘其明的引领下,去李拔墓地和李元模墓地上党课,现场学习本土优秀传统文化。</p> <h3> 大家先去丛林村,丛林村刚并入康乐村,现任支书刘其明说,看完元模公的墓地,再去康乐村看拔公墓,这样顺路一些。于是我们到了丛林村,元模公墓地——浣绶山庄。</h3> <h3>听当地村民介绍元模公墓地情况。</h3> <h3> 李拔研究会赖金普老师,向同去的党校老师介绍浣绶山庄的来历。</h3> <h3> 李拔公长子李元模公,生于乾隆11年(1746年),卒于嘉庆元年(1795年)。<br> 1781年,李元模公中进士后,淡泊功名,不恋官位。一心继承父亲李拔“荏苒岁月,忽忽将老,抱惭无极,疾首痛心。倘天假馀年,退归林下,复寻素业,不忘有事当益朝夕,黾勉释回增美。返夕照之辉,以补东隅之景,不敢以耄老而自弃也。”(见团结出版社《李拔家训选注》第83页)的未竟遗愿,留在家乡,与夫人周氏(《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后人)一起,在丛林村修建了“浣绶山庄”,以明心志。<br> 1783年,元模公出任犍为“印清书院”第一任山长,把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贡献给了犍为的教育事业。印清书院在元模公的主持下,运用李拔公的教育理念,培育出了大批人才,他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宗濂和李锦源也在他的教导下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一门四进士”的佳话。</h3> <h3> 浣绶山庄的荷花池遗址。元模公与周氏夫人在他们的住处种了很多荷花,以继承先人“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白遗志。</h3> <h3>残存的荷塘石壁。</h3> <h3>山庄残存遗物。</h3> <h3>山庄仍发挥作用的排水系统</h3> <h3>山庄残存屋基。</h3> <h3>昔日山庄围墙墙砖,“父子进士李”仍旧清晰明了。</h3> <p class="ql-block">讲解完李元模事迹,大家向李拔墓地走去。</p> <p class="ql-block">孛拔墓地,赖老师向老师们介绍李拔清正廉洁的一生。解读拔公墓碑两边由清朝大学士旷敏本撰拟的墓联。</p> <h3>时光虽然过去近三百年,拔公循吏凛然的正气,仍在墓碑上闪闪发光。辉映着周围的菜地和果园。</h3> <h3>瞧,一串串四季豆微风里你挤我,我挤你地争相长大</h3> <p class="ql-block">涨红了脸的水蜜桃,不甘寂寞地从叶子下露出笑脸,似乎告诉我们,它即将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