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当年赣县中学校徽。别在胸前是种骄傲,也是一种体面。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联时盛行。绿军帽,红袖章,毛主席像章加一枚校徽,按现在的话说是标配。</h3> <h3> 谨以此篇献给庚子年满山红盛开时节病故的胡大发同学。<br> 谨以此篇献给虎岗作别后病故的郭昌富同学,曾纪袱同学,石自佐同学,黄家皇同学。<br><br> 2015年春节期间,鞭炮还在燃放,笑容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在赣州市华钨大厦,赣县中学1968年初三(二)班的同学搞了个聚会。半个世纪的友谊得以传承,在坐的各位同学都兴致勃勃叙述着打听着。班长袁大福同学致欢迎词,感叹着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但同窗之谊随日月而加深巩固。随后胡大发同学作了预算发言(制做纪念册,以及宴席烟酒开支)。最后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黎福灿老师发言,热情洋溢,并当场赋诗一首:<br> 五十岁月多变幻,为谋生计闯四方。<br> 天缘同窗喜聚会,欢歌笑语惊苍山。<br> 东海水深逾万丈,难及兄弟情谊长。<br> 互通信息常交往,携手致富奔小康。<br><br> 而后班主任提议大家举杯,为相聚为友谊干杯。在坐各位同学频频举杯,互相致敬,场面热烈,虽然两鬓如霜,仍能找出当年容颜。<br> 想不到在分别47年以后,现散居在各地的同学仍通过现代的通讯联络,聚到了一起,这是当年读书时不敢想像的。<br><br> 思绪又回到1965年8月底,我们五十个同学经过统考择优录,从赣县的各个乡镇来到校址在赣州市水东虎岗的赣县中学报到,编为初中部初一(二)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br> 我们读书期间全体住校,来校报到都是挑着铺盖箱子。户口也都迁到了学校,由国家供应粮食,每天9两大米,早中晚各3两米。伙食费多少忘记了。全班男生住一个寝舍,架子床上下两层。寝室床位老师早已安排好,对号安置即可。女生住在女生部,与男生是分开的。<br> 正式上课也就有了晨钟暮鼓的意思。列队早操,上午下午的课,早晩的自习,一日三餐,全部听学校的钟声指挥,除了听老师讲课,好像其他的就听班干部指挥,作业交学习委员,列队出操听体育委员,去木材厂挑边角料由劳动委员安排,交伙食费停膳开膳是生活委员的事。这种治理方式很有点自治的味道。由此而产生了学生领袖,干部苗子。我记得班长是袁大福、学习委员胡大发、劳动委员温为民、文艺委员宋小芸(女)、生活委员余永祥、体育委员不记得谁担任了。我们班有五十个人,我们蟠龙中心小学就有四人,我,罗玉香,刘清风,刘维香,后来才知道蟠龙田心小学还有温为民,陈公裕,蟠龙大岑下有袁大福。湖边来的胡大发,宋小钦姐弟俩,还有就不记得了。南康县有一个蒋家福,遂川县有一个刘丰彬。50年后看纪念册才回忆起有那么多女同学,真不容易。60年代家长要多大的眼光才能送女孩来读中学,看得很远很远。<br> 中学的学习生涯是全新的,也是里程碑式的。他开柘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体育课老师的着装是运动装,音乐课是到音乐教室,音乐教室有钢琴,上课先练声,生物课上课在实验室,实验室里标志性的仪器是显微镜。学校有图书馆,我们有借书卡,学校有医务室,有校医,头痛脑热,红贡水蓝约水,伤筋膏都是免费的。学校还有病号饭,虽然病号饭只是一份光面,至少有酱油的味道。我们用膳八人一桌,没有凳子,吃饭时先分菜,站立进餐。搪瓷碗上烧制好了名字,不会拿错。初中部和高中部饭堂是分开的。<br> 我们的校园很大,初中部高中部中间一条乡间驿道。学校有操场,蓝球场,足球场。初中部有两口大水塘,其中一口水塘叫红心塘。校园里桃树特别多,第二年春天桃花盛开,把校园妆办得万紫千红。桃树有几个品种,最吸引人是蟠桃,很可爱的。校医室就掩映在这桃树林中,一幢小洋房,很适合写生。教师办公室在初中部去膳厅的路上,一口铜钟掛在办公室旁边的那棵高大的榕树上,号令全校,不怒自威。<br> 高中部有两层的楼房教室,红墙洋瓦,自是一番气派,跨过球场再过去便是青砖灰瓦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这里是马尾松和其他一些高大的乔木。两个膳厅连着厨房热水房,再后面是一幢平房浴室。<br> 学校的老师年轻的不是很多,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年轻刚结婚。我们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就很老了,略胖,花白齐耳的短发老太太,慢条斯理的,一看就是功底很深的老师。我们的俄语老师刘会英,年纪倒蛮年轻,俄语课我是蛮怵的,有个字母音发不出,主要是舌头卷不起来,好不容易学会了,单词又记不住。音乐课是李薰老师,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升到初二班主任换了吴振春老师,武汉口音的数学老师,干练利索。我喜欢吴老师上课比喜欢黎老师上课多一些。我们还有地理科生物课物理课,老师是谁不记得了。后来复课闹革命时又有一个刘易男的女老师上数学课,曾几何老师上平面几何课,上课铃以后没有学生在教室,曾几何老师搬个凳子坐在讲台旁,下课铃响后才离开教室。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碰见学生他会站立行注目礼。这是个敬业的老师。<br>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尚未结束,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露出了苗头,批“三上桃峰”,四清运动开始,1967年初二下学期文化大革命就风起云涌了,“炮打司令部”已拉开了大幕,清算十七年封资修教育黑线如火如荼,一时间课不上了,新课本发下来,退掉。班上胆子小的同学溜回了家,胆子大点的仍坚守在不上课,整天写大字报的学校。到总务处领白纸,墨汁,纸一大沓,墨汁一沄子,我们年纪那么小懂得什么,至多象阿Q一样,喊两句:革命啰。<br> 红卫兵大串联期间,赣县中学为抑制事态的发展,搞了个赴京代表赴北京,我们班级选出了袁大福,温为民,余十荣祥,彭士帮,赖荣财为代表,参加学校代表团赴北京串联,等他们回来后才知道外面早就如火如荼地大串联了。不久我们自己组队奔赴北京,我们班级我和谢良明,跟二(一)班,三(一)班还有高中红卫班几个人在学校总务处借了钱和粮票上路了,乘班车到韶关,上了京广线,三天三夜后到了北京。住西单空军招待所,在解放军的带领下天天要列队出操走步伐,说是准备毛主席的接见。果然等到了那一天,一九六六年十一日二十六日下午四时十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北京西郊机场接见了我们。当时西郊机场聚集了一百多万红卫兵。这是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也是最后一次。这个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激动,幸福得难于言表。<br> 从1967年开始起,文革大革命到了打倒走资派和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一切牛鬼蛇神的阶段,造反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文攻武斗。这个时候我们在学校里的时间短了,回忆也就碎片化了,但有这当中发生了两件事一定要说说。<br> 全国各省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两报一刋定会发表一篇极具煽情的社论,也一定会有毛主席记念章发行,得到一枚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赣州<br>地区成立革命委员会时,学校一姓邝的领导动员我们去参加庆祝大会,并许诺参会者每人一枚毛主席纪念章,会后邝领导没法兑现许诺,我们班以赖荣财,彭士帮为首等十几个同学,侦查到纪念章已领回,放在邝领导的房间里,于是用彭士帮的大铁锤连敲带撬,将锁打开,将几十枚纪念章悉数卷走,我们班在校的同学每人一枚。事后学校来追查,结果谁也不会交岀来。算是一次完胜的斗智斗勇。<br> 复课以后,班主任也敢管我们,我们也象没有套嚼子的马儿一样,自由自在的,有天下午,有十几个男生穿过李老三大队,下到赣江去游泳,河里有股行船激流水道,有点宽度,石自佐同学力气不够,无法横渡过来,被水冲得下去,眼看性命不保,就在这紧急关头,十几个男生两人一组,游过去一人拉他一只手,象跑接力棒一样,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也喝了一肚子的河水。我不记得是谁喊的:下去救人,两人一组。只记得我在场,彭孝忠在场。多年以后,我和其他部门的人去石自佐同学家,他还提起过这件事。<br> 初中三年,读了一年半的书,后面的一年半经历许多事。造反,批斗老师,亲眼看见一个老师被巴掌打死。看红卫兵绝食,看学校图书馆窗户全部用砖堵上,只留枪眼,等等,等等。往事不堪回首。<br> 在赣州文攻武卫最严重的时候,党中央派出了支左部队来到赣州,我们学校也开进来了,我们班也不例外,看到解放军战士我们的心情激动得不得了,崇敬心情油然而生。恨不得和他贴在一起。他们离开后调到二监狱去看守犯人,我们几个人还去探望过他。<br> <br> 1968年10月份还是11月份,我们完成了学业毕业了,初中毕业了。临走那天,我不知道郭昌富同学在寝室等我许久,我在膳厅总务处不知干啥,等我回到寝室郭昌富同学已经走了,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br> 毕业回去,我即插队落户去了,一去八年。</h3> <h3>赣县中学建于1955年,校址在赣州市水东的虎岗。我们在那里读书时,那里还有赣州师范,赣南农校,那里是个读书的好地方。</h3> <h3> 这张合影是2015年春节前的一次聚会,也算是为春节后聚会的一次彩排。<br> 这次彩排的直接后果便是冲淡了后一次聚会的味道,因为中间相隔的时间太短,这是组织者始料未及的。</h3> <h3> 这张合影是2015年春节期间纪念50周年时拍攝的,喜庆的气氛不及第一次合影。女同学只有三个出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石自佐同学的夫人来出席了这个聚会,石夫人是个识大体懂世道的女士。前排右一为石夫人。</h3> <h3> 查找资料时发现的还是省立赣县中学时期的一张校庆照片。岁月沧桑,照片上的影像已经不是人物而是历史,更是历史的见证。</h3> <h3> 这个校徽透折出来的是对教育的重视,是对教育的尊重,同时对于佩戴者则是一种荣誉和一种举止言谈的约束和规范。</h3> <h3> 当时佩戴校徽是一种时尚,一份荣耀,更是一种稀少。</h3> <h3> 这个楼房倒有点像当年高中部的教学楼,可后面是哪来的楼房?后面应该是赣南农校,再后来的赣南农药厂。</h3> <h3> 赣县王母渡中学。我们班的李峰同学,余荣祥同学,肖瑞钿同学应该看见过,因为他们是那边人,上学要路过王母渡的。</h3> <h3> 彭孝忠同学的家在稀金谷赣江之畔,绿水青山,风光宜人。我们一行同学到他家作客,受到盛情款待。他的夫人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并有一手好厨艺,那天做了一台的菜。</h3> <h3> 那天在赣县南塘镇上钟起珠同学家用中餐,叶志成同学还从田村拿来了黄年米果,于我是解了乡愁饱了口福。尔后分别乘叶志成同学和叶明光同学的私家车到兴國县将军广场一游。<br> 从赣州市到南塘是李锋同学的关系户开车送去的。总之同学个个是能人。</h3> <h3> 2017年我们两口回赣州,女同学宋玉金特意请我们吃饭,并且叫上胡大发,袁大福,邱德茂,李峰等几位一起喝酒吃饭。<br> 在此,感谢宋玉金同学的盛情,你使我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h3> <h3> 2014年我们两口子在胡大发同学家中作客,正巧陈朝江同学也从广东东莞回来了,也被胡大发请来了。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如今胡大发同学已经驾鹤西去,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人生苦短。</h3> <h3> 这是陈朝江同学,我去过他的工作单位丰城矿务局建新矿找过他,一起喝过酒聊天。</h3> <h3> 这是宋小钦同学,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九十年度我们曾见过一次面,那时他在蛤蝴中学工作,他借给我好多本三毛写的游记,受益非浅。201几年忘记了,我和陈朝江去了他在赣州市开发区的家里小聚,多年不见大家都老了。</h3> <h3> 这是刘清风同学,蟠龙老乡。她的职业是医生。</h3> <h3> 宋玉金同学与她的老伴。一个幸福的家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