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的杭州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它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迄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它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为“云林禅寺”,但是,杭州人至今为止都称它为“灵隐”,连那个“寺”都省略了。</p><p> 灵隐寺名气大,香火特别旺 ,记得我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一开始到清明前后,去灵隐寺烧香的人是络绎不绝,而烧香客中最大的主力军是来自于杭嘉湖一带养蚕宝宝的农民,每年春节后的农闲时节都会成群结队的到灵隐寺烧香。这些烧香客以女性为主,衣着很有特点:基本统一的士林蓝布大襟衣裳,一块蓝白相间的414毛巾或者蜡染布扎在头上,在一群一群的烧香客中,有很多中年妇女门牙上都包着做工粗劣的大金牙,只要一张嘴说话,好人即刻成了坏人形象。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斜背一只黄布做成的烧香袋,说他们斜背,倒不如说是荡在胸前,烧香袋的黄颜色,黄得来着实有点吓人。小时候我们不懂事,同学之间一直把这烧香袋戏称为“招魂袋”,这样叫着叫着就叫成真的了,到现在我还会这么叫。</p><p> 成群结队的养蚕农民进灵隐寺烧香是步行前往的,这大概一是表示他们心诚,二是怕挤公交车大家走散了迷路,为了不让有人掉队,他们排着队伍走,过斑马线时手拉着手,横过来走,那阵势相当壮观!</p><p> 他们进得寺内十分虔诚的烧香又拜佛,祈求菩萨保佑这一年里太太平平风调雨顺,落一个好收成。肩上的烧香袋要拜托大殿里的和尚敲上一个三寸见方的红色印章。就这样,每年烧一次香、敲一个章,等到烧香袋上章敲满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表示功德圆满了?烧香袋的颜色黄得耀眼,是否表示佛光普照平安吉祥?</p><p> 应该说,当年杭州城里壮观的烧香客队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及时的给市民们传递了春天的到来。那么这道风景线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我无从考证。</p><p> 小时候,我妈每年都会带我们去灵隐寺拜菩萨,去时她总不忘包里要放好外婆的香袋儿,到了灵隐寺是要去敲章的,这也是我外婆觉得女儿做得最好的事情。当她老人家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妈给她带走了敲满红色印章的“招魂袋”(人家说,只有此时,烧香袋才能改名字),我想,外婆应该算是有福之人了。</p><p> 烧香好像是大人们的事情,殿外烧好香,进入殿内开始拜菩萨,一个个的神情虔诚,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是去玩的,大人拜我们也跟着拜,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想,东张张西望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横眉竖眼的,慈眉善目的,我只是一个个的看面相去了。等我大一点,就与同学结伴而去了,烧香拜佛是借个由头,一部七路车就到了灵隐,寺庙里逛一圈,就直奔韬光、北高峰去了。</p><p> 我妈年轻时去灵隐,多半是为了帮外婆的香袋上去敲个红印章,而等到她自己步入晚年时,也最喜欢去灵隐寺拜菩萨了。灵隐寺里的药师殿坐落在寺庙的最上面,要跨数不清的台阶,老妈每次都坚持着爬上去,看她那虔诚的样子,不用问我就知道她在祈祷什么。我妈九十几岁时我还带她去过灵隐寺,那是七月初的一天,天气还没有爆热,我想到了就不拖延,说走就走,但是那天天公不作美,气温突然飙升至37℃,老妈却兴致很高,一路走上了药师殿,然后虔诚朝拜……,心诚则灵啊!菩萨也真的是保佑了她!</p><p> 去年,趁清明回杭州扫墓之际,我又去了灵隐寺,三支清香点上后,我也直奔药师殿,那天的药师殿真的热闹,和尚法师都在诵经,而使我感到奇怪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凡人也参与了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都穿着寺庙里统一的衣服,每人面前小木鱼敲着,跟着和尚,念经声此起彼伏。我不知道他们是佛教爱好者,还是准备昄依佛门?是想在这里得到心灵的净化,还是为亲人为自己来祈求菩萨保佑康健,消灾延寿的?似乎皆有可能吧。</p><p> 从药师殿下来,眼前闪过一群熟悉的身影:噢!现在的农村烧香客,于是我紧追不舍跟了上去。现在的烧香客与从前大不同了,都穿着红衣服,脚蹬旅游鞋,包头布不见了,烧香袋改良成了土黄色,没有那么黄得吓人了,斜背烧香袋也有形了,不像老早荡在胸前,烧香客也与时俱进的!</p><p> 我愿人心向善,佛光普照大地!</p><p> 盼望疫情快点过去,我要去灵隐寺烧香!</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