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创造艺术,艺术指引道路|《分析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昌平一中 刘艳欣

大家好,这段时间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段会被历史记录的艰难时刻,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也让我想起一位从没放弃过希望的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 这是徐悲鸿先生的名作《奔马图》。大家观察一下画中马的头、颈、胸、腿等部位的转折处,这些地方的墨色饱满,并以干笔扫出鬃尾,勾勒笔法奔放。马腿的线条偏细但是有如钢刀,有劲有力,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张力,富有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到观者面前。 徐悲鸿先生画马有几个特点:<div>1、立体感强(比如头部的明暗效果。);</div><div>2、造型夸张(比如马颈比真马更长,腿部细而高,鬃尾向上飘扬奋力摆动。);</div><div>3、注重刻画马的骨骼肌肉结构;</div><div>4、民族特色显著(笔墨完全是中国化的)。</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骐骥生绝域,鸾凤本高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云龙飞远驾,天马自行空。</span></p> 徐悲鸿 (1895-1953),江苏宜兴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 <p>  人们赞美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有“一洗凡马万古空”的气势,用奔马表达一种振奋激越,斗志昂扬的精神,是自由之神的象征。下面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分析接下来作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考:1、了解徐悲鸿先生作品的创作意图来自哪 里?</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概括出影响他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span></p> <p>  《负伤之狮》作于1938年,纸本设色,纵110厘米,横109厘米。画家用简练粗犷的笔墨刻画了一头负伤的雄狮,回头凝望,雄强而悲怆。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相结合。</p><p>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大部分土地,“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回首翘望,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气势宏大。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画家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一件作品了。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画家的艺术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这幅作品是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所创作,为的是唤醒国人的救国意识,也时刻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怀,寓意深刻。</p><p> 徐悲鸿先生作品的创作意图来自——画家所处的现实社会和他个人的艺术风格,我们在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时,都要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总的来说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来自<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现实生活和艺术主张</span>,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个人主张的大胆表现,形式多样(如绘画、雕塑、摄影等)。那么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来欣赏徐悲鸿先生的这件作品。</p> 《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纸本设色,纵143厘米,横424厘米。这幅画取材于《列子·汤问篇》,故事人所周知,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画愚公移山,其用意是要以愚公精神鼓励全国军民不畏艰苦、坚持抗日、夺取最后胜利。<div>  画家<font color="#39b54a">构图</font>有意采用横卷,<font color="#39b54a">人物顶天立地</font>,左右展现出壮阔的场景。左边一只大象,背上负有大筐。跟大象迎面而过的是一个躯体高大、肩担箩筐的男子。右边是愚公,他银发长须,正在跟邻人谈话;左右各有一小孩,一个端着碗正在吃饭,另一个双手搬着簸箕。前面山口几个壮汉,正抡起镢头与钉耙挖山。那个黑面大腹的力士双手高举,张着大嘴,好像能听到他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喊声,人物具有雄武之美,背景有运石头的牛车,妇女小孩们也参加了挖山运石的工作。<br> 在绘画<font color="#39b54a">笔法</font>和<font color="#39b54a">色彩</font>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中的<font color="#39b54a">白描勾勒手法</font>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font color="#39b54a">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font>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独特之处,徐悲鸿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br></div> 大家可以概括一下影响这件作品创作意图的因素有什么嘛?——首先作品取材于“历史传说”,画家的艺术风格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作品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含义来自画家的“个人情感”。<br>  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感”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还包含<font color="#39b54a">社会背景、文化条件、个性和家庭</font>等多个方面,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br> 艺术家选择一种<font color="#39b54a">美术形式</font>(比如写实、写意或者抽象),利用<font color="#39b54a">美术的语言</font>(比如线条、明暗关系、空间关系、色彩等手段),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呈现给观众。所以当我们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时,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手段将它表达出来。下面是学生们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我们一起赏析一下吧。 《钟南山》(铅笔素描 37X26cm)<br>  作 者: 杨茗越 (18岁) 2020年1月隔离在家期间画了这幅作品,也是在这段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和了解了一位抗疫战士——钟南山。画中的人物微蹙着眉头,眼神平静而坚毅,嘴唇紧闭,嘴角向下,由于下颚用力,下巴和两颊肌肉明显,作品对人物神态把握的很好,利用虚实对比和分明的黑白灰关系,使人物结构关系更明确,准确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疫情爆发时我们都紧皱眉头,忧心忡忡,但胜利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向英雄致敬》(钢笔素描 55X39cm)<br>  作 者: 张梓轩 (14岁) 在武汉疫情大暴发期间,武汉果断封城,全国的医护人员和物资积极驰援武汉,奔赴抗疫前线的勇士们让人感动和振奋。张梓轩同学用海报的构图样式,采用难度很大的钢笔素描手法,表达了他对武汉和英雄们的敬意。 <p>  画面由钟南山肖像、武汉大桥、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组成,用钢笔线条细致刻画,肖像的形体块面感强,表达手法主观,强调刻画人物神态,笔法干净。</p> 《火凤》 (泥塑 圆雕 30X25X9.5cm)<br>  作 者: 殷田欣 (17岁)<br> 泥塑作品《火凤》,丙烯上色。创作灵感来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重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凤凰历经烈火洗礼后焕发新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殷田欣同学的《火凤》,整个形体呈现旋转曲线的动态造型,柔美而充满张力,凤尾造型交织错落层次感很强,中间正在抬起的凤头和眼睛有种神秘感,让人期待。形体比例尾部大,身体小,尾部呈红色金色渐变,身体呈金色,正是火凤浴火新生时的状态。殷田欣是个积极有主见的同学,对时事动态有见解有主张,她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火凤》,寓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赞美不屈不挠、勇敢坚毅的中华精神! 中华的文化精髓在艺术作品中传承、发扬,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那或奔腾,或悲怆,或坚毅,或雄壮,或婉转的艺术之美。人类创造艺术,艺术指引道路。希望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 <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