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小知识

一品兰

<p>在唱和作品中,经常见到“步韵、次韵、依韵、用原韵”等字眼,同是和作,却有不同的含义,兹将其概念和差别介绍如下:</p><p> 步韵、次韵是一个意思,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步”可理解为“步骤、亦步亦趋”,“次”可理解为“次序”。这是一种比较严谨的唱和手法。</p><p> 用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如原作用“东、通、红”,和作用“通、红、东”。这种手法常用于原韵字意较窄的时候,是一种变通办法。</p><p> 依韵指与原作是一个韵部,但韵字与原作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如原作用“东、通、红”,和作用“丰、东、穷”。这种手法常用于形式与意境不好统一的时候,也是一种变通办法。</p><p>《文心雕龙·声律》有载:“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p><p> 和诗或词时依照所和诗或词中的韵作诗或词,大致有三种方式:</p><p> 1,依韵,即与被和的诗或词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原字。也就是说,同一韵部就可以了。</p><p> 2,次韵,或称步韵,不但韵部相同,还必须用其原韵的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需相同。</p><p> 3,用韵,即用原诗或词韵的原字,但不必按照原来的次序来和。</p> <p>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p><p>格律诗,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p><p>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p><p>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声律之声有好几种戒;韵律之韵也有十几种忌。</p><p>譬如忌出韵。(也称落韵)。如诗押了“一东”之韵,又去押“三江”之韵或“八庚”之字韵,……这就是出韵。</p><p>又如忌复韵。忌同义字作韵,如六麻韵“花、华、葩、…”,七阳韵“芳、香、…”,在一诗中双押就是复韵。也忌连续用同音字作韵,即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而无间隔。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p><p>初学者特别要注意,“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不罗嗦了,现在讲讲什么叫撞韵和挤韵。</p> <p>撞韵:</p><p>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p><p>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p><p>例如:</p><p>《七绝·初春小雨》韩愈</p><p>天街小雨润如酥</p><p>草色遥看近却无</p><p>最是一年好去处</p><p>绝胜烟柳满皇都</p><p>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p><p>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p> <p>挤韵:</p><p>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p><p>比如:</p><p>《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p><p>京口瓜洲一水间</p><p>钟山只隔数重山------振波浪清自解:2山,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p><p>春风又绿江南岸------振波浪清自解:7岸,撞韵了。</p><p>明月何时照我还</p><p>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p><p>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p><p>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p> <p>◆死韵和活韵</p><p>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p><p>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p><p>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p><p>◆示例</p><p>天街小雨润如酥,</p><p>草色遥看近却无。</p><p>最是一年好去处,</p><p>绝胜烟柳满皇都。</p><p>——韩愈·七绝·初春小雨</p><p>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p><p>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p><p>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