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南郑面皮》解说词

吴琼

<p>  公元前1045年,商周军队在牧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大决战,以周的胜利宣告商纣的覆灭,史称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奠定了西周王朝800年的宏基伟业,自此,一个强大的王朝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礼仪文明自此开始发端,社会制度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当周王室派出他的官员翻越秦岭,四处寻找可以护佑王朝长治久安的“虢”和“郑”的时候,汉中盆地边缘的旱麓早已矗立在汉江边上,默默等待了不知多少个春秋,从他的巍峨雄伟的身躯里流出数不清的溪流汇集成一条大河,毫不吝啬的注入比他更大的汉江。旱麓的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开垦荒地引导旱麓汇集的河水养鱼种稻的时候,地势广袤,仙气缭绕的旱麓大山里早已响彻樵夫猎户们的歌声和号子。五百年后,《诗经.大雅.旱麓》里面才正式收集这一劳动场面,旱麓从此命名,现在一般都叫汉山。</p><p> 南郑,这个地名历来众说纷纭,但起于周的初期应该是肯定的,据《禹贡通释》里提到的“三虢三郑”的说法比较可信,“郑”的古字从奠,是祭奠安定的场所,周人重祭祀,重大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有主官祭奠求卦来指导,王室更是如此。“东境之虢,即今荥阳广武也,称东虢,东境之郑,名曰郑父之邱,即今洧上中牟也,圃郑……南境之郑,即今汉中郡治也,曰南郑”,东迁之后,才有了新郑之说。</p><p> 巍巍 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冷空气南下,也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进,南北气候在这里交融,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南北粮食作物在这里都能很好生长,这片富饶的土地,历史上的鱼米之乡,曾经出土过七千年前的水稻谷粒。汉山周边生长着一种神奇水稻,看似是一般的普通稻子,里面的米却是红色的,米质细长,软糯纯香,口感极好,还有一种类似粳稻一样的稻米,称为桂朝米,颗粒圆润,晶莹剔透,不知从何时开始,汉山周边的先民们用它来制作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小吃,称为面皮,桂朝米用水浸泡一夜,磨成水浆,蒸熟,凉冷,切成细条,再佐以调味品,吃起来爽劲可口。历史似乎刻意忘却这一段美食记忆,直到2500年之后的《长安县志》《留坝县志》才记录下这种小吃的前世今生,然而时间却晚了整整好几个世纪。</p><p> 新集,南郑的一个镇,距离汉山不足10公里,在明清时期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大镇,商贾集四方,南北调余缺,逢场赶集的日子,人山人海,都来这里交易,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小吃就是面皮,改革开放初期,新集人就背上蒸笼,背上当地的桂朝米,到外面的城市和乡村卖面皮,外地人爱吃却不会做,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点点商机,成就了新集面皮人的面皮梦,辛苦的劳动换来了大量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新集人加入了面皮行业,丰厚的回报也带动了南郑其它乡镇的十几万面皮大军,魏家面皮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年轻的魏家老板魏文军,其实是第二代面皮人,现在,他公司的年利润有8个多亿,安置员工2万多人。</p><p> 然而,当年背着蒸笼扛着大包小包领着孩子,几千人挤绿皮火车的场景,总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迹。今天的人们,是体会不到那个年月的艰辛和无奈,代而取之的是说走就走的小汽车和畅通无阻的高铁高速公路网。</p><p> 这条河叫濂水河,它蜿蜒流过几十个村村寨寨,居住在河两岸的第一代面皮人,用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现在富足的生活,装修考究的房子,高档次的汽车,生活品质的提升,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培养下一代人,濂水河畔每年都有好几个考上中国最顶级学府的学生,这在南郑或者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p><p> 这位年轻的姑娘是桄桄剧团的一位演员,叫张凯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辈传承人,闲暇的时候,她总是喜欢去做志愿者。县城人民路北口,早餐时间,南郑面皮徐家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上班的上学的都喜欢到这里来吃一碗热面皮和菜豆腐。今天,店里分外忙,张凯丽一边忙着给客人调面皮,一边还要忙着招呼客人,心灵手巧的姑娘笑意写在脸上,看不出一点疲倦的样子,看她出出进进的灵动身影,疑似穿越而来的西子姑娘,有熟客就叫她面皮西施。她说,面皮是一个传统美食,她也喜欢吃,做志愿者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还可以义务做宣传,南郑面皮正在申遗,正在申请“中国面皮之乡”,也算出了自己的一份力。</p><p> 傍晚,旱麓脚下的汉山广场灯火辉煌,人潮涌动,。当地政府为了美化城市,给市民提供休闲场地,修建了气派的广场和建筑,汉王刘邦敞开双臂的雕像在霓虹灯的映衬下,威严而肃穆。也许历史真有惊人的相似,当年,周天子在旱麓脚下祭天的时候,那盛大的场面和两旁匍匐敬仰的万民一定也是空前的,不同的是,现在的万民是站着的,是快乐的,而当时应该是被驱使的,被迫的。</p><p> 道路两旁摆满各种摊贩的货品,面皮摊自然也不少,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三轮车里的锅灶抬下来就是一个简易的夫妻面皮摊,竹笼热气腾腾,食客接二连三,招呼客人坐定,老板娘从笼里快速揭起一张面皮,抄起大刀,手起刀落,通通通,筷子挑进碗里,只见手中勺子上下翻飞,油盐醋辣椒油依次调定,顺手端给客人,这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生意都还不错,别看只是一个小摊,足以满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还能供养一个大学生。简单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这也许就是一个平常人最平常的生活吧。</p><p> 有不少成功人士,他们置业投资,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据南郑区面皮商会初步统计,南郑面皮每年的产业收入超过80多亿,远远高于其它农业产业收入。惊人的数据震惊了当地政府,现在,政府成立面皮产业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挂帅,全面领导面皮产业,相信不久的将来,面皮,这个源于中古时期的古老小吃必然会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