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老人的屈斗宫情结 孙炳章</h3> <h3> 今天去六中办事,在学校的南坡上,又见到了屈斗宫,它依然沉寂的躺在那里,只是多了些绘彩的档顶,后人也知这位老人的沧桑,特意给它加上了层衣服,让他免受风雨的侵蚀。看着这些,顿感舒心。一丝小风拂过,思绪也随着这清风飘到了九年前的那个夏天。</h3> <h3> 还是在这个地方,还是很热的天,一位沧桑的老人立在这里,眼神凝重,注视着眼前的一切,我当时就在他的身边,我也被他的这种氛围所感染了。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凝情。<br> 我把伞往这位老人靠了过去,低声的说道:“黄老师,门还关着,要不我帮你问问看能否进去看看。”这时旁边的一间小屋内走出了一个中年人,他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天这么热,进来喝口茶吧!”,经过他的介绍我知道了他叫孙艺灵,是屈斗宫文管所的所长,而且还是我的老乡,真是碰巧啊!我知道有个机会可以进去看看了。</h3> <h3> 我向孙所长介绍了我的老师,他叫黄炳元,是泉州天后宫的宫主,也是我们泉州文管会的研究员,这次来德化找学生玩,同时也来看看我们德化的一些文物古迹。没想到孙所长听到这个名字,立刻站了起来,握住了黄老师的手,说道:“老早就听家父说起你的名字了,这次有空来这里坐坐,真是难得。”经过几句的寒暄,我知道了我们孙所长的父亲原来就是我们德化著名的陶瓷研究专家徐本章老师。我们黄老师也很激动,因为他和徐老师原本就很熟悉了,而且两人都有共同的爱好。(只是现在徐老师已不在人世,他由于过度的操劳于陶瓷研究,积劳成疾,于1995年7月因肝癌不治逝世)听到这些,心酸了很多,确实徐老的壮志未酬及他对我们德化陶瓷的贡献,我们无法用一句半语来述说,我只能引用我们南京博物馆副馆长、古陶瓷研究专家宋伯胤题赠徐本章的诗句:“喜见件章夸后隽,瓷中生面待君开。”来表达我对徐老师的怀念及敬仰。</h3> <h3> 在孙所长的帮助下,我们几个得以进入屈斗宫古窑址里面去观看,刚进入的时候,一座宽大的窑址出现在我们面前,地上散落着一些零星的陶瓷碎瓦。总体显得那么宁静,看着这些,感觉那窑火又重新燃烧起来了,它把我带进了宋元时代的屈斗宫,窑工赤裸着上身,正在忙着添柴,而那,旺烧的窑火中,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正在慢慢的成形。<br> 回眸一望,我看到了我们黄老师站立在栏杆边,他的神情更加的凝重,这种凝重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我靠了过去,我问到:“老师,总感觉你对这古窑址有种异样的感觉,真想知道你现在的感受。”</h3> <h3> 老师微笑的对我说,“见到老故人了,激动啊!”,“老故人”更让我对这些充满了想像,黄老师也慢慢地给我讲起了这段历史。<br> 黄老师原来在福建陶瓷博物馆工作将近三十年了,他当时还是陶瓷博物馆的一个考古专员,记得那是1976年,当时省、地、县有关部门和厦门大学历史系组成“福建省德化县屈宫窑考古发掘工作队”对德化屈斗宫古窑址进行科学挖掘,他当时就是工作队的一个成员,亲自参加了这次挖掘,在那次的挖掘中,揭出一条坡长57米,宽1.4至2.95米,共有17间窑室,14个窑门,结构较为完整的窑炉, 出土了6000多件完、残器物和烧制工具。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我们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瓷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和瓷器外销,都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后面也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我国“十一五”期间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br> 讲到了这些,黄老师愈加的激动,确实能够亲自参与这种重大考古发现,并能作为泉州人见证了这段历史,确实是很自豪的,他回过头来深情的对我说道:“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啊!忘记历史就是毁灭进步啊!”这种情怀真实流露,他凝结的不仅是一个老人对这段历史的铭记,更多的是召唤着我们要更加爱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珍视过去,展望未来。</h3> <h3> 看着那古窑址,我仿佛看到了一股更猛烈的窑火冉冉升起,似乎在欢迎着他的老朋友,更是在述说着我们德化美好的未来。<br> 观看的东西不多,但我的老师足足在那里呆了一个小时,他只是静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任那时光流逝……。<br> 或许我们只能用安静来面对这一切,但我能深深地感悟到他的这份眷恋和期望。可能这也是一个老人对于我们德化陶瓷的一份最真实的情结。<br> “嘀嘀、嘀嘀”,后面响起了车辆的声音,也打断了我刚才的思绪,我离开了我刚才站的地方,向办公室走去。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一阵细语,感觉到了一阵热浪。我回头望去,你仍旧在那里,静静的躺着。前面立着一个老人,正在倾听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