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踏遍了戈壁,沐浴着风沙……你风雨兼程,你纵横天涯……你游牧塞北,你草原为家……”每当耳边响起这首富有鲜明时代感的《我的蒙古马》,总会勾起我对蒙古马的追忆和思念。</p> <p> 在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内蒙古引为骄傲的蒙古马,也多从马车时代繁重的苦力中解放出来,已不再是单纯生物意义上的马,而是升华为借物言志的一种精神,即“蒙古马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蒙古马精神”已根植于马背民族心灵深处,已融入内蒙古各族人民的骨髓,成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p> <p> 儿时的记忆里,马匹和马车是当时见到最多的运输和代步工具。我当时的家,就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因家离马路很近,也使我对马和马车,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孩童时期,每当听到马铃悦耳的叮当声,常会兴奋地跑到马路边,冒着被赶车老板长鞭抽打的风险,悄悄地爬上马车,享受一会马蹄“踢踏”节奏下,那种颤悠颠簸的快感,这在当时来讲,确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有时看到周边牧民骑着马到我们那里的国营商店,大包小包地采购生活用品,很是羡慕,也总要凑上前去,近距离目睹一下这些蒙古人昂贵的座骑和威风的驾势。</p> <p> 记得我家房后不远处的沙河槽边,就驻扎着一支车马队,大约有三四辆车,十多匹马(不排除个别为骡子),当时马的厩舍都很简陋,只是借助拴马桩搭起的棚架,上面绑扎些笆子、苇帘、芨芨草等物,一年四季,这些马匹几乎就处在风餐露宿的环境中。在那个连人的口粮都不够吃的年代,这些马没有太精美的饲料,最多在马槽里会看到些玉米。这些玉米,对当时的我们来讲,还是颇具诱惑力的,为了吃到香酥可口的玉米花,小伙伴们不惜用家里仅有的细粮去兑换玉米,甚至趁马夫不防,冒着被马踢的危险去分享马的残羹。在冬季的严寒天气里,这些马的鼻孔周围的皮毛上,会结下一层白白的霜,它们会时不时地打着鼻响,喷出热腾腾的雾气,说明这些马的耐寒性还是很强的。印象中,除少数用于驾辕的骡子外,这些马的个头都不算高,但个个长鬃飘逸、风骨雄健,嘶鸣时遒劲有力,回声悠远。它们的尾巴丝亮顺滑,拂尘般甩动自如,这也是它们驱赶蚊虫最有力的武器。这些马的额前鬃毛,犹如时尚女子的刘海,几乎遮住了眼睛。不知是为了防止“刘海”过长影响视线,还是纯粹的为了美观,有的马额前鬃毛被车老板编成了好看的辫子,并用彩色的绸带系成花结,看上去就象是娇羞的新娘。</p> <p>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些虽矮小而又不失彪悍的马,从哪里来,是什么马种,但它们留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吃苦耐劳,有着很強的耐受力和对逆性环境适应力。在当时由碎石和灰渣铺就的路面上,拉运煤炭、建筑材料、生产设备,生活物资等,基本都要依赖它们。每当看到它们翻山爬坡时满身蒸腾着的汗气,和气喘吁吁的样子,很是心疼,总会在怜悯之心支配下,上手助推一把,此举无疑会让车老板心生感激,到了平路或下坡,也就有了被默许坐会儿“蹭车”的可能。有时看到车老板用铁锤铁钉给马打蹄掌,虽不知马是否会有疼痛或不适,但总还有种很揪心的感觉。</p> <p> 在当时那种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面对车马少、山路多、路况差等原因造成的运力不足,只有争时间,抢速度,多拉快跑,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大雪封山,这些马经常要在车老板的驾驭下超负荷地工作。在泥泞或冰雪路面,马蹄下的铁掌会濒濒打滑,既便是被滑倒,它们也会竭尽全力地站起来,在艰难中继续前行。关键时刻,它们从不会掉链子,更不会临阵退缩。当遇到被山洪冲垮和淹没的道路,只要车老板发出“驾!”的口令,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从乱石翻滚的洪流中趟过。</p> <p> 这些马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忠诚如一的秉性。尽管它们有时会遭到主人的鞭打,而它们表现出的,却是不离不弃和善解人意。虽说它们骨子里还留有几分狂野,喜欢自由,喜欢奔放,喜欢在草原上驰骋撤欢,而我在观察中却发现,既便是主人为它们解开缰绳,卸下笼套,它们也不会跑出太远,总是保持在主人可控的视线范围之内,更不会因怕苦怕累而逃离。赶车人常说:“一骡二马不用鞭打”,意思是说不论骡子还是马,都是很通人性的。它们虽生性胆小易惊,但主人对它好,它就会亲近主人,听主人话,忠诚地为主人效力。其实,每个车老板也都是爱马有加的。有句遏逅语说得好:“赶马车的打响鞭——虚张声势”,意思就是说赶马车的人所打出的一些响鞭,多是向空中抛出的,是很少直接打在马身上的,旨在通过甩鞭的动作和鞭稍发出的响声,给马一些必要的警示和提醒,既便因为它不听话,主人真的打了它,它也只是头部略作躲闪,不会轻易尥蹶子的。</p> <p> 刚进入中学时,马车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仍占有一席之地,当时我们校园外仍驻扎有车马队,规模也比过去大的多。当我从初中版《內蒙古自然常识》中,看到关于蒙古马的介绍和描述,特意找到当地有名的“车把式”,对我们那里经常见到的马匹的来源渠道,进行了一番求证,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我们那里用于交通运输的马匹,除少数用于驾辕的骡子外,都来自蒙古马种,正是我们课本中所讲的蒙古马,只有蒙古马,才能适应我们那里干旱少雨、风沙大的恶劣环境。这也是我对马匹认识上的一次飞跃。</p> <p> 自改革开放开始,我们逐渐告别了马车时代,那些蒙古马与我们城市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虽说见到马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每当我听到《草原晨曲》和《骏马奔驰保边疆》这两首歌,就仿佛看到了蒙古马在千里草原疾风奔驰的场面:“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再见吧绿色的草原,再见吧美丽的家乡,为了远大理想像燕子似的飞向远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钢枪紧握战刀亮闪闪,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决不容豺狼来侵犯……”。这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虽创作年代不同,但其歌词里,本身就蕴含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在“蒙古马精神”激励下,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雄心壮志。也正是受颂扬蒙古马的一些歌曲、神奇传说及蒙古铁骑历史故事的影响,对心目中的蒙古马,也逐步从喜爱上升为一种虔诚的祟拜。</p> <p>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主要内涵的蒙古马精神,已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强音,标入时代奋进的主旋律,不仅是草原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強大动力,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歌中最炫的热词、最美的音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奏出更加激昂、更加壮美的乐章!</p> <p> <b>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