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长歌— —纪念756厂诞生50周年(一)

明瑞荣天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巴山蜀水中的国营风雷器材厂</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系列回忆录之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29日</p><p><br></p> <p>国营风雷器材厂、国营四川五洲电源厂、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代号厂名叫“756厂”,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响当当的代号名称!</p> <p><b>到今年9月756厂已建厂50周年!</b></p> <p>一个时代的刚毅背影,一篇辉煌的闪光业绩;一批赤诚建设者的颂歌,一段惊天又动地的岁月!曾记否?四面八方志士,怀揣热忱、离别父老妻儿,奔赴深山老林的场景?</p> <p>时常浮现的记忆,忍不住让人感叹!</p> <p>在756建厂50周年之际,将陆续写下《巴山蜀水中的国营风雷器材厂》、《茁壮成长的国营四川五洲电源厂》、《称雄当今的烧结电极生产线》三篇美篇,深深致敬为756厂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建设者们!</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只可惜,身边已没有可查证的资料,只有零碎的图片,靠依稀的记忆,不断地追索,不断地挖掘,凭着追求,凭着热爱,把当年的激情的洪流、奉献的身影从脑细胞中拧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记忆可能不准确,也可能记差了,见着本文的朋友一齐來矫正,一齐来完善吧!</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要让那一代人奉献从记忆中消失,这是记述者的本意。</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渊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br></p> <p>1964年4月,总参谋部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经济布局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报告,毛主席高度重视。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从1965年起,我国开始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则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这是我国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阶段。</p> <p>就是从那时起,形成了把我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全面铺开,造成沿海的一线、中部的二线、西部和西北部的三线并存,而把三线作为建设重点的新思路。</p> <p>三线建设的方针,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靠山、分散、隐蔽”,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也打不烂,炸不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机部选点广旺青建电子工业集群</b></p><p><br></p> <p>1964年底,四机部副部长高峻带队,在川北一带进行建厂选址布点,拟建设一套小高炮雷达基地。高峻率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广元、旺苍、青川、南江等县,最后经西南三线建委同意,在广—旺—青布局了雷达、指挥仪、电子器件等电子工业集群。</p> <p>(旺苍县城周围被高山族拥!)</p> <p><b>随后,国家对广-旺-青电子工业集群投资巨款,先后建起了零八一总厂(我们称为081基地)、779厂(旭光电子管厂)、893厂(永星无线电厂)、608厂(江陵电缆厂)、756厂(风雷器材厂)、789厂(万众机器厂)、897厂(新光电工厂),形成了雷达整机、指挥仪、电子专用车辆、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线电缆、蓄电池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军工电子装备科研生产基地。</b></p> <p><b>其中,零八一总厂为电子工业部规模最大的专业化企业,下属七厂一库一院一校,即787厂(长胜机器厂)、885厂(华昌机械厂)、4130厂(广明无线电器材厂)、4190厂(天源机械厂)、4192厂(红轮机械厂)、4520厂(建平工具厂)、4961厂(力源无线电器材厂),806库,410医院,广元无线电技校,除4192厂在宝轮镇外,都分布在广元东郊几个山沟里。</b></p> <p>4130厂(广明无线电器材厂)深藏在东坝山里。</p> <p>这里已恢复初始的沉寂。</p> <p>当年的广元410医院,现在已变更为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营756厂选点建厂</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756厂(国营风雷器材厂)是建在旺苍唯一一家四机部军工厂。</b></p> <p>时间倒回到1970年5月。</p> <p>按照“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精神,从755厂抽调的老干部、老军工师傅、科技人员组成的先遣队来到旺苍县选点,先后考察了尚武,县城周边等地方。</p> <p>(尚武的群山。)</p> <p><b>选厂址有严格要求,要遵循“靠山、近水、隐蔽,不占良田好地”的原则,最后选择在县城北东河畔的河滩地建厂。</b></p> <p>选择该处的最大好处是靠近县城,对工厂的生产和生活安排能提供不少方便,更重要的是和1965年就开始在旺苍建厂的国营东河印制公司造币厂隔河相望,方便相互支援。</p> <p>(是否熟悉又陌生?曾经的国营风雷器材厂厂区和长石厂,现在已建成高楼生活区《广旺756小区》,过去提供给我们新鲜蔬菜的上、下张家湾、沿河社均已建成高楼大厦。)</p> <p><br></p><p>建厂筹备组由李永才,张锦诚、刘明东等7人组成,李永才任组长;筹备组分设四个工作组:即“政办组”,陆守章任组长,“基建组”,于晓初任组长,技术组:楚德周任组长,“材料组”,王伟任组长。负责完成工厂规划、设计、布局、建厂一切事宜。</p> <p>当年8月份从哈工大、哈军工分配来15名大学生,12月份从旺苍等地招进20名下乡知青,接着又在原安县、绵竹等地接收安排了50名复转干部和复员军人,共同形成了基建的工厂骨干力量。</p> <p><b>那个年代一切为了加快三线建设进度,</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设顺序是先生产后生活,</b><b>工厂人员住在旺苍新老城里腾出的民房、民办中学教室、临时工棚等地方。</b></p> <p>筹建人员临时居住地:主要集中在<b>旺苍红軍城。</b></p> <p>为了节省建设资金,生活区建房采用“干打垒”方式,基建组成立了自制地基砖工场。就是利用东河里的不用花钱买的鹅卵石,填在地砖模型中,在空隙处再填充水泥沙浆,干固后就形成一块大的地基砖。就地取材,节省费用。分到工厂的哈工大哈軍工学生、旺苍招进的20名下乡知青、部分复转干部和军人,正是年轻力壮,每天的任务就是到东河滩去抬鹅卵石。生活区楼房1m以下的墙基就是用这种砖砌成的。</p> <p>基砖工场的负责人是高学俭、张凤玉师傅,特向两位师傅致敬!他们是1956年从天津支援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项目之一的755厂到河南新乡,这次支援三线建设又从新乡来到山区旺苍,而承担的还是这样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他们的高尚情操永运值得我们学习。</p> <p>生活区1m以下的墙基用的就是自制地基砖,已历经50年的承重考验!</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向当年参加抬鹅卵石的所有员工致意,大家辛苦了!</b></p><p><br></p> <p>1970年9日25日,基建施工队伍开进工厂场地,同时,生活区的单身楼也破土动工。</p> <p>工厂建设场地开始三通一平。</p> <p><b>工厂区工地上国家建筑大军和民工、生活区的地方建筑队汇集在这片沉睡的群山峻岭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大会战。筹备组领导奔忙于建设的组织,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获得支持,承接兄弟单位的协作和帮助;哈工大、哈軍工的大学生全力投入基建材料,地方材料(砂土、砖,瓦,搭架物料等)采购,各条战线都在有序地进行着……</b></p> <p>经过两年多的基建,到1972年底工厂的厂房建设已基本完成,进入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p> <p>国营风雷器材厂基建完成后厂貌大观。</p> <p>厂区大门</p> <p><b>工厂人员的选派、安排、培训也在按进度计划推进。</b></p> <p>分配到机加工(动力设备、工具制造、零部件制造)的知青学徒陆续安排到绵阳、新乡、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实习;分配到产品技术的大学生们也送到755厂对口实习。</p> <p>绵阳407带徒师傅欢送756完成实习任务的学员们。</p> <p>从天津实习后回厂路过北京,在天安门前留影。</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74年底,生活区的住房也完成基建任务,工厂员工都陆续搬进了新居,尽管居室面积很小,5口人(含)以上或一家3代人及以上的的住大户室,也就是34m2,小居室是21m2,厂领导和普通员工没有任何区别,总算有个居身之所了。</b></p> <p>国营风雷器材厂生活区全景!</p> <p>厂子弟校(小学、初中)、医务室、托儿所、文化宫、图书室、体育场、洗澡堂、大食堂,服务大楼等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工厂这个小社会很快进入了正常运转。</p> <p>(服务大楼左侧小桥水沟。)</p> <p><br></p><p>1974年初各产品生产线陆续打通。按国家要求对軍工厂实行军事管制、以谷强龙参谋长带队的军管会开进了工厂,工厂开始正式接受电子工业部的军工产品任务。</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国营风雷器材厂厂区和生活区全景图。从生活区出来到厂区就10分钟路程,</b></p> <p>工厂周围地形环境:东面是黄家山,南面是南峰山、南阳山,其间一条小河绕老城而过,到亭子沱汇入东河,西面是东河畔,北面是云顶山。可以看出对工厂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水。工厂基建完成后,沿东河修建了一条防洪大堤,在生活区的南面也修建了一条2米多高的防洪堤。一般情况下就保证了工厂的安全。</p> <p>东河和小河汇合处:亭子沱。</p> <p>南峰山广播电视转播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工厂在巴山蜀水的滋润下快速成长</b></p><p><br></p> <p><b>从755厂及其他单位抽调的生产和管理骨干,迅速向风雷器材厂聚集,他们中有很多如像高学俭、张凤玉师傅一样,从天津支援到河南新乡,再从河南新乡支援到旺苍,比如魏群老师、孔德然、田士元、杨绪起、高体龙、王凤元、王景亮、吴浩然、毛兴福、刘玉馨、曹寿璋、王桂芝等,他们为国营风雷器材厂的成长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永远值得756厂人铭记在心!</b></p> <p>欢送高体龙师傅光荣退休。</p> <p>在那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工厂的生存和发展实属不易。由于各级政府对工厂的支持,周围人民群众对员工的关爱,<b>持别是全厂员工艰苦奋斗,不计得失,抱定为三线建设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在巴山蜀水滋润下风雷器材厂快速成长。</b></p> <p><b style=""><font color="#167efb">在此,我们应特别地向工厂的先期领导们致敬!他们和工人们同吃同、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毫无特殊。他们是首任756厂党委书记张毅、行政一把手陈武冠、厂长李永才、厂党委书记张锦城,党委副书记林燕利,副厂长于福堂、于晓初、技术厂长秦发和、总工程师余国华,部门负责人:2车间主任,高学俭;4车间主任,康士俭、党支部书记,陆守章;6车间主任,蒋贤仁;10车间主任,昝付华;零件车间主任,王凤歧;工具科长,田士元;机动科长,杨绪起;检查科长,孔德然;宣传科长,刘家旭;劳资科长,王安民;财务科长,陈瑞兰、周银伯:供销科长,王伟等。</font></b></p> <p>到1981年,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工厂已初具规模,员工已达1700多人,我们的电源产品也初成体系,有锌银、镉镍、铁镍三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碱性蓄电池产品。主要用于歼击机的应急电源、军用电台等,滿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p> <p>1978年7月组织工厂各级管理层员工到北京7744厂参观学习后在天安门前留影。</p> <p>1982年机动科三八留影。</p> <p>1982年12日第二届职代会全体代表合影。</p> <p>1982年度先代会全体代表合影</p> <p>设计科的部分同事。</p> <p>1983年中国大专院校建设进入高潮后,国营风雷器材厂也为办起了电视大学。招收的学员都有工厂生产实践经验,办的又是工厂急需的专业,学以致用,效果良好,为工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急需人才。</p> <p>国营风雷器材厂首届电大"机械班"在厂大门前的纪念留影。</p> <p>国营风雷器材厂和江陵电缆厂(608)合办电大毕业生合影</p> <p><br></p><p>托儿所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p> <p><br></p><p>厂子弟校丁长英老师及她的朋友们在学校合影留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山里軍工人的生活乐趣</b></p> <p>在旺苍的那段日子里,每月在生活区广场上看坝坝电影,真赶得上盛大节日了,放电影之日,广场上早早地就排上了櫈子,各有其主,吃完晚饭,观客陆续上坐,放电影前,东家长,西家短,放声交流,小朋友嘻笑打闹,相互追赶,一派节日气氛,只可惜,没找到一张场景照片。</p> <p><br></p><p>在风雷器材厂的哈工大、哈軍工大学生及家人欢聚一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81年8月一场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b></p><p><br></p> <p>正当国营风雷器材厂走上快速发展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摧毁了我们的工厂。1981年8月15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跨了防洪堤,淹没了工厂,材料、半成品、成品、机器设备全部被淹,全厂员工1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生活区住在1楼的家庭瞬间被淹、2楼进水1m多深,财物损失惨重,还有几个员工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尽管修建了防洪大壩,但是在凶猛的山洪面前不堪一击,这是刻骨铭心的教训。</p> <p>工厂大门前……</p> <p>厂内与东河的水齐平。</p> <p>风雷器材厂员工没有被毁灭性灾难吓倒,洪水过后,在广元兄弟厂的帮助下,清除淤泥,洗净设备,团结一心,从头再干。电子工业部同意重建工厂,于是兵分两路,一部分人重新选点建厂,一部分人清理灾后工厂恢复生产,为建设新厂筹集资金。</p> <p>1987年实现了工厂整体搬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线工厂留给旺苍人们的思念</b></p><p><br></p> <p><b>旺苍县“三线”工业遗产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上世纪六十年代,选址在旺苍县建设了国营东河印制公司和国营756厂两家三线工业企业。由于国家战略需要,两家企业上世纪末先后搬离旺苍,但留下了许多值得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业遗产,为旺苍留存“三线”记忆。</p> <p>2018年6月,旺苍县政协召开“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调研座谈会,将留存中国造币文化史、展示中国造币文物作为旺苍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主基调开发两家三线企业工业遗址。</p> <p>旺苍县政府将结合东河印制公司旧址保护规划,依托现有遗存工业遗址和设备,建设旺苍工业博物馆,展示旺苍工业发展历程和现代工业文明,留住旺苍工业记忆。</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去旺苍红軍城、七里峡、米仓山自然保护区、龙潭子旅游的756厂老员工们,顺便去三线工厂旧址看看吧!一定会激发出许多扣人心玄的美好回忆!</b></p> <p>红軍城</p> <p>凤凰梁上的凤凰。</p> <p>南阳山上看旺苍县域。</p> <p>老城片区</p> <p>新城新貌</p> <p>原氮肥厂区域</p> <p>座落在凤冠酒楼前的东河公司留下的这尊尾巴全是"大团结"的凤凰。</p> <p><b>致谢:本文承蒙周德超、刘怀志二位朋友的仔细校正,真诚感谢!</b></p> <p><br></p><p>说明:最珍贵的厂区、生活区全貌图源自春雨的美篇《旺苍行(一)一一寻找我们曾经拥有闪光的日子》经修整而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