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泸沽湖</p><p><br></p><p> 每一个踏足泸沽湖的人,内心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往事。</p><p>生活很现实,但泸沽湖却是,那个可以让你做梦的地方。</p><p>五月十八日晨起,原准备去玉龙雪山打卡,刚出丽江我的手机卡芯片瞬间损坏,信号全无,支付功能丧失,无奈只得返回丽江修复手机,修好已近十一点,只得直接去泸沽湖了。</p><p> </p> <p>从丽江向泸沽湖出发车子穿行在幽长的峡谷间,临深渊,俯看金沙江水激流澎湃;依悬嶂,仰望巍巍群山崖高壁峭,接连的盘山越岭,绕过十八弯蜿蜒迂回的的山道。历经近六个小时的颠簸,车子驶进了泸沽湖环湖公路,透过山坡枝叶间隙,我远远地望见了神秘的泸沽湖。</p> <p> 泸沽湖总面积49.5平方公里,横跨滇川两省,海拔2685米,山高岭峻,绿水扬波,人称“高原明珠”。观景台上人影憧憧,摩肩接踵,想不到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又僻处深山一隅的泸沽湖,人气依然爆棚。</p> <p><br></p><p><br></p><p>一湾空灵纯粹的湖泊,宛如宝石般晶莹幽蓝,碧水之滨的格姆女神山,恰似含情脉脉的睡美人,这安谧幽绝的湖山风韵,瞬间拂去了我旅途的疲惫。倏然想起那首经典甜美的《梦中的泸沽湖》:“翻过了几座山,又走过十八弯,有一片纯净的湖水,很蓝很蓝,这就是人间的圣地,我梦中的泸沽湖,为我洗去凡尘,留住我流浪的脚步。</p> <p> 浩淼湛蓝的湖水,近处与湖滩毗连,远处与蓝天相接,波光潋滟,漪涟万顷,空旷无垠,纯美静谧。</p> <p> 在这儿,分不清哪片蓝色是天,哪片蓝色是湖;也说不清是天在湖中,还是湖在天上,深邃清远,恬静无痕,隽秀神秘,如梦如幻,此景只因天上有,岂知身在泸沽湖!</p> <p> 摩梭人 </p><p> 生活在泸沽湖畔五万多摩梭人,由于其在语言,心理素质,地域和宗教信仰上都和当地蒙古族几乎雷同,该族群在国家的整个识别过程中,并未经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别身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泸沽湖一湖跨两省,居住在云南宁蒗县一带的归为纳西族,而居住在四川盐源县一带的则归为蒙古族。</p><p>直到现在,泸沽湖畔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走婚,是大多数摩梭人的一种传统婚姻形式。这也是一种让世人最感神秘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p> <p>散落在湖边的,那些摩梭族人居住的木屋,没有一点刻意的布局,却与这环境是那么协调,好似自然天成一般。从那些散落的木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缓缓地,缓缓地四处散去,在美丽的湖面张开一层薄薄的幕,更添了泸沽湖静谧、神奇。</p> <p><br></p><p> </p><p> 猪槽船</p><p><br></p><p> </p><p> </p><p>猪槽船系独木舟,用粗大的圆木镂空中间,削尖两头做成,是摩梭人水上独有的交通工具,因形似猪槽而得名。游湖的猪槽船,大多用木板打造,每只色彩不同,在清澈如镜的碧水上恍若悬空,船儿微摇,涟漪轻漾,倒映着斑斓之色。乘猪槽船游湖,近距离的亲水、戏水很是愜意,别有一番风味。</p> <p> 走婚</p><p> 摩梭人遗世独立的走婚习俗“男不娶、女不嫁”,都会给人难以忘怀的视觉震撼和曼妙的心灵感受。走婚是摩梭人母系文化的显著特征。</p><p>走婚桥前方矗立着约5米高的木标志,长达300多米的走婚桥,是泸沽湖上唯一的桥梁,穿过芦丛,横跨草海,直达对岸,连接着隔湖两岸的村落,成为摩梭情人便捷的走婚要道,称誉“天下第一鹊桥”。</p> <p> 在摩梭博物馆门前,我们偶遇了在大门前树荫下憩息的一位摩梭长者,老人家今天八十四岁,五三年参加革命,在土改中曾负过伤。他向我们讲摩梭人的历史、讲走婚,并很自豪的说曾为摩梭人的族属问题进京见过邓小平。最后把我们引进具有浓郁摩梭风格的他家小院。在他经堂的陈设中我仿佛看到一些熟悉的东西,或许对了解摩梭人的起源及族属识别会有更多的帮助。</p> <p> 夜里的泸沽湖,十分静谧,静谧得有点神秘。</p> <p> 泸沽湖是上苍赐予人类的梦幻家园,这里每一幅画面,都是你梦里的诗与远方!</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