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豫风楚韵</p><p>文/尚凝寒</p><p>0</p><p>百度搜索“豫风楚韵”,第一个词条便是“豫风楚韵•信阳(百度百科)”。据百度百科解释:“《豫风楚韵•信阳》是2011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春香。是一部乡土史书,介绍当地名胜古典,历史名人等。”张春香,2011年时任信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如此,《豫风楚韵•信阳》一书,即是信阳市委宣传部编纂的一部图书,主题是宣传信阳。</p><p>信阳被冠以“豫风楚韵”,也即是说,唯有信阳才能称得上“豫风楚韵”。在信阳诸多“名片”中,最贴切的、最具有文化内涵的就是“豫风楚韵”。不管外地人如何看待信阳,但是在信阳人心中,“豫风楚韵”的确是被认可,这是信阳人的骄傲,文化上的骄傲。</p><p>信阳文化,早期文化被称为“淮上文化”,信阳是整个淮河的上游,但“淮上文化”太古老了,春秋以前的“淮上文化”,湮灭于历史烟雨中,即使透过信阳博物馆的淮河独木舟,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我们也难将“淮上文化”作出一个整体的串联,述说那段历史。中国从“共和元年”开始纪年,一切从西周时代开始清晰,信阳文化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从“豫风楚韵”开始。</p><p>据信阳作协主席陈俊峰讲,“豫风楚韵”一词来源于他的创造,但说不上发明,而是一种归纳。或者也可叫“豫韵楚风”,豫在前,楚在后。文化历史上有“楚风北渐”一词,楚国强大之后,其对中原的影响,至少延伸到河南省周口。淮阳,陈国的旧都,曾经是楚国后期的都城,而信阳城阳城,民间称楚王城,也曾是楚国的临都,更是“楚风北渐”时重要的军事据点。1957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中华第一编钟”(后被曾侯乙编钟超越),以及大量的楚文化器具,如中国最早的毛笔。</p><p>“豫风楚韵”,是信阳所独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如果从公元前688年楚国灭申时算起,楚风至少在信阳吹指了二千多年,而豫风则更早。</p><p>1</p><p>到过信阳市鸡公山的人,一定会记住鸡公山上最著名的四个石刻大字——“青分楚豫”。从鸡公山的峰顶上左顾右盼,南面便是楚天,北面便是豫地。豫与楚的地域划分,或者说河南与湖北的地域划分,历史上一直是以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为界的。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三座南北分界的山脉,被称为中华的龙脉,从西向东,依次是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大别山在淮河之南,山脉的长度略短,是故将秦岭-淮河作为南北的分界线,而大别山也未被视为龙脉,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大别山也未完全阻隔断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大别山以东,黄淮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连成一片,这便成就了安徽这个不南不北的省份。</p><p>而中原,却被大别山阻隔,豫与楚分隔开来。但是,大别山真的阻隔得了么?大别山由东至西,高度依次降低,在信阳境内,普遍高度在海拔一千米以下,鸡公山海拔只有七百多米,这样的高度,如何能阻隔南北交融?</p><p>在极遥远的年代,人类本生存于山区、丛林,一千米的高度,于原始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况且还有峡谷可供通行。是故,在信阳地区发现的9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2个遗址具有湖北屈家岭文化遗存,分别是信阳城南三里店遗址与光山县徐畈遗址。信阳的地域,约三分之一属山区,三分之二属平原或盆地(信罗盆地),但平原又因淮河与中原阻隔。因此在交通上,信阳早期是一个半封闭的区域。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跨过淮河与翻过大别山,究竟那一个更加艰难?那些沉没于淮河泥沙中的独木舟啊!</p><p>义阳三关与新县八道雄关,有关就有路。关是战争时期的隘口,于和平时期则是通途。穿过义阳三关,有信阳州通往湖北的三条古道;穿过新县八关,有光州通往黄州的五条“光黄古道”。</p><p>2</p><p>因为淮河天堑,信阳之地先民被史称“淮夷”。于商朝,信阳之地又有一个独特的称呼——“黄尹(夷)”。信阳境内的方国,有据可考的最古老的当属黄国。在甲骨文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出于黄尹”“告于黄尹”“黄示”等。黄夷是淮夷中一个独特的蛮夷,在商代以前,信阳是蛮夷之地。</p><p>信阳境内出土的几条商代淮河独木舟,说明古人渡河的不易。于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后李村民组发现的商代墓葬,证明了商王武丁时代“伐于黄尹二羌”的历史记载。这是中原文明对信阳文明——淮上文明——最早的征服。</p><p>还是从西周说起。春秋时期,信阳境内有8个方国,分别是申(主体在南阳)、息、弦、黄、蒋、蓼、番、赖。无论其他五个方国怎么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息国、蒋国、赖国都是姬姓封国,息国、蒋国更是西周初的封国(赖国极可能是迁来之国)。是故,从西周开始,豫风已经在信阳这片土地上徐徐吹拂。</p><p>八百年楚国,六百年秦国。楚国贵族,本始于中原,始都丹阳,仍属中原,只是在楚文王确定迁都于郢后,才成为中原化外之地。楚文王于公元前688年灭申,于公元前682年灭息,置申县、息县,建城阳城(初名负函城)军事基地,始有楚风北渐。这是政治上的楚风,申息之师。如果从西周算起,到秦一统天下,豫风在信阳地区吹指了四百年,楚风在信阳吹指了四百年,谁强谁弱,孰先孰后?</p><p>楚国也是仰慕中原文化的。文化的力量,就是不管统治者是谁,不管谁控制这片土地,先进文化总是会影响、同化落后文化的,这就是北魏、辽国为什么都被同化之故。有一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即是楚文化被中原影响的标志。叶公沈诸梁是楚国国公,与左司马眅驻守负函城,曾接待过孔子,史称“叶公问政”。春秋,周王子朝带典籍入楚,又是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例证之二。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例证之三。</p><p>楚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任人唯贤。历史上在楚国做过令尹一职的,有三位都不是楚国贵族,一是申俘彭仲爽,二是期思鄙人孙叔敖,三是黄国遗民黄歇。另外,叶公沈诸梁也是沈国遗民。吴起虽然在楚国变法失败了,但并不影响楚王多贤君这一历史现象。假若后世几代楚王贤能,天下也可能归楚。</p><p>3</p><p>既然秦一统天下,修直道,建驿站,车同轨,天下交通向好,南北交通就不再是大的问题。那么,作为中国实际地理位置上的中心信阳(南北、东西分界线),又如何受到豫风和楚韵的双重影响呢?</p><p>首先还是要谈政治,行政区划。秦设郡县,信阳地区设七县,分属南阳郡、淮阳郡、九江郡。其中有5个县在九江郡,信阳主体划分在南方。</p><p>西汉时,信阳增设五县,境内分属南阳郡、汝南郡、九江郡、江夏郡,主体还是属南方的九江郡和江夏郡。</p><p>东汉时,信阳境内属汝南郡、南阳郡、庐江郡、江夏郡,主体仍属南方的庐江郡和江夏郡。</p><p>三国时期,境内置义阳郡和弋阳郡,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境内,义阳郡治所在平昌关。弋阳郡属南方,义阳郡属北方。</p><p>西晋时,义阳郡治所迁仁顺城,即今信阳城。但义阳郡属荆州,即属南方。</p><p>东晋时,豫州州治及义阳郡治均迁西阳县,即在今光山县内,属南方。</p><p>南朝、北朝以淮河为界,信阳属南朝。只是在北齐、南陈年间,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信阳属北齐。</p><p>唐朝时,申州、光州俱属淮南道,属南方。</p><p>北宋时,信阳军属京西北路,属北方,光州属淮南西路,属南方。</p><p>南宋、金国以淮河为界,除息县(息州)外,信阳属南宋。</p><p>元明清三代,信阳境内属汝宁府,属北方。</p><p>所以从政治区划上说,南宋以前,信阳境内多属南方,与东南方交往更加密切,元代以后,与中原交往更加密切。</p><p>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从另一方面影响了中国的造船术,改善了水路交通。是以宋代以后的淮河,再也不是天堑,而淮河的支流潢河在光山境内,则被称为官渡河了。</p><p>4</p><p>秦一统后,再无淮夷。楚国孕育出来的浪漫诗风——楚辞,竟替代了诗经,繁衍出汉赋,直到南北朝时期。自秦朝之后的地图,信阳就俨然是中国的中心,曾经的洛阳反倒不是了,难怪曾隶属于信阳的驻马店自称“天中”。</p><p>元代建省,河南省简称为豫。信阳、南阳、驻马店统称“豫南”,曾经的“南五县”,即指信阳州、光州管辖的河南省最南的五个县,分别是罗山县、息县、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于信阳州而言,南五县又称“东五县”。</p><p>信阳境内的文人,宋代之前无可称道者,自元代始有马祖常,明代始有何景明。马祖常是光州人,但同时又是色目人。元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元曲”。相对于唐诗、宋词,元曲的影响更广,涉及每一位平民百姓。宋金对峙后,元朝再次实现了中国大一统,自元代以后,中国的地理志皆称《一统志》。是故,色目人马祖常便到了光州。我们无法说司马光是光州人,但确确实实可以说马祖常是光州人。</p><p>“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诗回归到歌,从唐诗到宋词,演唱地只能是“市井”,非村庄乡井。只有元曲,戏剧的影响力,才可以涉及到每一个人。豫剧,还需要说它的影响力吗?在戏曲的影响下,“胡同”一词,逐渐被全国接受。</p><p>那么,信阳的豫剧,我们能说它是一种“豫风”吗?那么,花鼓戏、地灯戏和皮影戏呢?那么,更古老的吹打乐、山歌、田歌、舞龙、舞狮、舞旱船呢?如果把山歌、田歌、舞狮、舞旱船归结于楚风,似乎也无可厚非。那么,更古老的吹打乐呢,到底来自楚风还是豫风?</p><p>吹打乐无疑是最古老的。在我们还未发明文字的时候,人类就已经会吹奏乐曲了,哪怕是用一片树叶、芦管、柳笛。贾湖遗址,8千多年前的骨笛。古人对于死生的崇拜,造就了吹打乐。</p><p>死、生,是文化中最古老的主题。如何看待死亡,看待那些逝去的人,祖先崇拜或鬼神崇拜。祭天、祭地、祭祖先、殉葬、占卜,这一切均来源于对死亡的畏惧。孔子说,“楚人重淫祀”“楚人好鬼”,这一切,深刻地体现在信阳人——特别是信南人——身上。</p><p>5</p><p>在信阳人内部,总是会将信阳人划分两个群体,一部分属信阳南部,叫信南人,一部分属信阳北部,叫信北人。更广泛的,信北人包括从北方迁移过来的,信南人包括从南方迁移过来的。这样就容易理解了,豫风,楚韵。</p><p>于丧葬上,信北人圆坟、三日入土,信南人方坟,择吉入土。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三个敬鬼神的节日,上元、中元、下元,上元已被清明节替代,中元、下元仍在。中元节七月半,信南人祭祖,下元节十月初一,信北人祭祖。</p><p>饮食,也是分南北的,米、面。在信阳,虽然平原多过山区,但大部分地区产米,主要原因还是米的产量更高。北宋以后,水稻产量有极大突破,人口暴涨,南方也逐渐成为经济重心。唐代之前,平原还是以小麦种植为主。今信阳所有餐馆,米食、面食都是兼备的。作为信阳最北的县息县,流行一句民谚:“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而在信阳最南的光山、新县、商城,一日三餐都是吃米饭的。</p><p>又因为信阳河流众多,故信阳也称“鱼米之乡”。信阳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有一万多条,光水库就有8千多座。那么,池塘呢?信阳民间传统的特色菜,以鱼、王八、鳝、虾的做法为多。已故烹饪大师李德先师傅,挖掘、开创虾的做法就达一百多种。</p><p>但是,整体上说,信阳菜属楚菜系,味以辣、咸、香、厚为主,民间烹饪以炒菜为主、炖菜其次。信阳人对于面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做法,即没有特色。虽然固始有面炕鸡、面炕鱼,光山、新县有滑肉,只不过是在肉中加入面粉而己。</p><p>唯一有特色的面食是“信阳热干面”。不过,信阳热干面是从武汉学来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信阳市饮食服务公司及东风街道办事处派人到武汉学习来的,同时学习的还有蒸糕的做法。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信阳热干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p><p>另一方面,信南人有用糯米做糍粑、汤圆和粽子的习惯,这一点毫无疑问来自南方。因此可以说,在饮食上,信阳人受楚风影响极盛。</p><p>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李自成、张献忠“九屠光州”,次数确实达到九次以上。因此现今信阳的居民,有极大一部分祖上是清朝初期从江西、湖北迁过来的。从湖北迁过来的是民间迁徙,从江西瓦屑坝、筷子巷迁过来的是官方迁徙。这些从湖北、江西迁过来的,无疑又带来一股楚风。</p><p>6</p><p>北宋年间,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七件事,但主要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并不普及,每个地区并不均衡。于信阳,饮茶极为普遍,酱醋并不盛行。</p><p>据推测,信阳种茶史始于春秋初期。周平王迁都洛阳后,由蜀国进贡茶叶已不现实(蜀国已不再朝贡),于是周王朝便需要开辟新的茶产地,许多学者推测这一块地就在淮南信阳一带。</p><p>唐代陆羽在《茶经》上将全国划分为八大产茶区,信阳为淮南产区,也是全国第二大产茶区。当时的淮南产区包括义阳郡、光州、黄州、蕲州、舒州、寿州。</p><p>信阳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主要就是种茶,而信阳又是与湖北、安徽划分为一个产茶区。唐朝之后各朝均开设茶课,贩茶交税,种茶与收购茶叶,信阳与湖北、安徽密不可分。但是,信阳茶主要是销往北方,北宋时销往都城汴京为多,南宋时销往金国,当然是通过官方缴茶课后。宋金时期,也有一些民间私贩茶的,毕竟只隔着一条淮河。辽国、金国、蒙古人因为食肉,对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