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正明近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岳归来不看山 此山游罢不看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何正明黄山作品赏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本平</h3> <h3><br></h3><h3></h3><h3> 我与何正明先生是十多年的好友,因此对他的的绘画艺术比较了解,也做长期关注。他擅长于山水抒胸怀,亦精于花鸟言情志。居大秦岭,祖徽籍。喜游山水,性达观豁朗,南北川河岭溪,踪过写之。尤爱黄山,长居黟中,心怀善渊,胸海云逸,情宿此间,书墨写之。黄山卧道启他山水之变,所谓“踏遍黟山方知空,看尽烟云墨始白。”一改密体而入空有。</h3> <h3>【黄山烟云】局部一</h3> <h3>何正明自幼喜爱绘画,年少时,因缘接触到《芥子园画谱》便爱不释手启墨临学,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之书画艺术一往而情深,日夜临学而一发不可收的走上了中国画之达道,几十年如一日,直至今日。在他追溯华夏文明,虔诚遥拜洪谷子为师,承其派衣钵,潜心摹习。后顺拜北苑巨然一门,谦挚临学。尊大痴道人之道,心思摹写,之后归研摹心习摩诘、子昂、元四家等。继尊习法于玄宰、白阳、天池、启南、正叔、四僧、四王、老莲、懋质等。后又回唐、五代、宋,追摹仰习。遂以复而溯源至彩陶文化和金石碑刻,往返回复,周易诸子,墨耕文读,不辍一日。</h3> <h3>【黄山烟云】局部二</h3> <p class="ql-block">黄山是何正明近四年来重点描绘的对象,他已二十六次登临黄山,画了数千张速写稿,熟读黄山,挥洒笔墨。何正明笔下的黄山将大自然的瑰玮境象与他内心的勃勃激情和深刻体验深深融入到了一起,驰骋着他丰富的想象力,挥洒出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他的画风苍劲浑朴,布局精到,清新典雅,笔墨活泼,出于天籁,富以高度的艺术概括,以造化为师而不违古法,既求形似,也重神似,更重表现对象的精神,在风格上突出个人创新。以其独具的焦墨与水墨表现形式,以清新而苍润、劲练而无霸悍、文雅而不纤弱的语言,将黄山的雄奇和秀丽表现的淋淋尽致。在多次的黄山写生中,何正明是观察多于写生,他在黄山上静看云雾的变化,奇松怪石的生长特点。什么是黄山的特点?他领会到黄山的山峰是由花岗岩组成的,石纹多为直线条,很少横线条。黄山上的松树不是生长在土中的,而是生长在石隙中的,土少、水少,生长缓慢,因此长不高,松针也不长,山高风急促成了黄山松树干的短粗,形态奇特,横枝舒展而平缓修长,由于环境的影响,形成松树往向阳一面生长。这就构成了黄山松的特点。黄山云雾倏忽万变,千古以来绝无重复,神鬼莫测,倘一运笔,则又变化无穷。然有云雾的衬托才能显出山峰的动势。黄山云雾的变化,将静止的黄山变成了飘动的黄山。何正明要画的是有动态的黄山,而不是静止的黄山。他用焦墨画黄山不是如实地表现某一景点,而是概括黄山的意境,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黄山。在经营位置上,计白当黑,用山和松的虚实、远近的景物去显出空白,使人感到峰后还有峰,山外更有山,空虚处还蕴藏着许多奇峰在呼唤你,这样去画黄山其情趣都能无穷无尽。何正明认为:“用笔要有情。”他创作黄山作品常常乘兴抒写,坦荡率真,游刃有余,胸中块垒,脚底风云,尽在其有意无意之间凝上画面。为了捕捉黄山精英,他饱览黄山胜景。为此曾赋诗感叹道:“多上黄山觉画难,峰峦无空白云寒;何时领略天心意,造化神奇到笔端。”他画黄山,着意在峰、松、云、瀑下功夫,黄山之奇正在于此。这是构成黄山特有意境美的基本要素。这诸要素中,何正明对云的描绘又倍加着力。他画云,不光是留出空白就当作云,而是要画出云的质感、量感、空间感、流动感,不光是渲染、而且要见笔。从而以云的厚薄、明晦、流荡烘出山峰的藏露、远近和气势。下笔时根据云的层次,厚薄状况,笔笔落在云层的边缘上,形成了一道道曲折多变,然而没有勾勒线条的界限,这是把传统的勾云法和染云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创造。这种方法,笔者叫他为“写云法”。其黄山水墨自成一体,风格独特。黄山的峻峰、奇松、仙雾,在其笔下亦真亦幻、美轮美奂。观其笔下黄山,真的不负人间仙境的美称!</p> <h3>【黄山烟云】局部三</h3> <h3>《黄山烟云》是何正明在郑州中原书画院现场创作的一幅描绘黄山景色的代表性丈六匹精品,拟定参加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作品右下角是本幅作品的近景,数棵松树再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来到这幅作品之中。树旁的山石像是一面屏风挡住山后面的美景。绕过这座山石,一座壮观的瀑布映入眼帘,顺着瀑布上行爬到山顶。山顶处峻岭相连,透过层层云海可以看到旁边几座矗立的山峰,景色非常优美。云雾与瀑布相连形成水气,使得整幅作品都在雾的笼罩下,显得很湿润。云与山构成的冲突,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写意的特点,与写实的画的色彩冲击感觉不同。从这幅巨作中,笔者可以感受到山水画的立体来自于意境的变化,是观者感知而构成。而非用视觉冲突构成的立体所能表现的,彰显出此画雄浑、豪放,可谓笔墨苍润,气韵生动。观何正明现场做画是一种享受。画中山峦峥嵘,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变化无穷,观之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涌动。氤氲缥缈的云海之中,嶙峋山石上有数株老皮苍松、房舍、瀑布等。画之理,笔之法,纵横吞吐,阴阳浓淡皆能列山川形式于笔端。此图是画家登临黄山后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相吻合,把黄山许多特点浓缩到自己的画幅中,提炼出的意象使观者如入其境,心旷神怡。他的这幅巨幅随全用焦墨挥就,但用笔灵活苍劲,深沉而洒脱,墨色淋漓而多变,勾皴点染,苍苍莽莽,大气磅礴。看似破碎的墨迹,实则增加了画面的灵动之感。此图以写意手法绘黄山巨岩云海的奇观妙景。</h3> <h3>【黄山烟云】局部四</h3> <h3>【黄山烟云】局部五</h3> <p>此巨幅《黄山烟云》中,何正明对黄山松表现得十分到位。“奇松、怪石、云海、流泉”,这是对黄山的总体概括。奇松,竟然被放在了首位。那么,黄山松到底奇在何处?是一边的松枝长得很丰美,很刚劲,很有姿色,甚至很有一种情调一种气韵;而另一边,往往只有很少很短的松枝,少得短得可以让人忽略不计。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能给人一种奇特而神奇的美感吧。对于黄山松,何正明是这么说的:“黄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长、枝态各异。”是的,破石而生,应该说的是黄山松的生命力之顽强。傍崖生长,应该说的是黄山松的生长环境之险恶。干曲枝虬、苍翠挺拔,应该说的是黄山松的生命形态与精神风采。何正明又说:“当我到达黄山之巅,从一个山峰到另一个山峰,我的眼睛,从一棵傍崖生长的黄山松到另一棵傍崖生长的黄山松,我的脑子便开始越来越多地想:这些傍崖生长的黄山松,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一种形态?它们的这种一边树枝长得很丰美很刚劲很有姿色,另一边树枝长得很少很短有的甚至一根树枝也没有的奇特形态,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目光——让那么多的人忍不住要举起相机对着它们噼噼啪啪地按下快门?我发现,只要不是傍着悬崖生长的松树,它们的形态就跟那些傍崖生长的松树不一样。因为不是傍着悬崖而生长,没有山崖遮挡住大自然投向它们的阳光雨露,它们身上的树枝,也是向着四面八方长着的。或者说,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树枝,都是一根不少地好好地长着的——根本不存在让它们保留谁舍弃谁的问题。对了,那些傍崖生长的松树,基本上都是把紧挨着山崖那边的树枝给舍弃掉了。”笔者认为,既然命让它们傍着悬崖而生而长,它们就不能保全所有的树枝,它们就得忍受“断臂之痛”,就得只把希望放在可以承接阳光雨露的那一边的树枝上——只要让它们长得尽可能地长尽可能地壮,自己才能活下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在这极其险恶的环境里,照样成长、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也就是说,傍崖生长自有傍崖生长的活法。这种活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勇于舍弃。勇于舍弃自有勇于舍弃之美——这种美,往往更壮烈,更神奇,更迷人。</p> <h3>黄山写生小品系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正明笔下的黄山松由他的三首诗为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风渡山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寂水声中,石卧松影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深层染色,瀑飞挂崖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桥连东西渡,道上往来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古此间风,吹去多少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裕云畅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崖峭青烟拢松袅,玄峰白云漫渊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如对石依旧,有孚光亨雾润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颗水心洁暇翳,正明熙裕满人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卧松游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坐石看云闲散翠,卧松听风淡逸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道山壑寂幽幽,尽是水瀑飞匆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溪一峰何处得?三言两默总由君。 月缺星隐本自然,烟寒日暖亦如是。</p><p><br></p> <h3> 何正明得缘初习《芥子园画谱》而走上了中国书画之路。由于西风中进,传统文化美学受西方文化艺术冲击和影响下,全面贯彻执行西式体系教育。全民西化崇洋媚外,大名人、大领导们一耙子打倒传统文化美学运动如火如荼中。在此期间,虽经曲流离道,几经辗转于中西文化艺术间,在大环境受西方美学左右下,他涤心清思,远西离俗,驰回中国传统美学文道,得以辨清中西文化艺术本质之差异。他认为,中西方文化艺术各有生命和性格,生拉硬拽的融合就是活生生的屠杀,必须去浮留和,就如自然各有千秋而不相害。他深深体会到了,所谓的融合、现代化都是对中国文化美学的臆想和无知。于是他慧通中国文化美学真身,更深懂的中国文化美学就是一生的修行,必须一世熏陶于文墨,必然要与人格德行结合,方可一超直入如来地而归于正道。书画给予了其一方净土,忘机不知尘,真正为“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此书画的桃花源里,他日以继夜笔耕墨耘,陶养了心性情怀。</h3> <h3>【黄山雪霁】</h3> <h3> 何正明深明中国文化讲究谦缘善度,中正健德。华夏文明造就了书画同源,三道合一就是中国文人,一生的追求和自我生命的超越。作为一名真正的中国画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美学,是对自己和中国民族文化美学的自信执着和责任担当</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注:(本文作者张本平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创作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中原美术学院院长、副书记,郑州市中原书画院院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