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话题

宥宸(姚)

<p>序</p><p>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参与了当年一次规模不小的知青文化旅游节,并在活动中担任了宣传活动的主要工作。</p><p>期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两篇文章,第一篇《知青颂》,当时曾被有关知青网站及刊物转载,在知青碎片中也已发表。</p><p>本篇《知青话题》,是第一次发表,为保持历史真实性,文章除增加插图外原文不动,一字不改。</p><p><br></p> <p>知青话题</p><p>回首往事,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p> <p>知青,是一个沉重的话题。</p> <p>沉重1、知青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从1968年起到1972年止(以后仍有少量知青下乡,大约一直维持到1978年),有大约一千七百万知青从城市走向农村、边疆,</p> <p>如加上回乡知青(农村入学的初高中生未办理下乡手续直接回家乡务农的青年学生),知青的总数近三千万。</p> <p>当时,全国总人口约在7.5亿到8.3亿之间,而作为在知青这个年龄段上的人数大约在六千万左右(当时有很多城市在初高中毕业生中采用走一留一的做法),这样这个群体的人数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7.5%,</p> <p>如按城市人口统计,这个比例大的惊人。</p> <p>在那个年代,工厂停产,学生停课,社会上有如此巨大的处于年龄躁动阶段的人群的无所事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p> <p>当大家都在考虑出路的时候,一部分年轻人开始走向农村,并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立即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视,</p> <p>于是,在1968年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关于“上山下乡”的一系列伟大号召,</p> <p>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p> <p>但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群体没有在以后得几年中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系列政策,正确引导知青的未来发展方向。</p> <p>试想,一场如此规模的从城市到农村的青年人群大迁徙,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后期措施,肯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p> <p>热情过后的知青面对毫无尽头的等待,在漫长岁月中饱经风霜的知青越来越迫切的希望回到家乡,</p> <p>终于,一场知青返乡的大风暴促使搭建了整整十年的知青大厦轰然倒塌。</p> <p>知青,终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p> <p>这个名词深深的烙在两代人的心中,知青,及他们的父母,在知青的下一代中也留下不小的影响。</p> <p>沉重2、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远远不如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十分巨大,在交通不便的边疆地区更是大的无法想象。</p> <p>“文革”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生活在大都市的知青群体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p> <p>一旦来到一个贫穷、落后、完全陌生的田间乡村,甚至是“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不少知青的热情荡然无存,一下掉进冰窟窿里从头凉到脚。</p> <p>一大群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的十六、十七岁的少男少女,突然间失去上学的机会,失去温暖的家庭,来到一个非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p> <p>沉重3、知青一代承担着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却在以后的十年间却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怀,看不到回城的半点希望,</p> <p>而留在城里没有下乡的另一半青年随着城市秩序的逐步恢复,开始分配工作,进入安定的正常生活,</p> <p>在下乡知青的心中造成极大的不平衡,身在农村、边疆的知青情绪更加的焦虑不安,</p> <p>然而,知青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废,他们互相鼓励,顽强拼搏,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艰苦的环境里迅速成长,并将自身具有的文化知识、城市文明、医疗常识等带到乡村,带到边疆,快速改变当地的落后状态。</p> <p>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充分显示了知青群体的力量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当地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造就了一代人无法想象的知青文化,如果仔细收集整理一下,在祖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知青创造的奇迹,</p> <p>如果知青将创造的奇迹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就是一千集也叙述不完。</p> <p>毫无疑问,知青从下乡的这一天起,就就开始谱写大型历史连续剧,整整谱写了十个年头。</p> <p>有人说,知青是不幸的一代,知青又是幸运的一代,知青经历了下乡、下海、下岗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以沉重的代价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p> <p>知青是在社会停滞与社会高速发展的矛盾交织中的产物,</p> <p>因此,知青这一代积累了正常环境下几代人都难以经历的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巨大财富,历史赋予了知青无比重大的重任。</p> <p>在返城后的岁月中,知青这个群体,很快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或领军人物,在各自的战线发挥重要作用。</p> <p>可以看到,从党政军的领导阶层,到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无处不现知青的身影,甚至在漂洋过海的名人中,也不乏少知青的身影。</p> <p>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青这一代人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前沿阵地,大多知青得以正常退休颐养天年。</p> <p>但知青创造的历史,知青留下的精神,将永远被历史所记载。</p><p>社会相信,知青永远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群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