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教改大背景下,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重构被提上重要议程。建设学习共同体,保障每一个孩子实现深度学习,是我们一如既往努力的方向。《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经典作品。词中那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愁别绪曾触动了无数在漂泊中又有执着坚守的人内心最柔软的情丝。如何将这么经典的一首古诗词设计成学习共同体课型,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堂导入:<br> 好的导语设计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进入到你所创设的情境中,基于以上考量,我以一首比较通俗易懂的网上热议的英文小诗作为切入点开启本堂课的教学。<br>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br> Sun, moon and you.<br> Sun for morning, <br> moon for night ,<br> and you forever.”<br> 让学生们翻译成中文,进而再展示采用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译文。<br> “浮世三千 吾爱有三<br> 日、月与卿<br> 日为朝<br> 月为暮<br> 卿为朝朝暮暮”<br> 这是一种诗化的文学语言,在两种不同语言的架构上,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进而引出经典篇目《雨霖铃》也是这样一首情真意切的古典诗词。 二、课堂整体构思。<br> 在具体课堂把握上,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鉴赏思路、倾听交流、问题研讨、小组展示。 (一)鉴赏思路<br> 本着让学生能够知道古典诗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写”的思路,即解决诗词讲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词,是怎么写的,引领学生从内容、情感、技巧三个方面鉴赏诗词。 (二)倾听交流<br>首先引领学生完成对诗词内容和情感、技巧的解读。我设计了三个基础性的问题:<br>1、《雨霖铃》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试分析其中的三个意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br>2、《雨霖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何种情感?<br>3、《雨霖铃》这首词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分析。<br>在学生倾听交流前出示规则:<br>①对桌间两人一组,面对面,A讲B听。<br>②A轻声细语地讲2分钟。B安静倾听,不能插话,但可以用眼神、肢体语言、记录等方式来鼓励A讲2分钟。<br>③角色互换。B讲A听,要求同上。<br>④公共分享伙伴成果。(其他同学分享过的可以略说,主要是补充其他方面)<br>让学生在充分的倾听交流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及时补充自己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知识建构。 (三)问题研讨<br>在完成诗词的基本鉴赏之后,深度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柳永在年轻时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科举,最初落第后,自负的柳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填的词《鹤冲天》会落到皇帝手中,本是未考中的牢骚之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在下次科考中被皇帝“特落之”,柳永自此自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这看似无所谓的称谓中隐藏着词人深层的无奈和自嘲。 柳永为什么在入仕受挫后不选择像陶渊明一样躬耕田园或者寄情山水呢?为什么不退而著书立说呢?为什么他在转向了市井深处后,已经获得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为何还要离开京城汴京?他与心上人分离时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稍显隐忍的方式?柳永在汴京已经生存不下去了吗?为何柳永即使到了晚年仍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柳永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必须要南下吗?他的未来有方向了吗? 在进行了如上深入思考之后,我原创了两个挑战性的问题:<br>1、词人与心上人离别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人为何不千叮咛、万嘱咐?<br>2、既然离别时如此难舍难分,那么词人不走行不行?抑或带上心上人一起走行不行?<br>并出示了如下要求:<br>①把自己的想法写到学习单上,分条列出,阐明理由。<br>②小组内各成员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br>③在全班公共分享。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我还准备了助读材料,上面有柳永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家世、科举经历、漂泊经历等,还有作者创作这首《雨霖铃》的写作背景,以及对于歌妓的介绍。目的是帮助学生们进行深度思考,理性答题。 (四)小组展示<br>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于是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再创作的活动。<br>根据《雨霖铃》词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进行创作,组间展示。参考专题:绘画篇、音乐篇、影视篇。 因为词最初就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所以让同学们给柳永的《雨霖铃》配唱,可以是原创,也可以选择现成的曲子。又考虑到学生可能有不擅长唱歌的,所以又设计了绘画篇,因为这首词出现了十多个意象,两个主要人物,是很有画面感的。影视篇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进行再创作剧本,感同身受那场旷世别离。之后通过小组展示,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再创作欲望,又锻炼了他们的想象、绘画、表演才能。可谓“一石多鸟”。 以上就是我对柳永《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在“建设学习共同体 保障每一个孩子实现深度学习”的路上,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改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必会收获一路风景,一路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