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两年前,一次培训的时候,听过罗才军老师的一节古诗课,当时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罗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还有那精心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培训又有机会再听到罗老师的课,而且还是我一直想要上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收获很多。</p> <p> 这节课,罗老师选取了三篇文言文,其中《杨氏之子》和《渐至佳境》都是选自《世说新语》的短篇,另一篇选自《古今谭概》。这三篇短文篇幅都很短小,故事有趣,贴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不算困难。</p><p> 课堂上,罗才军老师风趣幽默,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在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习了三则文言文,还从中感受到了文言的魅力,积累了语言,习得了方法,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p><p> 课堂中,有好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是,课堂融洽的氛围,从和孩子们以用“氏”介绍自己(家人)的做游戏的方式导入开始。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氏”,积累了文言词汇的同时也学会了用“氏”介绍自己和家人,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文言词汇的魅力。其次是罗老师让孩子们找文中主要人物的不同称谓,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对文言中称谓的理解和积累。这样细致又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力,令我佩服。还有一处就是理解人物的语言,尝试在阅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语言的幽默风趣。这样的设计是层层递进,很自然地就让孩子在阅读中习得了阅读文言故事的方法,同时拓展了表达。</p> <p>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它篇幅短小,洗练晓畅,是学生诵读积累的典范材料。在平时的国学诵读中,我们也会带着学生诵读积累,主要还是围绕一个“背”字,想当然地认为,背下来就是积累了。</p><p> 但是,从罗老师的课堂上下来,我才明白,就文言文教学而言,读是基础,也是手段,而背诵则是熟读的结果。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变着花样地读,一会儿教师示范读,一会儿男女生合作读、同桌相互听读、小组竞赛读……读的形式真的是很丰富了,而背诵积累的目标也达成了,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学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他们好像并不喜欢学这些。</p><p> 原因就在于,首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的路上,一开始就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问题,没有挖掘文言本身的魅力,去引发学生对文言文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其次是,即使学生背了不少文言篇目,但是却没有习得方法、积累语言,阅读文言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文言文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还要有篇章学习的指导。再有,我平时在教学文言文时,目标的设计一般就是读懂、背诵,没有尝试将读与写融合起来,真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文化层面,我自己对于文言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解读,更是十分肤浅。比如《世说新语》里的故事,并不只是我们读来的简单的轻松、风趣,而是需要放在文化背景下去理解魏晋名士的思想和魏晋时期的文化生活方式。</p> <p> 文言文的教学,积累并不是终点。我们所说的理解,也并不是靠老师的讲解,除了最基本的朗读之外,我们还需要将读的外延再放大,不仅要多读文言文,还要多读与之相关的文章,读更多的好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