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规•承家风

井栏草堂

<p> 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给我们立下了“孝,和,俭”三字家风,让我们受益无穷。</p> <p>  家风一“孝”。百善孝为先。父母一直把孝作为我们做人的第一标准。我父亲去世二十年了,为了让母亲能安享晚年,07年我们给母亲从县城买了一套有院子的一楼,母亲每天早晚坚持去少海公园散步,白天和邻居打扑克喝茶,悠然自在,乐享无穷。母亲是农民,很羡慕工人身份,做梦都想和他们一样老了有退休工资。2016年我们兄弟四人就凑钱给母亲集中购买了15年的保险,这样母亲就享受上退休工人的待遇,每月十号都有退休金打到卡上,每次看到工资的时候,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满足感,成就感溢于言表。大哥每周都给母亲买些水果,二哥定期给母亲做些家务,我每周去和母亲吃饭唠嗑,弟弟不在桓台也是定期和母亲视频聊聊天。我们各尽所能,各以寸草之心报答三春之晖,让母亲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p> <p> 家风二“和”。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的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家里的笑声有多甜。我们家庭和睦兄弟团结在村里是远近闻名的,兄弟们妯娌们没有吵过架,也很少红过脸。母亲常说:“五个指头不可能一样长,你们兄弟们要相互帮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经济条件好的就多出点钱,经济条件差的就多出点力。”02年二哥的孩子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我对象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毅然决定让侄女到她工作的学校去上学,当时我母亲已跟我们住在一起四年了,之后七个春夏秋冬,我们五个人组成一个特殊家庭吃住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引来周围同事邻居乡里羡慕的眼光。今年母亲节,我对象收到了侄女从济南寄来的母亲节礼物,自是别有一番快乐幸福和惬意。2015年大哥的姑娘毕业后在北京就业,工作两年后想从北京买房子,我们兄弟三个虽不富裕,也是慷慨解囊,尽上自己的一份心意,以解大哥燃眉之急。今年母亲老家的房子因多年不住几乎成危房了,二哥现在经济条件稍好点,就自己出资进行了翻建。家庭相处,贵在人和,我们始终秉承父母立下的“和”字家风。</p> <p>  家风三“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父母虽不懂李商隐诗句的内涵,但深谙勤俭的大道理。常用李绅的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我老家是美丽的马踏湖畔起风镇夏庄,蒹葭丛生,风光旖旎,但人均耕地却只有三分左右,粮食极度匮乏,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饿肚子,这也养成我们节俭的好习惯。记得九十年代初在济南上中专的时候,我不但自己不浪费粮食,就是同学们吃剩的馒头我都挑拣着吃了。那时我除了吃饭很少再有其他花钱的事项,因学校发粮票和菜票,加上每学期的奖学金,两个学年我几乎没花家里一分钱,同学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铁公鸡”。我儿子似乎得了我们的真传,从小很节俭,上大学期间,一个月生活费不到一千元,其他同学大都是他的两倍。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母亲依然不停地叮嘱我们要节约,每次去饭店吃饭,只要有剩余的都要求打包带回家。吃自助餐要求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有任何剩余。2012年我们一家人带母亲去台湾旅游,早餐是自助餐,母亲误将沙拉酱当成稀饭,盛了一大碗,一尝味道不对,送回去不合适,剩在碗里浪费了很可惜,她硬是皱着眉头吃光了。回来后逢人就说:“台湾的粘粥一点也不好喝!”。去年中秋节我和二哥去看望叔叔和舅舅,奔波了一上午,中午决定去母亲那里吃饭,母亲有些措手不及,将早晨剩下的一碗稀饭,加了半瓢水热了热给我俩喝,虽是喝着“刷锅水”味道的稀饭,整个屋子里却涤荡着幸福的开心的笑声,勤俭节约之风在润物细无声中扎根我们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