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老家印记</p><p> 最念在心头的是快乐老家,根难释怀,情挂心头,记住乡愁,牵记亲人,常回家看看,看故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听老人的唠唠叨叨、声声关心,虽桑梓变化,游子心仍在,虽沧桑染白,儿女情依旧。一枚乌榄,味留乡愁;两颗榄核,忆起童时,记起一段朴素的乡村往事。</p><p> 村口恬息亭有副对联:"芦雁飞霞渔舟唱晚,清风入抱水月澄怀。"这是村里老先生对家乡美景的生动描绘。炉清村,古称“揭邑西门外芦清乡”,依稀记得去𨗴罗过番的爷爷当年寄番批(侨批)落款是这么写的,“揭邑”旧指“揭阳县”现揭阳市。旧时乡村不论远近,地址皆称在县城的哪个方向上作为书信地址,现炉清村位于揭阳市揭西县东园镇境内。相传,“西门外芦清乡”系指在揭阳古县西门之外榕江畔有一乡,村前江边尽芦苇而谓之“炉清”也,后因何“芦”变为“炉”,则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说是当年地名核报时因两字皆同音而被误写为“炉”。此外,炉清又称“锡富”,在村子的寨门顶上,至今还写着"锡富"的牌匾。据村里长辈讲,创于元末明初时,历史悠久多传奇。芦清始祖是南京华亭县人,曾经到广西南宁做官,然后才从广西南宁迁移至揭阳的。</p><p> 青山绿水芦清美,地处榕江南河边。江滨竹林婆娑,记得小时印象中,站在潭角古庙,看汽船嘟嘟嘟拖着长长的枫溪条(水泥船),长长的船队从江上驶过,好奇地望着,想着如有一天能有张船票搭上客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多好,听奶奶说爷爷就是从老家渡口坐船到揭阳、在汕头上红头船,飘洋过海到𨗴罗。</p><p> 上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父母在外工作,出生非农的我被奶奶强力要求户口迁回老家,听说当时也许是为了在生产队多分几个蕃薯、记多个几个工分的缘故吧。就这样,很小很小就跟着"知识青年到广阔农村去"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乡下天地宽,农忙时节,家里只有小叔一个劳动力,才七岁小屁孩的我,小草帽,小脚丫,深一脚,浅一脚,提着麻苗蕃薯汤,走在乡间小路,给割稻的小叔送点心,竹篮里装着对长辈满满的敬意。记忆中,田头小沟,沏土放水,挖泥鳅,抓巴毛、沙芒(潮语中的叉尾斗鱼),乐亦陶陶。叔父送过来一碗,他不忍心多吃一口,这是专门留下的,碗里盛满的是长辈那份亲情。玩累了,小叔会在地上铺上稻草,让我睡。他会叫醒我,把我抱起坐上他的鸡安车(独轮车)回家。到镇里读书后,每逢暑假,父母就叫我几兄弟回乡下体验帮农活。</p><p> 乡村的孩子,玩的是原汁原味的游戏和玩具。曾记起,农村长大的小孩多会爬树下水,有一种叫龙眼鸡的小精灵,身披保护色伪装,长长的鼻子,艳丽翅翼,很难发现,为了捉到它,爬上树,用一根毛线,打个活结,小心翼翼地套住长鼻子,一拉紧套,然后就是小伙伴的玩具啦。锯下一节小竹筒,制作成竹筒枪,把湿纸团塞上,就可玩对射;几节麻骨,制成转钻;一个铁线大环,再用一根直钢筋下端弯成U状,上端握手中,下端U状钩扣着铁环推其滚动前进,赛谁走得远;掉(点击)榄核,一人出一个,轮流放着,谁击到归谁,那时生活困难,咸菜、萝卜干、乌橄榄是三餐的标配,为了留存有更多的榄核,就多吃几粒乌橄榄。夏夜,蛙虫大合奏,榕树下池塘边,大人们边剥麻皮,边聊天说地,还会讲古聊鬼故事,有时被他们吓得夜幕下不敢走回家。</p><p> 想起小时在乡下生活,看电影是一种多么奢想的娱乐生活,那年代,有那个大队或村庄要放电影了,那就是个节日。这天下午三丶四点钟拉好银幕,早早拿草席和长凳到灰埕占好位置,我们小孩甭提多高兴,家家户户燃起炊烟招待来看电影的亲朋好友,入夜,汽灯亮了,放映前大队干部先说几句话,下个通知什么的,然后乡亲们就看电影,那年代巜南征北战》等战斗片最受欢迎,也有巜红灯记》革命样榜戏,要是放戏曲电影片,那放映员就要被小伙伴骂惨了,象《追鱼》古装戏曲片,听不懂是南腔还是北调,很快想入睡,但这可是难得一遇的电影夜,还是硬撑着不忍回家睡觉,有时送片的人从别的村送过来,路途较远,还要停下来等片,断断续续一部片要放映到很晚。</p><p> 古村三面环水,自古以来,炉清就以良田美池闻名于世,俗话说"未到芦清,先闻鱼池",村里有几个天然大池塘,从古至今,这里的池鱼肥而大,炉清池鱼远近闻名。记得小时候一到了腊月冬至前后,几大池塘开始“车池”(放干水)抓鱼,然后在村的大埕上,铺上晒谷竹席,开始分鱼,每个人口分得一定量的鱼,真所谓是年年有鱼。</p><p> 作为古村一子,春节回村,真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目睹村里民俗喜庆场面,淳朴笑脸、乡音乡味、人情风俗,熟悉的地方,熟脸的人,此情此景,好不快哉。村里的长者着传统喜庆的长衫,在香案前一字排开,司仪主持,祭祀礼仪颇为规范,祈求“老爷保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阖境平安。</p><p> 村中行,于无声处已沧桑。历史的印记正在被悄悄的抹去,在已经褪色的老墙和老门依稀记录着一段激情的历史,这些残存的文字,使人浮想联翩。在这里,没有洗之不尽的尘世铅华,没有挥之不去的浮躁喧嚣,有的是阵阵清风里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云卷云舒中清晰可见的绿水青山,缱绻乡愁里淡然恬静的故乡亲人,古屋老墙深锁的鲜活历史印记。</p><p> 回望来路,沾满故乡的泥土,乡村故事一幕幕,感谢长辈给我这段经历,养成朴实厚道乡里人的品格。家,永远是港湾,远行的累了可停停,味,还是那股浓浓的炊烟。根,在东园炉清,那是一片世代农耕、民风淳朴的心灵净土。</p><p> 正是:</p><p> 山间水畔几人家,</p><p> 老树新藤户半遮。</p><p> 最是烟岚弥望眼,</p><p> 桃源深处有云霞。</p> <p> 过渡·行桥</p><p> 往事如风,青葱往事,摆渡了时光。回忆中的渡口,静幽江水泛涟漪,两岸码头谁在等。榕江南河,东园渡,连接棉湖和东园两个乡镇的过往。七十年代,春节前,一家人要回老家过年,春雨滴嗒,渡口熙熙嚷嚷,赶集人多,脚踏车多,鸡笼鸭笼多,拥挤争先,临岸路滑,一不小心,兄弟两被挤下水,幸亏岸边水浅,被大人提携,两只落汤鸡,战战兢兢上了船,冷得直打哆嗦,幸好岸那边有亲戚,上岸后赶紧换身衣服。过渡,留下的印象是很失落深刻的。摆渡人生,潮涨潮落。及后,桥通,回家路近了,高速公路通,碧桂园进驻,把一个曾被遗忘的角落,唤醒了,于是回家就多了,乡愁尤记住。</p><p> 渡把一个人繁杂的这一边渡到河流简单快乐的那一边。“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站在桥上,看渔舟撒网,桨楫摇起,涟漪泛起,思想随风荡漾。</p> <p>附村史演革:始祖许爵原籍松江府华亭县,元朝进士,官至横州刺史,至正年间左迁来揭阳任职,任满落籍于此,初居东门莲花心,后定居榕城区梅云镇石头村。石头村华亭派四世祖素静公创下三洲村,素静公四世孙许珊举人,官柳城知县,后代移居揭西炉清,再分创望草洋、双枝山等地。</p> <p> 曾记否,这是在农村长大的小孩才多见的小精灵,身披保护色伪装,长长的鼻子,艳丽翅翼,很难发现,为了捉到它,爬上树,用一根毛线,打个活结,小心翼翼地套住长鼻子,一拉紧套,然后就是小伙伴的玩具啦。它叫什么?</p> <p> 历史的印记正在被悄悄的抹去,在已经褪色的老墙和老门依稀记录着一段激情的历史,这些残存的文字,使人浮想联翩。</p> <p> 家乡东园之酥皮嫩肉豆仔豆干:在圩边,铺小名气大,搬只椅仔,坐在炉边,看豆干在翻滚的鼎里上下沉浮,皮薄脆,肉嫩烫,醮点葱花盐水,过下口福,这就是故乡的味道。</p> <p>本色</p> <p>记住乡愁,情缘故里。</p><p>图中视频、书法作品分别由弟少波、晓波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