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84团通信连,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在通信连服役四年整。人生的历程从这里起航,青春的心灵在这里启迪。这里,是温暖的家,有欢乐,有甘苦。在这里,虽平淡,但难忘;虽短暂,却永恒。通信连让我魂牵梦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打开记忆的闸门,思绪如潮涌。在通信连当兵的日子,是一段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军营里嘹亮激越的歌声,练兵场上铿锵有力的步伐,亲密战友和兄长一样的首长,历历在目,如在昨天。特别是那清脆悦耳的电码声音,时常在脑海里回荡,铭刻心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参军入伍</b></p><p class="ql-block"><b>1968年3月12日,是我人生中最高兴最难忘的日子。这天,经过征兵体检和政审合格后,我荣幸地穿上了橄榄绿军装,军服上虽没有红领章、红五星,但已经是一名新兵了。</b></p><p class="ql-block"><b>这天黎明,天刚蒙蒙亮,我们区的全体新兵集合排队在区公所院坝内, 举行欢送新兵仪式。新立区的领导人和接兵部队首长王文学,区武装部长邹孝炳等军地领导站在主席台上,区里领导和接兵部队首长讲了话,对全体应征入伍的新兵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特别是对当天的行程提出了严格的纪律,确保一个不少的安全到达目的地。我作为新兵代表走上主席台,代表全体新兵发言,当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又紧张,壮着胆子说了几句表决心的话,其中一句话记得最清楚,“我当兵是为了保卫祖国,到了解放军大学校要好好学习军事本领,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为家乡父老乡亲争光!”</b></p><p class="ql-block"><b>欢送仪式结束后,接兵部队的首长就带领我们一百多名新兵出发了,给我们带队的是王排长,后来才知道他叫王茂生。从新立至县城有65公里,我们沿着公路徒步行走,一路高歌前进。经过拔山,行进到永丰后,途中休息吃午饭(干粮),然后继续沿着公路行走,下白石,爬巴营山,转九道拐。这是很长的一段连续Z字形上山公路,为了少绕弯道,我们在小路与公路之间穿插行走。翻过巴营山,经过巴营场到大风门后,然后改为走小路(山路),这是祖祖辈辈走的一条去县城的老路,比走公路要择近一些。下梅坝,过黄家沟,到秦家坝(秦良玉的家乡),沿长道河(鸣玉溪)进县城,行走了近10个小时,下午四点多到达县城集合地。虽然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但大家都不觉得累。接着,在县农训班集中休息换装,县人武部给每个新兵发了一床军被加背包带、一套军服、军帽、军鞋、白布衬衣、内裤、白色毛巾、军挂包加绿色瓷缸。全身上下从里到外全部换新装,当穿上崭新的油绿色军装、军鞋,戴上军帽的时候,人人都变了个模样,一个个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b></p><p class="ql-block"><b>下午六点吃过晚饭,待命出发。当晚,全体新兵背上背包和挂包,整队去长江边上的码头,等候乘船去重庆。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情况复杂,没有象现在这样群众敲锣打鼓的欢送新兵仪式。到了江边码头,登陆艇已停泊在长江岸边,我们排队依次通过闸板登船,上船后就进入船仓(就象货仓一样),一排一排背包当座垫,也可垫着睡觉。兴奋激动得好象也没有睡着觉似的,在船上度过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b></p><p class="ql-block"><b>下船后我们通信连的几十号新兵,乘车直接来到了通信连驻地一一江北区工商联,嘉陵江大桥北桥头下嘉陵江边的一座一楼一底小院。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团在重庆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简称“支左”,下同),连队借住地方机关单位的房子作为营房。小院底楼右边还住着工商联一户四口之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新兵训练</b></p><p class="ql-block"><b>到通信连就到了家。连长王文学【1】,东北辽宁人,1950年入伍,身体有些发福,有着军人的威严,战士们特别尊敬他,亲切地称呼他老连长。政治指导员王洪义,1956年入伍,山东大个,说话带着微笑。</b></p><p class="ql-block"><b>通信连的三十多名新兵,多数是新立公社的,还有石宝区和城关镇的,统一编成新兵排,由王茂生当新兵排长,负责我们的学习训练。我们连队代号是7804部队93分队,部队营房在泸州。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执行“支左”任务,通信连分成了两块,分为“前指”和“后指”,以保障部队的通信联络。在重庆执行“支左”任务的为“前指”,也是主要部分,连长、指导员都在重庆。留守营房的部分为“后指”。在重庆的人员都分散在外执勤。八一台,七一台,总机班的人员都随团部住在峨岭公园执行任务。七一台配属到各个营里执勤。</b></p><p class="ql-block"><b>来到连队后,给我们新兵颁发了领章“两面红旗”,帽徽一颗红五星和军腰带。当绿军装上有了红领章,军帽上有了红五星,穿戴在身上,再扎上军腰带这才有了军人的样子。但光有军人的样子还远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合格的军人必须具有军人的素质和本领。</b></p><p class="ql-block"><b>真正的军人生活,从新兵训练开始。新兵训练,是把一个老百姓变成军人的过程,从最基本的一个军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开始训练,做到“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严格要求”。我们新兵排编成了三个新兵班,班长由老兵担任。部队最基本的生活学习训练单位是班,除了连排集体活动外,多数时间都以班为单位活动,班是一个最基本战斗集体,有班长和副班长。</b></p><p class="ql-block"><b>新兵训练时间三个月,主要任务是政治学习和队列训练。政治学习:一是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著作,以及有关书刋。学习英雄人物,学习部队的优良作风。结合思想实际讨论发言,谈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思想觉悟,达到统一思想,消除杂念。二是学习军队的《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例》。了解知晓军队的纪律规定和军人的行为准则,严明纪律,统一行动,遵章守纪。队列训练:主要是按照《队列条例》规定,学习训练军人的行为举止和队列规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既是对军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军队的光荣传统。</b></p><p class="ql-block"><b>新兵训练第一课,是连长给我们讲当兵为了什么?如何当一合格的解放军战士?给我们讲了部队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使我们明确了为什么当兵,怎样当好一名合格解放军战士。增强了当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b></p><p class="ql-block"><b>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每一个战士。按照“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严格要求”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纪律作风,每天早上从听到起床的哨声开始,到晚上熄灯睡觉,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纪律约束,不能自由行动、拖拉散慢,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立说立行。早上起床后,首先是早操,然后是洗漱整理内务,打扫室内外卫生。早餐以班、排为单位集合排队,全连统一集合唱一支歌,有时连首长讲有关事项,然后进餐厅吃饭,吃饭不讲话,不浪费,并有时间要求,三顿饭都是如此。中午、晚餐后休息一定时间,有时也要搞队列训练。星期天晚饭后召开班务会,由班长召集,总结上一周的学习训练情况和存在的不足,部置下一星期的任务。人人都要发言讲收获体会,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学习锻炼。</b></p><p class="ql-block"><b>队列训练,从军姿训练开始,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列队向右看齐,一个班站成一条直线,横要平,竖要直。站姿,两眼平视前方,挺胸,小腹微收,两肩平行两手下垂贴于大腿上部。走步训练,齐步走,正步走,向左向右走,立定。每步大约75公分,必须要整齐一致。训练中时常进行会操,会操是检验队列训练效果的一种形式,看那个班、排的训练搞得好不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白天学习训练,晚上要轮换站岗,一班岗一小时轮换,新兵开始由老兵带着站岗。我记得第一次晚上跟着老兵站岗,看见江北区十九中学的红卫兵造反派,把炮弹打到嘉陵江对岸的第六中学的楼房上一个红火球,红卫兵武斗的炮弹从我们哨位上空嗖嗖飞过,老兵就给我们壮胆,别害怕!</b></p><p class="ql-block"><b>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平时不得外出,周末有事外出必须请假,轮流外出,需两人同行,并有时限要求,返回后销假。那时大街上比较乱,我们新兵一般都不外出,需购物或寄书信都由连队通信员统一办理。周末休息,如无集体活动,可自行安排,自己可以看书学习,写日记,写家信。也可以打蓝球、打乒乓球等文体活动。</b></p><p class="ql-block"><b>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行动上有了行为准则。克服了自由散漫的习气,养成了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良好习惯,培养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无线电报务训练</b></p><p class="ql-block"><b>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马上转入无线电报务训练。在30多名新兵中挑选了13人组成无线教导班,由王茂生班长带队,来到长江边上的师无线通信教导队参加训练,集中学习训练无线电收发报技能。无线电报训班还有其他团和师无线电连的学员,分为两个教学班,我们编为第一教学班,由师无线连的教员授课。第一堂课是学习训练动员会,师首长和通信科领导给我们作了学习训练动员报告。要求全体学员牢记毛主席对通信兵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教导,刻苦学习掌握无线电通信技能,努力完成训练任务,为部队战备建设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为期半年的无线电报务训练拉开了序幕,一项光荣而繁重的学习训练任务使我们压力倍增。我们全体学员,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训练之中。从认识什么是电码,到练习抄写电码,练习发出电码。电码从0至9,十个数字用电码符号和声音表现出来,即嘀哒、嘀嘀哒,嘀代表点,哒代表划,嘀:•,哒:—。1用电码表示为嘀哒•—,2是••—,3是•••一一,4是••••—,5是•••••,6是一••••,7是一一•••,8是—••,9是—•,0是—。几天下来,弄得我们头都晕了。熟悉电码后,先练习抄写电码,四个数字为一组电码,比如,2586,7790,0665。结业时要求耳听抄写电码在100至120个/分钟以上。同时,学习训练发报技能,右手的母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电键键柄(中指第一关节弯曲跪在键柄上即跪姿发报),把电码符号发出来,比如,1、嘀哒•—,用电键发出来。点就是撬一下,划就要压长一点。发报是难点,要做到点划流利自然不脱节,难度较大,不好掌握。教员耐心讲解示范,学员们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手臂、手腕、手指的用力要领,掌握正确的发报姿势。我们以毛主席的教导为动力,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抄报训练抄到手酸疼,发报训练,练得右手中指第一关节磨破了皮,用胶布包上继续练,磨成了茧疤。经过6个月的刻苦训练,我们基本掌握了收发报技能,圆满完成了训练任务。</b></p><p class="ql-block"><b>在报训队,我生了一次病,患重感冒,发高烧四肢无力躺在床上,班长和战友们很关心我,去炊事班做了病号饭——一碗面条送到床边,一股暖流在心头。去师卫生所看了医生吃了药,两天就恢复了。</b></p><p class="ql-block"><b>九月份一天下午,接到上级命令,我们报训队去执行了一次紧急任务,主要是协助保护一个军械仓库的武器弹药安全。这个军械库在一座山上,当我们训练队的战友们乘车到达军械仓库后,天色慢慢暗下来,在山上往下看,山下有几十辆卡车沿着盘山公路往山上开来,顿时,我们都有些紧张。班长告诉我们,这是造反派来军械库抢武器弹药,用去搞武斗。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四川重庆地区武斗比较严重。当晚,造反派群众一百多人,直接向军械库冲了上来,我们几十个人加上军械库守护人员根本阻止不了,又不准鸣枪。眼看着造反派群众把一箱箱武器弹药扛走,我们就追上去从他们手中把武器弹药夺回来。当时,一个造反派群众扛着一箱手榴弹,我就上前拦住夺回手榴弹箱。这个人说了一句让我很有印象的话:“解放军,让我们把武器拿走吧,要不,我们要被对方打死的”。这样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造反派群众抢走了一些武器弹药而结束,军械库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深夜了我们才返回营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师通信教导队学习训练这段时间,是我成长进步的重要时期。总有一种精神引领我,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我。一方面刻苦学习训练无线电报务技能,领会收发报要领,除了课堂练习外,还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学习训练,争取好的成绩。一方面积极学政治,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反对自由主义》等毛主席的经典著作文章,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积极学习雷锋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积极进取,政治学习、班务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积极参加公务劳动,周末时间主动去训练队菜地帮助施肥除草,早起床打扫营房公共区域卫生,多做好事,不断地锤炼自己,报训结业被评为先进。并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四)调防云南,昭通执勤</b></p><p class="ql-block"><b>1968年12月下旬,我们报训结业回到重庆连队驻地。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部队调防云南。我们军自1958年从朝鲜回国后,一直驻防重庆十年,要离开重庆,离开四川,很多老兵都有些不舍,不少军队干部在重庆安了家。当我们乘坐的军车从驻地至九龙坡火车站集结出发时,沿途大街两边站满了欢送的群众,人群如潮的场面,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b></p><p class="ql-block"><b>从重庆九龙坡火车站出发后,我们乘坐的铁皮车经过一天一夜的行程,第二天中午到达昆明。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往西行,军、师、团分别驻大理、下关、巨甸。我们在昆明改乘汽车往滇东北的东川、以礼河方向行进,去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背包当凳子,每辆解放牌卡车竖着坐三排,沿着山区公路越往前走山越大,沟越深,至东川一带,山上是红土,没有绿草树木,十分荒凉,我们的心都有些发凉,不知去的地方是啥样子。汽车一直往山里行进,天色已暗下来,看到前方有点点灯光,直到晚上才到达目的地以礼河发电厂(干沟)。先遣人员已安排好了部队住房,我们通信连随团指挥部住在电厂办公区。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住地四面都是大山,头顶一片蓝天。</b></p><p class="ql-block"><b>以礼河发电厂位于中国大西部的滇东北高原,是我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开发的梯级水电站,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以礼河四座电站厂房均为地下式,四座水电站共利用水头1413.2米,总装机容量32.15万千瓦。</b></p><p class="ql-block"><b>连队到云南以礼河后,我被分配到八一台。两天后,我和战友黄永华离开连队,带上一部15瓦电台以及天线、手摇发电机等设备,与师机要科译电人员赵顺银参谋,我们三人乘坐一辆解放碑汽车去昭通执行通信联络任务。以礼河距离昭通100多公里,当天早餐后出发,沿着山区公路颠波行进,那天我有点着凉感冒,晕车呕吐特别厉害,难受极了。经过三个小时多的跋涉,中午12点过终于到达昭通。</b></p><p class="ql-block"><b>昭通县,是昭通专署所在地。我们团一营三连驻防昭通,担负着昭通地区的“支左”任务,住地在昭通军分区民族独立营营区。我们电台就安置在独立营营部楼房一楼,一间机房,一间宿舍,机要参谋住二楼。当天下午我们及时架设好发射天线,安置好电台,与团指电台勾通了联络,开始值守。</b></p><p class="ql-block"><b>昭通,现为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东侧紧邻贵州省毕节市,南侧紧邻云南曲靖市,西侧紧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金沙江为界相邻,北侧紧邻四川宜宾市以金沙江为界相邻,辖区面积23021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553.7万。</b></p><p class="ql-block"><b>六十年代昭通比较贫穷,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昭通昭通四季如冬,吃的是土豆,喝的是西北风。”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冬天下雪,干燥寒冷,室内炉火取暖。夏天相对凉爽,气温适宣。我在昭通生活工作了一冬一夏、一春一秋,十个月时间。</b></p><p class="ql-block"><b>在昭通执勤期间,我的组织关系转到了三连,生活上在三连食堂就餐,参加三连的一些集体学习活动,主要工作任务是保障通信联络。因为昭通是专暑所在地,部队“支左”实际上就是保障一个地方的社会稳定。如有紧急情况,通过部队渠道及时反映处置。我一边保证完成执勤通信联络任务,两人轮流值班;一边抓紧练习收发业务技能,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圆满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1969年7月,三连党支部讨论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162师机要科参谋赵顺银同志和一营三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刘延杰同志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在党的“九大”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b></p><p class="ql-block"><b>在昭通执勤的日子,工作比较单纯,生活上轻松愉快,在营区的草坪上休闲晒太阳非常惬意,摘一个树上的苹果尝尝香甜可口。周末,常和三连连部的几位战友走出营区,去城里逛街,公园里散步,照个相作留念。在昭通执勤是一段难忘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这一年,通信连发生了一些变化。1950年入伍的老连长王文学调任云南省弥渡县人武部副政委,副连长安学庆任连长,指导员王洪义,副指导员王孝渠。八一台严英柏调师通信营任职,后任师通信科长。罗志勤和七一班黄世凯两位老兵调昭通军分区任参谋。</b></p><p class="ql-block"><b>1969年10月份,部队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完成了在昭通的执勤任务,返回通信连,接着一部分同志撤回到巨甸大本营。我们带上行装乘坐一辆解放牌军车,从以礼河出发,经东川、昆明、大理、下关一路往西行进。沿途的风光从我们的车后一愰而过,当我们行至大理,来到了阿诗玛的家乡,这里风光迤逦,一边是青翠美丽的苍山,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洱海,公路边上不时有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白族姑娘在眼前闪过,我们沿着绵长的洱海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到了下关。驾驶员专注地开着车,我们在车厢里自由地欣赏着从未见过风景,倦了又眯一会,好不惬意。这一天我们几个战友从滇东走到滇西,经过一天的长途行军,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金沙江畔的巨甸营房驻地。</b></p><p class="ql-block"><b>巨甸镇位于云南省玉龙县西北部,属丽江地区,四面环山,金沙江从镇边流过。南接黎明乡,西接鲁甸乡,北接塔城乡,东与香格里拉县上江乡隔江相望,面积407.6平方千米,人口20661人(2017年)。</b></p><p class="ql-block"><b>我们营区所在的巨甸村,海拔1860米。境内居住有纳西、汉、傈僳、藏、白族等多个民族,是一个民族杂居的,集干热河谷坝区、山区、半山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纳西族的风俗是女人干地里活,耕田种地、栽秧收割都是女人干,男人在家带娃干家务活。这种风俗的由来:纳西族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运输力量,千百年前,纳西族的女人们在家干农活,男人们都长期在外跑运输,不但很辛苦还很危险,一年之中也回不了几次家。辛苦赚钱回家后,女人们就不会让他们干活了,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了当地的风俗传统。</b></p><p class="ql-block"><b>部队营区住地,在金沙江畔的一块平地,是原十四军的营房,四面都是大山,山里是原始森林,部队煮饭都是烧木材,我们曾进山伐木,运回木料当柴火。在巨甸住了近一个月,部队即调防河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五)移师中原,转入正规</b></p><p class="ql-block"><b>1969年11月份,我们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调防河南,移师中原。</b></p><p class="ql-block"><b>11月下旬,我们离开巨甸营房,乘汽车到楚雄县的广通火车站乘火车,大部队搬家,浩浩荡荡,人马、枪炮、粮草一应随军运走。在广通站登上军车,实为闷罐铁皮车,背包就是凳子,困了就打开被子睡觉,每到兵站就下车方便,弄饭吃,兵站备有饭菜。接着上车又出发,车上万一有的战友尿急了,把门拉开一个逢直接往外放。一路经昆明、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北上进入河南。走走停停,经过三天三夜长途行军,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岳飞故里汤阴县,营房就在县城边上,军部驻新乡,师部驻安阳。</b></p><p class="ql-block"><b>我们住的营区是一军部队原住地,通信连住在营区大门前左边的一栋青砖瓦房,中间走廊式平房,后面就是一营营部及一连住房,房子比较老旧。后来连队宿舍又调整到大操场右边与82炮连相邻,前面隔着一片菜地与团后勤处相望。有线班、无线电台的值班机房仍在原处。此时已进入冬天,比较寒冷,刚到一新地方,取暖设施也没有,床上就是自带一条褥子,连草垫都沒来得及添置,晚上睡觉冻得背都痛了,只好把绒衣穿上睡觉,四斤重的被子加棉大衣棉衣棉裤全部盖上,才能度过寒冷的夜晚。七十年代初,冬天下大雪,气温零下10多度,对于我们这些南方兵,从未受过如此寒冷。后来,住宿条件逐渐改善,室内添置了取暖炉,机房工作室铁炉取暖,大寝室是烧煤块的砖砌炉灶,安上排烟管防煤气中毒。</b></p><p class="ql-block"><b>驻防河南后,军队除留少数干部参与加强地方工作外,主要工作不再担任“三支两军”任务,全员归队。部队学习、训练转入常态,部队建设进入规范化。通信连的人员也在不断地变动,老指导员王洪义、连长安学庆卸任离开连队,组织上另有安排。连队提拔了一批新干部,1970年初,68年兵八一台的黄永华提干任通信股收发,彭德咸提干任通信排长,杜一祥提干任司务长(此人因自身问题复员返乡)。同时,1971年初从复员退伍的战士中选调了一批人员去了北京铁路丰台机务段工作。</b></p><p class="ql-block"><b>据连史记载,在1969年至1970年安学庆任连长,1970年至1971年刘朝义任政治指导员,但我从未见过这两位连领导,没有印象,所以不认识他们。</b></p><p class="ql-block"><b>1970年3月王茂生任通信连连长,1971年5月蒋明德任通信连政治指导员,吴再作、龚尚志任副连长,王孝渠、程开荣任副指导员,技师陈立厚,司务长谢合尧。(以上这些连队干部后来的变动不一一赘述)通信连由连部,无线电通信:八一台(八一班)、七一台(七一班又叫两瓦班);有线通信排:总机班、架线班;通信排:骑兵通信班、通信班以及后勤给养等几部分组成。八一台主要负责团与师的对上联络,收发机要电报。八一台原先编制有台长和报务主任(排长级别),台长陈巨贵,报务主任喻再富。后改为八一班,取销台长和报务主任编制,原台长陈巨贵调通信股任职,主任喻再富1972年3月调南阳军分区。68年以前的老兵都调离八一台,68年兵成为主力,八一台5人其中4人为68年兵,分别是我和钟代发、潘宗成、伯维海,69年兵陶述尧。1970年下半年连队任命我担任八一班班长。七一班(台)是个大班,人员电台比较多,主要担负团对营的无线电通信联络,战时人员随机配置到各营,既可直接喊话也可收发密码电文,自已熟记密码,自收自发自译。无论是八一班,还是七一班都要求熟记密码表,为了保密,上级定期更换密码表。平时轮流值班,不值班的参加训练和连队的集体活动。早操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参加连队公益劳动浇地种菜,分区域打扫环境卫生,八一班(台)心齐团结,积极进取,圆满完成通信联络和训练等各项工作任务,年终评比争当先进。</b></p><p class="ql-block"><b>连队有菜地,各排班台安排时间轮流去菜地翻地种菜施肥锄草,到伙房帮厨。连里还饲养有肥猪,用于改善连队生活。逢年过节和周末,部队都有吃饺子的传统习惯,以班为单位,去厨房领回白面和白菜肉馅,战友们人人动手,和面擀面皮包饺子,每个班煮一大锅,美美地吃一顿。既改善了生活,学到了厨艺,又增进团结合力的氛围。</b></p><p class="ql-block"><b>1970年底,为贯彻落实毛主席“11.24”批示,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全军部队开展了千里野营拉练,时间大约半个月至二十天,行程1000华里。训练科目包括普通行军、急行军、强行军、夜行军、作战演习等战术训练,以及驻训。我们通信兵主要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能保障部队上下通信联络畅通和指挥。12月末,我们通信连随团指从汤阴出发,经鹤壁、林县、辉县进入太行山区,在王屋山下的济源县驻训后,继续行进至河北涉县、邯郸,进入安阳、淇县等地返回汤阴营地。</b></p><p class="ql-block"><b>从营地出发,第一天行军至鹤壁境内,在一个村子宿营,我们顾不得休息,立马爬树架设天线,安好电台,一人负责手摇发电,一人打开电台,收寻师电台信号,由于宿营地处在矿区,电磁波干扰非常大,好不容易勾通了与上级电台的联络,发出了我团一天行军报告电文。轮换着吃饭或把饭给值机人员带回来吃。当晚在接收上级关于第二天行军命令的电文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杂乱电磁波,干扰特别强,耳机里一片噪杂声,上级台的电波信号极其微弱飘移,细如游絲,时隐时现,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复收寻抄写,在天亮前终于收完了上级的电报,送给了译电员。我和另外一战友整夜未休息睡觉,第二天照常行军。第二站宿营林县,印象最深的是,烧的开水喝着特别苦,因为碱大重了。不少战友的脚上磨起了水泡,用热水洗脚后卫生员给消毒,然后用钢针把水泡挑一个小孔,挤出泡里的水,第二天又继续行军。</b></p><p class="ql-block"><b>冬天,比较寒冷,夜行军至深夜12点后才宿营,口罩冻硬了,眉毛上结了霜,脚上磨起了水泡,但大家不叫苦和累,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声,坚持走到目的地。这天晚上行军在太行山区,没有派出先遣人员联系,走到一个村庄宿营,老百姓都已经睡觉了,我们挨家挨户敲门,找老乡给我们安排房屋休息宿营。以班为单位,找到老乡的房屋后,让老乡拿来一些干草铺在地上,我们铺开雨衣,垫上褥子,打开背包就睡觉。其中,我们遇到一户老乡打开院门,女房东对我们说,“我家没有男人”,就把院门关上了,我们只好继续寻找房东,这可能是一个地方的风俗吧。</b></p><p class="ql-block"><b>在野营拉练行军路上,太行山革命老区,老百姓象战争年代一样,对部队对当兵的都特别好,老乡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支持。在河北涉县的一个村庄,老乡们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我们宿营,还把刚结婚的新房热炕让给我们住宿睡觉,把地窖里的水给我们做饭洗漱,让我们非常感动。这里冬天少雨缺水,老百姓就把冬天下的雪收集起来装在地窑里溶化后饮用。在河南淇县,临近春节了,老乡家里蒸了很多白面馍馍,有豆沙包、大枣馍馍,房东送给我们吃,但我们不能接收,这是部队的纪律。我们在千里野营拉练行军途中,每天借住老百姓的房屋宿营后,都要把房屋和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才离开,这是部队的纪律和优良传统。</b></p><p class="ql-block"><b>1971年底至1972年初进行了第二次野营拉练,并于拉练末期师里组织了一场实战演习,我们团在安阳的滑县境内参加演习。八一电台担负着团指与师指的通信联络,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们电台圆满完成了演习中的通信联络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千里野营拉练,不但训练了我们的实战技能,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还受到了一次深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密切了军民关系,加强了军民团结,加深了军民鱼水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1972年3月,我受命调往河南省南阳军分区。带着几多不舍与留恋,怀着几分希冀与梦想,离别通信连,走向新的远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2年3月,我和杜永康调离通信连时,与连队领导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9年6月,在云南昭通与三连张攀雄、许天云等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2年3月,与彭德咸战友在汤阴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2年3月,在团大礼堂前留影</b></p> <p>无线电通信兵的武器——电键</p> <p class="ql-block">初学训练电键</p> <p>收听电报用的耳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1】王文学连长,辽宁人,长期从事通信工作,1969年部队调防云南后,调离野战部队由连长升任云南省弥渡县人武部副政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