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听王文丽老师《读书至味是清欢》有感</p> <p>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对我们的栽培,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我们不至于整天埋头拉车,时不时的应该停下来抬头看看路。要不然跑偏了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身在180线偏远小县城,如果不是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很难听到同行业顶尖教师的授课、报告,也很难得到进步。尤其是听了王文丽老师的报告,让我在儿童阅读上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方向。</p> <p>王文丽,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首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模”等光荣称号,出版教学专著《语文让我如此美丽》《课堂飘香是茉莉》等,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p> <p>王文丽老师报告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好好反思反思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理解“清欢”二字。我个人的理解是自己开心,不必拘泥于外物,也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标准,真的只是让自己开心的事情。</p> <p> 苏轼有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种真正不以外物而喜悲,只追求自己内心满足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王文丽老师的讲座“读书至味是清欢”,一种清雅、去物质化、只讲究心灵品味的追求。聆听王老师的讲座,如饮清泉,如沐春风,如敲警钟,如壶灌顶,原来儿童阅读回归本来的样子就是这般:内心向真向善向美,追求其间的舒服和幸福,足矣!</p> <p>王文丽老师的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让读书回归本来的样子。二,书单,你要自己“造”。三,师生共读基本策略。四,阅读让人生答卷更完美。</p> <p>让读书回归本来的样子?那读书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呢??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呢?其实,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像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不要强加给他一定的指标,改变了读书本来的目的。就好比我们吃饭,不会是为了获取蛋白质才吃肉,为了补充维生素而吃水果蔬菜。但是我们在吃的过程中,在享受了食物美味的过程中,身体对各种元素的需要自然而然得到了补充。这其实跟我们读书是一样的,不要功利性太强,不要目的性太强,不要指望读的这本书考试能帮我们多得几分。阅读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你读书体会到幸福快乐的同时,你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她会给你大大的惊喜!你越是不以得分为目的,你的成绩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高了。就像老师说的,读书多的同学,成绩想差都难。反而那些目的性很强,想着通过读几本书就看到提高的人,在一次一次发现效果甚微后磨灭了读书的兴趣,失去了读书本来的样子。</p> <p>关于应该读什么?王文丽老师认为书单应该自己造。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喜欢看的书也不一样,应该按照孩子们的兴趣自己选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领的作用,而不是支配。老师要把一本书推荐给同学们,首先要自己先读,先有所思考,从中有收获才能让学生读,学生读后,也能更高的和学生交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了交流互动,孩子们才能更喜欢阅读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老师推荐的书目应该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和学生有生活经验交集的书目。</p> <p>关于师生共读的基本策略,王文丽给出的观点是放手。放手不代表不管了,放手是让老师不必拘泥与某种课型,而把精力放在和学生精神层面的交流上,也没有必要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上阅读。王老师用了一个词语叫“聊胜于无”意思是有比没有要好。不引导有五个爱读书的,引导后有十个爱读书的这就是成绩,而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整的这么累,让读书变了味。阅读的收获和经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大量阅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p> <p>对于儿童阅读的评价不在一时而在一世。不要读个三本书五本书就想要得到什么,书对儿童的成长就像每天吃的饭,一顿两顿不吃饿不死,三顿五顿饭也看不出张个,但是我们吃的饭和读的书,早已经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言谈举止里藏着我们读过的书。就像王老师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同样是夹一支烟,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吧。</p> <p>是啊,爱一旦发了芽,就算雨水都不下,也阻止不了它开花。那就让我们在孩子的心里种下阅读的种子,用爱浇灌,静待花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