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S243山水

<p>原文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p><p>扩展扩展:</p><p>1、创作背景</p><p>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p><p>2、全诗赏析</p><p>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p><p> 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p><p>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p><p> 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p><p>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是什么意思。</p><p> 饭菜中不可以没有肉.居室周围不可以没有竹. 没有肉人会消瘦,没有竹会使人俗气 家中不可以没有书.没有书人会鲁钝。</p><p>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什么意思</p><p> 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 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 全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意思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扩展资料: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 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在竹子身上,看到做人的气节和风骨,看到痴心与执着——“傲骨迎风舞”、“虚怀抱竹坚”。令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到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是弥补心理缺陷的一种方法,可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绿竹猗猗、静谧幽雅的环境,成为理想的去处。</p><p>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是谁写的?</p><p>“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语出自宋苏轼(苏东坡)之口,出处《于潜僧绿筠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