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名出地,美哉骨脊山(修改篇)

车爱平

<p>[骨脊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梁名出地,美哉骨脊山</p><p class="ql-block"> ——徒步登顶骨脊山</p><p class="ql-block"> 车爱平</p><p class="ql-block"> 作为吕梁人的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登临古称吕梁山的骨脊山峰顶,一揽骨脊山的大美风景,回味此山此地的传说与典故,放飞自己的心绪,放空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 吕梁的地名因境内的的吕梁山而得名。《文物掌故集》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吕梁的"梁"在这里被当作阻水的山石。</p><p class="ql-block"> 吕梁意即象脊梁骨一样的山。吕梁山雄居群山之中,由北而南横亘八百里,构成了晋西高原的主干。晋西高原呈穹窿形状。整个地形以东北至西南为中轴,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吕梁山脉正处于这一条中轴线上,宛如一条脊梁,因而被称为吕梁。</p><p class="ql-block"> 骨脊山,史书载:吕梁山,亦称谷积山,俗称骨脊山。位于离石、方山、交城三县交界处。海拔2535米。据(康熙)《永宁州志》载,"其名骨脊山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蒿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脊骨焉。"故名。</p><p class="ql-block"> 看到古人如此描叙骨脊山,真正感受到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 骨脊山山峦起伏、林海苍茫,绿草如茵、百花争妍,犹如初恋般的温馨与神秘,在不同的季节里它都会用它那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去领略、去窥视。</p><p class="ql-block"> 骨脊山上,传说有汉代记载大禹治水典故的"吕梁碑"。《永宁州志》载:骨脊山,原名吕梁山,"大禹治水始此。按:禹贡治梁及岐。又尔雅:吕梁晋望。又吕不韦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黄河泛滥形成无数高原悬湖,波及百里之外。故而大禹治水时首选登临黄河东岸、高原悬湖定湖流域以东海拔最高的骨脊山观山势察地形,选定在孟门凿䟽河道,从此高原悬湖从黄河水道一泻千里,成就了一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骨脊山作为大禹治水的起始点,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丁酉年五月,恰逢周未,我与驴友们参加了徒步登顶骨脊山的活动,多年的心愿即将成为现实。去骨脊山有好多条路可以走。但驴友们常走的是三个方向:一是离石长板塔村经小东川源头这条沟;二是方山下昔经骨脊沟上山。三是交城苏家湾经营房沟过寨沟山上山。极少数驴友从方山峪口段家坪沟走骨脊山,也极少数驴友从离石王虎塔经烂柴沟过南天门到骨脊山,也极少数驴友从吴家庄经两夹坌到骨脊山的。也极少数驴友从寺沟翻骨脊山南峰经神泉洞(驴友们误称为黄龙洞,其实石碑上清清楚楚刻写的是神泉洞)上骨脊山。</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从离石城区乘车出发,向东经田家会、车家湾、信义、小神头、千年水库,沿小东川一线行进大约40公里,在长板塔往东一段的三叉路口下车开始徒步。一进沟口,就遇上一大群牛群。大伙顾不上观看各色牛儿的憨态、欣赏小牛吃奶的可爱,匆匆上路进山了。不一会儿,就走进了茂密的森林。</p><p class="ql-block"> 经常徒步爬山的驴友,一般都喜欢走山间小路和松软的林间牛道,不太喜欢走硬邦邦的水泥路和柏油路,甚至爱专走没有踩出来的野路。</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树种甚多,松树、桦树、栎树等相间生长,灌木荆棘杂草丛生,各种山花一簇簇一片片竞相开放。河边小溪流在哗啦啦的流淌,山中空气清新,带着一丝丝清凉。路边青青的嫩绿色小草,千姿百态,非常好看。山里的树长得奇形怪状,形态各异。有数量不多的红皮桦树;有的树形十分有趣,有"母子树”、"连理枝"、“龙头拐树”等等。有的巨石上面生长的参天大树,生命力如此顽强,真是不可思议。而更多的是高大的参天大树,任凭狂风飞舞,经历风霜雨雪,依然挺拔耸立。</p><p class="ql-block"> 穿行出昏暗阴森的林海,前面又是徒坡,尽是圪针林,一步一步奋力攀爬,早己喘气嘘嘘,大汗淋漓。猛然抬头看,不远处便是山顶!最后大约五百米冲刺,基本是70度左右的徒坡,经过一段乱石坡、一段圪针林、一段荒草带,中间休息了好几次,最后才终于战胜了最艰难一段路,站在了山顶垭口处。</p><p class="ql-block"> 垭口处树干上的蓝色标志,上面写着吕梁蓝天救援队和求救电话。垭口处有石凳可供休息,周围树枝上飘动的三角彩带。</p><p class="ql-block"> 垭口上行不远,终于成功登顶。骨脊山,我来啦!</p><p class="ql-block"> 峰顶竖立的旧木架是骨脊山峰顶的标志。《山西通志》载:“《吕梁碑》刘耽作,字为小篆。可辨者六十言。碑书’登封之岁’,盖秦汉间人。又叙纪虞帝世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瞍,瞽瞍产舜,命禹行水,道吕梁’ ”。《永宁州志》载:"比干庙,在州治东北一百里吕梁山顶"。然而,几经寻找,既没有看到比干庙的踪迹,也没有看到过史料记载的汉代所立的记载大禹治水典故的"吕梁碑"。真是一大遗憾。 </p><p class="ql-block"> 木架下面埋设的一个铁质圆状物中间有突出的圆点,这是属于地理位置座标测量标记三角点。据说木架是气象台所置。地理座标高程标记不知是何部门所置,上面的字写的好象是"黄委会",或许是黄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的简称吧?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单位。</p><p class="ql-block"> 站在骨脊山之颠,放眼望去,正所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古有俗语道:真武山虽高,在骨脊山半山腰。想想我们以前攀登真武山金顶(现在叫作北武当山金顶)的艰辛,看看我们现在站在骨脊山的顶峰,心中悠然生起一阵阵的激动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半,才在山顶匆匆吃了午餐。登顶驴友在峰顶纷纷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返程下山啦,还要从最艰难的五百多米陡坡返回。又要从乱石坡下去。路遇滚石坡,俗称乱石坡,地质学上称为石流海。石流海的岩块、碎屑,除在斜经寒冻风化产生外,还有在重力作用下来自山顶岩壁风化崩塌滚落的石块。途中路遇许多奇石异景,有的象龟蛇斗,有的象巨兽,有的石头形状好似一个石人向骨脊山主峰行跪拜礼,有人称之为“石兵守山”。大家驻足留影后继续下山前行。一路上风景如画,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沿着山间小路下山,意外发现了一处不大的被称为黄龙洞(石碑上所刻文字是“神泉洞”)的石窟,洞下破败无存的寺庙仅有石碑一通,真是大喜。石碑刻记是《吕梁山神庙碑记》,记载了新修吕梁山神庙的全过程。供奉着黄龙、黑龙、青龙老爷。嘉庆元年七月十九日立。这也是一个进一步表明了骨脊山古称吕梁山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途经小观景台(与偏西方向的大观景台不同),视野开阔,景色迷人,从高高的大树顶端望去,雄伟的骨脊山依稀可见,美景典故令人难忘,令人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走完全程。骨脊山,你是那样的深沉,你是那样的刚毅,你是那样的隽美,你是那样的坦荡!</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挥挥手,点点头,说再见!</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一句歌词作为这篇游记的结束语:"让我再看你一眼,我要把你记在心间……"</p> <p>[云雾缭绕骨脊山]</p> <p>[三县界碑处眺望骨脊山]</p> <p>[三县界碑处眺望骨脊山]</p> <p>[石兵守山]</p> <p>[骨脊山石流海]</p> <p>[骨脊山顶峰。登顶的标志物木架。]</p> <p class="ql-block">[骨脊山上神泉洞中的吕梁山神庙遗址]</p> <p>[新建吕梁山神庙碑记]</p> <p class="ql-block">[骨脊山小东川源头,沟内溪流]</p> <p>[骨脊山原始森林中的古松树]</p> <p class="ql-block">[骨脊山三县界碑附近林海中的牛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