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东坡的介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p><p><br></p><p>《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p><p><br></p><p>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p><p><br></p> <p><br></p><p>“东坡居士”这个名号透着一股潇洒劲儿。居士的本意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但“东坡居士”这个称谓显然超越了本意的内涵,拥有更丰富的魅力。</p><p><br></p><p>黄州的苏东坡,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p><p><br></p> <p><br></p><p>他说:“我刚刚来黄州两年,生活窘困而匮乏。老朋友马正卿感慨我缺衣少食,帮助我从州郡那里申请下来数十亩土地,以供躬耕之用。</p><p><br></p><p>这几十亩荒地,布满荆棘瓦砾,天气又很干旱,开垦拓荒令人精疲力竭,其中的劳苦真是说不尽!</p><p><br></p> <p><br></p><p>暂时放下锄头,喝碗水,写下《东坡八首》,自己哀怜自己的勤勉,等到来年有了不错的收成,这周身的劳顿疲倦就可以统统忘记了!”(见苏轼《东坡八首并叙》)</p><p><br></p><p>苏东坡带领家人在东坡开垦荒地,播种大麦,第二年,就收获了二千多斤。</p><p><br></p><p>我们知道,现在大麦的主要用途一是作饲料,二是酿啤酒,但在当时这却成为苏东坡一家人的口粮。</p><p><br></p> <p><br></p><p>大麦饭有个特点,口感滑滑的、粘粘的,挺筋道,有嚼头儿,吃起来啧啧有声。</p><p><br></p><p>几个儿子边吃边说:“父亲,这个大麦饭吃起来像是在咬跳蚤啊!”不过大麦饭吃多了不好消化,而且酸不溜丢的。</p><p><br></p><p>苏东坡于是改革大麦饭,将黄色的大麦与红豆掺在一起,口味独特,苏夫人笑着说:“这是真正的二红饭!”(事载苏轼《二红饭》)</p><p><br></p> <p><br></p><p>庄稼要是歉收,饭就不够吃,怎么办?勒紧裤腰带!有人会说,这算什么潇洒,一个文人混成这样,太丢脸了!</p><p><br></p><p>但苏轼并不这么看,他专门写了一篇《节饮食说》,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p><p><br></p> <p><br></p><p>全文如下: </p><p><br></p><p>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p><p><br></p><p>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p><p><br></p> <p><br></p><p>意思是:东坡居士从今往后,早晚吃饭不过一杯酒、一块肉。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访,即便摆下丰盛的酒宴,也只是三杯酒、三块肉,只可减少不可增加。</p><p><br></p><p>如果有人请客,我就事先向他通报自己吃饭的原则。如果主人不听从非要超过这个界限,就干脆不去赴宴。</p><p><br></p><p>为什么这样做?苏轼回答:一来安分养福气,二来宽胃养神气,三来省钱养财气。 </p><p><br></p> <p><br></p><p>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东坡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p><p><br></p><p>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有颂文为证,颂文曰: </p><p><br></p><p>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p><p><br></p><p>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p><p><br></p> <p><br></p><p>翻译成白话小儿歌就是:洗净大锅少放水,文火慢炖莫张嘴。火候到了揭锅盖,肉味真香好可爱!</p><p><br></p><p>黄州猪肉真便宜,价钱好比黄泥土。有钱人家不肯吃,穷人家里不会煮。早上起来吃两碗,饱我肚子你别管! (待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