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鼓子秧歌” 传说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p><p>在黄河下游的济阳、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流传,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p><p>“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p><p>“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p><p>“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p><p>“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p><p>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p> <p> </p><p><br></p> <p>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p><p> 2006年5月20日鼓子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十几年来,商河县做为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在传承和发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国家级的鼓子秧歌大县。</p><p> 我有机会拍摄了几次鼓子秧歌的表演现整理出来,做个美篇,以便永久记住这些难忘的瞬间。</p> <p>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与内蒙古清水河县交界区的黄河老牛湾地区。拍摄时正赶上黄河上游截流,此地段露出了黄河底,黄河由此一路奔腾向南流去。</p> <p> 鼓子秧歌每到春节都要举行串村活动,我同众多影友那年来到商河县殷巷镇闫家村进行采风,正赶上鼓子秧歌队串村表演。这里的乡亲们热爱鼓子秧歌,不分男女老幼,都能随着鼓点舞上一段。进村表演分为"响炮""探马""串街"舞花"等表演段落。空旷场地的表演又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p> <p> 商河县政府每年都在县中心广场举办大型的鼓子秧歌表演大赛,各乡镇村各派出鼓子秧歌表演高手一决高下。届时广场上人山人海鼓声震天。</p> <p> 现在,鼓子秧歌成了商河县的一张响亮的明片。每逢济南及周边城市乡村有重要文化经济活动,商河的鼓子秧歌就会到场助兴,让广大群众领略商河鼓子秧歌的风采。观众即兴也加入到表演队伍。</p> <p> 古老的商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纯农业县变成了有石油开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门类齐全的经济强县。商河的明天将会更美好。</p> <p> 鼓子秧歌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如今走上了文化教育的高等学府,中国舞蹈教学把鼓子秧歌列为必修专业课程。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师生们,倾力完善鼓子秧歌的表演,使这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更绚丽的光彩。</p> <p> 黄河东去一泻千里,历史的长河闪烁着古老文化的绚丽。鼓子秧歌像那永远开不败的格桑花,扎根在这厚重的鲁北平原上。那震憾的鼓声,将永远激励人们向前,向前!</p> <p> 谢谢朋友们欣赏!欢迎评论!欢迎点赞!关于鼓子秧歌还有许多的知识,望朋友们自查吧。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