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1)中队</p> <p>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p><p> ——汪竹柏</p> <p>中华汉字,博大精深。在其它文字纷纷改朝换代甚至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却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数千年传承而长用不衰,依然青春勃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说汉字是文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奇迹。同语言一样,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p> <p>结合以上分析,依托统编教材五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了解汉字、走进汉字、亲近汉字、热爱汉字的探究热情,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为规范使用汉字作出力所能及的事”为目标,实现班队会与学科之间的融通,特设计了“我爱汉字”的主题系列班队会:“我爱汉字”班队策划课—“我爱汉字”班队指导课—“我爱汉字”成果汇报课—“我爱汉字”班队互评课。</p><p>在策划课、指导课之后,5月22日,五(1)班师生在本班教室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我爱汉字成果汇报课”。</p> <p>1.通过主题班会课前研究探索和主题班会课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传说和演变,感受汉字的神奇和有趣。</p><p>2.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规范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p><p>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p> <p>以小组为单位,按自选主题,根据主题设计活动计划,根据计划按组员分工开展调研活动,再进行组员交流、资料整理,最后进行成果展示的实施步骤开展;以汉字笑话、谐音故事、朗诵、相声、小品、猜谜语、对歇后语等形式来突出主题。</p><p>活动时间:40分钟主题班会</p> <p>1.引入</p><p>课前分成了四支小队去探索研究汉字的历史、特点,分别是:汉字之史队、汉字之趣队、汉字之美队、汉字之误队。</p> <p>2.分成四个板块进行。 </p><p>1)汉字之史 </p><p>01学生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 </p><p>02汉字之史队学生进行时装表演秀汉字,向同学们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p> <p>2)汉字之趣 </p><p>01四个小队进行文字游戏:猜字谜,对歇后语。 </p><p>02学生表演相声:《汉字的学问》,使同学们了解了汉字的构成和各部分构成的含义。 </p> <p>3)汉字之美 </p><p>01汉字之美队队长向大家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p><p>02三位队员上台现场书法,配乐诗朗诵《大写的汉字》。 </p><p>03师评价三幅书法作品。 </p> <p>4)汉字之误 </p><p>01快板《不写错别字》。 </p><p>02学生找错别字。 </p><p>03学生表演小品《错别字闹笑话》。 师:针对生活中的错别字现象,你们有什么看法?(生自由答) </p><p>04齐读汉字之误队发起的倡议书。 </p> <p>本次班队会“痛并快乐着”,用它来形容此刻的心情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回顾此次班队会的活动准备到开展,忙碌、焦灼、不安、担忧、种种情绪都曾困扰过我,快乐却也未曾间断过,它来自于孩子们克服困难后的灿烂笑容,来自于孩子们发现新知识的欣喜,来自于他们收获中的喜悦,于是,我和他们笑,一起愁,一起感受班队会与学科融通带来的别样体会。</p><p>1.说说对“综合学习”目标定位的认识</p><p>接到任务,曾经把两个星期的活动想得很完美,很“大”,希望学生能通过研究获得很多知识,颇有一番“不做出一点轰轰烈烈之事不肯罢休”之味道。但深入实际,经过实践之后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汉字,那是一个多么宏大的话题,汉字的历史,汉字的表现形式,书法,对联,谜语……任何一个领域都如浩瀚的海洋,带领学生去做研究,想要在知识领域有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定位,开始不断调整,重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习得关于综合学习的精神大体如下: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p> <p>2.我的思考</p><p>我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得到什么?反复思量,订下以下目标:</p><p>1)知识能力</p><p>01各组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感受。</p><p>02能设计一份可实施的活动计划;将自己的所见,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部分同学能进行报道稿、倡议书,采访稿的撰写。</p><p>2)过程和方法:</p><p>01过程中培养查找资料,运用、分析资料的能力。</p><p>02各组选择合适的汇报方式,做准备。</p><p>3)情感态度、价值观:</p><p>01培养小组间的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p><p>02通过活动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快,能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处,拓展视野,能在日常行为中有所触动和行动。</p><p>3.说说过程</p><p>本次活动,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分为2个阶段。</p><p>第一阶段分成六个组:书法研究、谐音研究、汉字历史研究、对联研究、错别字研究、谜语研究。主要学习时间在校内。</p><p>回顾活动的过程,有两点值得总结:</p><p>1)学生参与应有层次。综合学习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综合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的参与也可根据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家庭实际情况,做出有层次的规划,这样的思路既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最基本的收获,同时,又促使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家庭条件许可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只要后期推动恰当,学生中优势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全体同学进步的共同资源。我们班的这次综合学习在设计上特别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校内,通过查阅、删选、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邀请书法老师做讲座,通过向语文老师畅谈想法,通过请求美术老师、电脑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第二阶段的推动时分成了三个层次,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参与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实践,得到锻炼。</p><p>2)教师指导应有层次。时间不够,精力不够,知识领域不够宽泛,这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学习上最容易碰到的问题。试想,短短两周,会牵涉到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完成对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教师的压力可想可知。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小组,教师应该学会有侧重地指导,如面面俱到,精力不够不说,更重要的问题是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有违于综合学习本质特点的。为使活动有效进行,教师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哪些点需要全面铺开,集体指导,哪些点需要个体交流,点上指导;哪些活动需要扶着学生做好活动计划,哪些活动可以完全放手,哪些活动应该全程参与,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p><p>3)说说今天的汇报成果形式</p><p>“成果汇报课”,无论是从网络还是报刊杂志,所介绍的形式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呈现,每一组上台介绍时就如“演员”,没有轮到的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形式类似于班队活动课。怎样体现语文的味道?这些“小观众”在听的过程中能收获写什么?基于这样的疑惑,我对这堂课的有了这样的定位: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小组的优势资源能有共享的过程,能带给同学以新的视野和知识。汇报不应该仅仅是成果的一种展示,它更应该成为每个同学积极参与的,一个新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情感价值观提升的过程。</p><p>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班队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三点:</p><p>一是准确把握“语文综合学习”这一特点,同时凸显主题班队会的活动性、实践性。这既是一堂语文综合学习课,又是一堂班队活动推进会,所以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不可忽视,班队活动的学生意志培养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也必须在活动中渗透。</p><p>汇报课中学生的发言材料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记、作文。课堂中结合教材,学习拓展对联知识等等,动笔写字,将自己的情感化成韵文等等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p><p>二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学生汇报时穿插弹性的空间,比如读对联,写对联,猜谜语,介绍自己克服错别字的方法,端端正正地写字等等,让其余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思维有发展的空间。</p><p>三是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尽管是以学生为主的汇报,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点拨作用不可忽视,适时的插话,及时的纠正,恰当的评价,都能引领学生以更高、更宽的视野去看待问题。</p> <p>4.通过实践,有以下小结:</p><p>1)活动指向要明确,活动系列要连贯。</p><p>2)善用家长资源与班外资源,合理利用差异资源。</p><p>3)学科教学与社团活动要找到相互融合点,将社团活动和学科资源结合起来,方能互相促进。</p> <p>文字编辑:伍春艳</p><p>文稿校对:五年级组</p><p>图片来源:五年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