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城北斗仙公祠——一座记满乡愁的古屋

清风徐来

斗仙公祠——<br>一座精美的建筑! <br>一座可以记住乡愁的古屋!<br>一座记录了乐善好施、崇尚教育故事的精神家园!<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斗仙公祠 @细北俊 图</h3> 每年的正月十一,武平县城有一个人人知晓的烟花节——斗仙公烟花节。<br> 这天,城北寨背窝自然村,家家户户宾朋满座;这夜, 有村里集中的烟花表演,也有各家各户烟花竞放。县城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欣赏烟花节的美景,好不热闹。此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春节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br> 斗仙公烟花节 @黄梅平 摄 斗仙公祠,位于武平县平川镇红东村寨背窝自然村,有几百年历史,是为纪念李氏寨背窝开基始祖斗仙公而建。现存建筑系民国初重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县城及斗仙公祠</h3> 城北李氏族谱载:“斗仙公,讳国魁。乡饮大宾。事载县志,传附谱末。生于明万历戊午五月初四,卒于清康熙壬子四月十六。”“公讳国魁,斗仙其字也。质性冲雅,其言醇醇,其度温温,以勤俭起家,积金满赢。生平好善乐施,常捐赀以修寺桥之颓,鸠工而砌石迳之岭。襟怀宕逸,尤善啸唱。晚年增制书馆,尊师重儒,诞二子俱游庠,孙枝振振,突兀岐嶷,如公者宜其厥后克昌也哉。”<div><div> 斗仙公家道殷实,为人乐善好施,深受四方百姓爱戴。年青时斗仙公好交流、喜云游。在云游途中看到石径岭古道,因年久失修,陡峭崎岖难行,便萌生搭桥修路之意。<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径岭古道 @浅海拾贝图</h3> 石径岭古道重修工程,于明朝崇祯年间动工。据老辈人传说,为保证质量,斗仙公不仅出资雇工,还亲自考察技术工人的水平,常到现场督察。修缮后的古道,从山脚仰望山顶,石径如天梯蜿蜒至云层。为武平古八景之一——“石径云梯”。明代武平教谕王銮在诗中描写石径岭:“云梯削壁若书空,卓绝巍峨势独雄。寒影回超千嶂外,高悬多被白云濛。”险峻之象尽在其中。<br> 石径岭古道是武平前往江西会昌、安远的官道,通过南下中山、下埧经水路连结广东潮(州)梅(州)汕(头)地区;北经东留、西(四)畲、桂坑、贝(背)寨至会昌筠门岭,连结成一条闽粤赣商贸重要通道,是闽粤赣的经济大动脉。古时“盐上米下”就是通过这条通道完成的。古人诗云“南来北去人不断,遥看浑是画图中",可见当年古道的繁华景象,对当时闽西、赣南、粤东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r>  <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径岭古道 @乌衣氏 图</div><br> 斗仙公崇儒兴教,出资兴建书堂阁、聘请教师,除教育子孙后代外,还接纳族人子弟免费就读。为方便族人子弟就读方便,书堂阁建在寨背窝的村口。如今,书堂阁早已消失,而地名却还保留在年纪稍长后代的记忆中。后裔人才辈出,乡绅名士、秀才举人、出仕为官者众多。清代乾隆年间闽派山水人物画代表人、人称画仙的李灿便是其中之一。 为纪念斗仙公,后人为他建祠堂一座。祠堂飞檐斗拱,主体前后两厅,两侧有全木结构厢房。正月十一日,为打醮日,后裔们以燃放烟花、换井水、疏通水道、清洁池塘纪念斗仙公。<div> 几十年前,寨背窝自然村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古民居。有百年历史、非常精美的斗仙公祠、宝通公祠;有古朴宏大、全木结构的“上只屋”、“下只屋”;有旧县城内所有水井中地势最高,却从未断过甘泉的古井;有像明镜般镶嵌在村子中央,高低错落而清澈的池塘…… </div><div> 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四口池塘已全部消失;宝通公祠也倒塌了,只留下了遗址;“上只屋”、“下只屋”及书堂阁只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br> 斗仙公烟花节,延续几百年,年年那么灿烂;斗仙公祠,却因年久失修,危在旦夕,如不及时加以保护,也将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前几年,随着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增强,斗仙公祠被定为历史建筑,县里拨款十万元用于维修保护,斗仙公后裔也捐资几万。希望这记满乡愁、精美的古屋能得以保存。 </div> 清朝雍正皇帝褒扬斗仙公后裔的圣旨牌匾 寨背窝自然村还是我县著名的侨村,清末至解放前夕,一百五十人左右中,有三十多个“过藩客”下南洋缅甸淘金。 红东北门坊古称“集贤坊”,是客家文化古村,曾是武平古县城内的繁华之地。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文古迹众多。清代著名画家李灿是斗仙公后裔,他的作品与当时闽西著名画家华喦、上官周、黄慎齐名。<div> 散落古迹有李氏宗祠、崇真观、鸳鸯屋、斗仙公祠等。李氏宗祠因为省级文保单位,保护得比较好;崇真观,因为有香火,也较为完善;鸳鸯屋,前几年,因为上级的拨款,得以修缮,免遭倒塌的命运;现只有斗仙公祠已岌岌可危。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鸳鸯屋 @谢美永 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务本书屋 @谢美永 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真观 @谢美永 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东李氏宗祠 @钟文泉 摄</h3> 一座座烙满我们祖祖辈辈乡愁的古建筑、古民居的消失,在肆虐着我们的心灵。多么留恋几十年前充盈甘泉的古井、铺满碧荷的池塘、记满乡愁的古屋……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br><br> 相信一座座记满了历史和乡愁的古屋,会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保留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