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家好!今天讲到《一师一典两诗》第四期了,本期您重点讲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典故。最后,写了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仅供大家参考,期望能给您在练字方面一丝启发。</p> <p> 王羲之(第一期所讲的“东床坦腹”的典故就是发生在王羲之身上的故事)。王羲之活了58岁,但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清楚的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303—361,二说321—379)。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前两期讲到的是草圣和草书之祖。王羲之是书圣,面更宽泛了,这个评价在书法领域当属最高了)。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在剡县金庭。他做过官,阅历丰富,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将军等。他练习书法博采众长,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心摹手追,融会贯通,创新体势,形成特色,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摆脱了汉魏笔风,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该作品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他一改汉魏质朴古拙之书风,开创妍美流便之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在书法长河中,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p> <p> 【仙人指点】</p><p>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每天尽情欣赏着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迷人山色和自然胜景较好地滋润了他的书法技艺。</p><p> 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地琢磨、推敲,对自己所写字的结体、气势、风格一直不满意,不断地修改字体的缺陷,已达到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程度。这天练得实在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睡着了。忽然,一阵清风拂来,吹走了他的困意,只见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上有位鹤发童颜的仙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还真不错哩!”</p><p> “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过奖了!”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很恭敬谦虚地回答。他见老神仙仔细打量自己的字,便请教说:“今日有幸能遇到仙人,还请您多多指点书写之法呀。”</p><p> 老神仙见王羲之一片诚心,便说道:“请把你的手掌伸过来。”</p><p> 王羲之心里纳闷,这老神仙要干什么呢?但见老神仙神情严肃,便连忙把手伸了过去。老神仙拿起一支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真心实意喜欢练字,就赠你一个练字秘诀,日后你慢慢领悟,自有用处。”老神仙边说边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的书法水平将会提升很快,练成后记着给我写一部《黄庭经》。”说罢腾云而去。王羲之匆忙询问:“老神仙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山白云云……”</p><p> 王羲之伸手一看,手掌上写的是个“永”字,从此以后,他反复揣摩、思考,一遍遍比划,一遍遍练写,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间架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边了,此后15年间,王羲之每日必练“永”字,从不间断,一直从中体味着“永”字的妙处。以至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朋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芳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为了感谢天台山白云仙人的指点,他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了山顶的一个岩洞里,后人便就称它为“黄庭洞”了。直到今天,还有些胆大的“驴友”,非要爬到洞里找一找,看是不是真有王羲之书写的《黄庭经》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