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浩瀚的宇宙,未知的黑洞,太空中存在着我们太多未知的秘密,不知何时宇宙神秘的面纱才会真正掀开。为了能够探索宇宙中的奥秘,各国都在不断发展航天事业,我国在航天领域中亦表现不凡,在半个世纪的发展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如今,我们人类的活动已经迈入外太空,进入一个太空大时代。太空探索对于我们来说,似乎遥不可及,其实“触碰”太空并非“难事”。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可以带你走近包罗万象的航天世界,带你去征服神秘浩瀚的宇宙太空!</p> <p> 今天的西昌不仅是内地人怀着好奇目光打量的边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神异的秘境。西昌的神秘既在于古老的彝族人文传统,也在于卫星发射中心的当代高科技。 </p><p> 上个世纪50年代,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航天领域展开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时,中国也于1956年在北京组建了航天机构,并定址甘肃酒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实验基地。60年代,中苏交恶,酒泉发射场不但有苏联专家参与勘察建设,而且距离苏联很近,从防卫的角度讲十分不利。因此,就在酒泉基地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前一年的1969年底,中央决定再建设一个新的卫星发射基地。</p><p> 新发射基地既要有利于长远发展,又要便于保密和施工。 为了选择一个完美的发射基地,勘察队走遍了滇北、黔东、鄂西、川南、晋东、晋西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9个省25个地区的81个县,历时3个月,最后从10多个初选出来的地方中精选了3个,西昌正是其中之一。 专家组对3个候选之地再次复查,最终,当尘埃落定时,西昌幸运地独占鳌头。距西昌市区60公里左右的一条叫做松林的幽深峡谷从此横空出世,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个卫星发射中心。 </p> <p> 西昌发射中心又称“西昌卫星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它是以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p> <p> 这里是我一直想去,却一直没有去成的地方。为了一探究竟满足我这颗好奇的心,我5月12日在携程上花了139元报了团,决定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看了携程的评价都说:来西昌不去卫星基地后悔,去了更后悔,电视里的场景更加好看!反正我没把它当景点看待,就是想看一下真实的发射基地长什么样子😳!</p><p> 5月13日早上,司机提前一小时发信息给我,8:30准时来“老海亭”门口接我。结果呢,上车的那一刻,我才知道今天的客人就我一人,我今天享受的是包车服务。我很不好意思的给司机说,我昨天是向携程确认过今天成团我才付款的。司机回答说他们的公司就是专线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送人的,只要有客人赔钱也要运行。</p><p> 据司机介绍,从西昌到发射基地,包车费也需要150元-200元的,更何况我的团费里还包括了门票。</p><p> </p><p> 越说我越觉得不好意思了(๑•́ωก̀๑)。</p> <p>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冕宁县境内,距西昌市约65公里。从西昌出城北上108国道有十公里左右路程,路两边都装扮有三角梅和兰花楹树,特别的壮观漂亮!</p> <p> 三角梅造型特写</p> <p> 兴胜乡段的蓝花楹</p> <p> 在山谷中一路穿行60多公里</p> <p> 这四周的山就是大凉山</p> <p> 用了1.5小时,于10点到达了景区门口。</p> <p> 扫码填个人信息上传,然后静静的在这里等候景区观光车来接我。(因为疫情景区这个月才刚开,景区售票处没有游客,只有我一人)</p> <p> 20分后冷清的游客接待中心又迎来了两位来自北京籍的自驾客人。</p> <p> 偷偷拍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门,说是大门有军人站岗的这块儿是军事禁地不能拍摄。</p> <p> 我的门票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门的合影</p> <p> 景区门口的停车场上立着一个大大的标语牌“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创造更多中国奇迹。”</p> <p> 临时售票处</p> <p> 安检门</p> <p> 10:30分基地大巴从上面下来啦,我们三个人坐上专属大巴沿两边有围墙的专用马路进入基地,我这一路要不要太爽了😱?都是专属包车😄!</p> <p> 从军事禁地这里入大门</p> <p> 驶入山路</p> <p> 这个地方叫沙坝,一进入山谷,路有些窄,大概行驶有五分钟就看到高高矗立的两座发射塔了。</p> <p> 在大巴车上看到的,应该是距离发射工位最近的位置,近是近些,但是看的不全面。</p><p> 发射工位是指发射区内发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场地及与发射直接有关的设施。发射工位的主要设备和设施有发射台、导流槽、勤务塔、脐带塔、地下电源间、配气间、空调间和逃逸滑道等。</p> <p> 大约开了15分钟左右的山路就到了全景参观平台,下车就可以拍2号3号发射工位了。</p> <p> 这是蛟龙号</p><p> 蛟龙号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设计深度为7000米。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达深度5057米。2012年6月27日,到达7062.68米。</p> <p>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p><p> 发射中心拥有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讯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系统。</p> <p> 2016年2月1日15点2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了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这颗卫星是北斗系统从区域导航走向全球导航的“关键星”。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p> <p> 一号参观平台</p> <p> 我们从环形步道而上,景区讲解员在一号参观平台等待给我们讲解。</p> <p> 在一号参观平台景区讲解员给我们三个人做了详细讲解。</p><p>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于70年代初,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具有大功能发射航天器基地能力的新型卫星发射基地。</p><p> 1984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自1984年1月29日正式启用以来,己经承担了144次发射任务。</p> <p> 中国那么大为什么国家要将发射场选在这个小山沟里面呢?主要原因有五点:</p><p> 1.海拔高、纬度低,这里处在东经120度、北纬28.2度,平均海拔1500多米,适合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p><p> 卫星轨道倾角与发射场的纬度关系十分重大,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就既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此外,还可避免一系列火箭研制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制造过程。同时还能够满足将来发射大、小倾角卫星的要求,也有利于卫星和火箭部件的回收。</p><p> 2.这边气候条件比较好。</p><p> 西昌素有小春城之称,它的气候丝毫不逊色于四季如春的昆明。西昌的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是中国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更重要的是,西昌地区雨旱两季分明,每年只有6月和9月为雨季,且多半是夜雨和午后阵雨,其余月份为旱季,晴天多达270天-320天,几乎没有雾日。每个初到西昌的人往往都惊讶于头顶的那片蓝天为何能像刚刚清洗过一样纤尘不染,而这如洗的碧空也恰恰大大地增加了卫星的年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p><p> 3.这边三面环山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整个发射场的布局。</p><p> 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与其它几个候选之地相比,这也是得天独厚的,那些终年云雾弥漫的崇山峻岭仿佛是西昌的一方方屏障,挡住了外界探索的目光和脚步。</p><p> 4.西昌水源丰富,能满足发射中心的大量用水。</p><p> 5.交通便利,距发射场50公里处是西昌飞机场,发射场距离成昆铁路和川滇公路都不远,加之东面的金沙江航道还可以水路通宜宾、重庆直至上海,这些条件极利于运输所需物资和卫星、火箭产品。</p><p> 综合以上五点的原因就把卫星发射中心建在了这里。</p> <p> 现在这个发射场上是可以看到2座发射塔架:离我们比较近的是2号工位,较远一点的叫第三代新3号工位。</p><p> 在这个基地只有2号和3号两座发射工位,是没有1号的。</p><p> 1号(未建设):用于曙光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只完成了铁路,隧洞等基建施工。</p><p> 未建设的原因是有的。1970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宇航发射场地由岳西改为西昌以北的松林地区,其代号为“7201”工程,意思是在1972年前完成主要工程,准备执行任务。当初的初步打算是在这里建设飞船发射工位,在北京精心挑选培训第一批宇航员,这两项工作都在高度保密中实施,宇航员不知道发射工位建在哪里,西昌也不知道国家在秘密培训宇航员,但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航天发射工位论证一直没建起来。</p><p>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82年交付使用,两年后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1985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从单一型号火箭发射到多种型号火箭发射,从发射国产卫星到承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极轨卫星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有着20多年发射历史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早已名满天下。如今,在离2号发射梁两公里远处,当初准备飞船发射工位的地方,曾为飞船发射准备而修建了3条隧洞、5公里铁路线,虽然从修建起来就搁置未用,但一号发射坪依然像一个梦一样,被完完整整地保留在那里。</p> <p> 这是2号发射工位被誉为“亚洲第一塔”!主要用于绕月探测工程。1990年投入使用,早期用于发射长二捆与长征三号甲,目前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三号乙/丙。</p><p> 1990年7月16日,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发射试验的成功, 使我国的运载火箭系列又增加了新的品种,表明我国已经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p><p> 新工位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发射场。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新工位总体技术和各项工程技术设施的设计工作,并负责工厂加工制造、现场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转中的技术工作。塔的建设,从施工图设计到竣工交付使用,仅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这是全国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国外要建成这样规模的发射场,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p> <p> 这是3号发射工位,又称“功勋塔”,曾发射了一箭双星,北斗二号导航卫星。</p><p> 享有“功勋塔”之称的老3号发射工位1978年底竣工,现在已功成身退。老3号发射工位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揭开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序幕;于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国外商务卫星,第一次敲开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门,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三个第一。</p><p> 2007年为确保我国登月计划顺利实施而新建的新3号发射工位,用以满足发射“嫦娥一号”的需要。目前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可以发射长征二号丙)。</p><p> 三号发射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发射塔之一。</p> <p> 观景台上的“全球33大航天发射场介绍”。美国7个,俄罗斯5个,澳大利亚2个,韩国1个,伊朗1个,以色列1个,中国4个。欧安局1个,朝鲜1个,法国1个,西班牙1个,日本2个,印度2个,挪威1个,巴西1个,国际海上发射场1个,意大利1个。</p><p> 随着朝鲜与韩国先后成功发射卫星,全球已有12个国家具有独立发射卫星的能力。据统计,2012—2013年的159次航天发射中,排名前四的俄罗斯、美国、中国和欧盟的发射量共计占到了全部发射的86.8%;全球33个航天发射场中,发射量排名前四位的4个发射场承担了约60%的发射任务。</p> <p> 右前方插红旗的地方就是望月亭,是拍摄二号、三号卫星发射工位的最佳位置。</p> <p> 奔月桥</p> <p> 发射架后面是层层大山</p> <p> 梦回神舟</p><p> 这是神舟返回舱,返回舱里是一个9D的VR,能身临其境的体验下从火箭的点火升空、到星箭分离、到降落在月球上面都能够看到。</p> <p> 我的ⅤR模拟登月之旅</p><p> 随神舟飞船在西昌发射中心升天、踏上伟大的天空征程,驶向人类梦寐以求的月球,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p> <p> 滑道上站</p> <p> 滑道下站就是刚才听讲解的一号参观平台。</p> <p> 望月亭的国旗迎风飘舞</p> <p> 望月亭能俯瞰照全景</p> <p> 从望月亭往下,沿着环形步道来到“万户神椅”。</p> <p> 万户神椅</p><p> 该椅依据史料记载而制作,摆放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3号工位和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与玉兔月球车的2号工位之间,让人置身于“嫦娥”姑娘出嫁的地方,品味“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体验“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感悟“航天精神”的巨大力量。</p> <p> 2号工位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我们能看到其中的两个部分。</p> <p> 第一个部分就是较高部分写有英文字母的那个塔,它是一个活动塔。塔高97米,自重约4640吨,这个塔的上方能看到橘红色像方框一样,那就是一个吊车。吊车的作用就是将自测试中心运过来处于水平状态的火箭,进行反转、垂直、吊装、起竖和对接。</p> <p> 在塔的内部是给工作人员提供的工作空间。在塔的最底部是由64个直径为1米的铁轨支撑(有轨道可以移动),它可以沿着地上一条长150米的轨道做来回的运动130米,而且它每一分钟的运程可以达到10米。就是塔要发射的时候就把它移走啦!</p> <p> 活动塔对面叫矮一点的铁架子是第二部分,它叫固定塔,塔高77米,自重约1050吨,固定塔的上方能看到一些橘红色的升杆,我们叫它电能摆杆。电能摆杆主要是对火箭进行自动充电、充气、以及燃料的添加。</p> <p> 活动塔面对固点塔有6对对开的大门,六对对开大门就是橘红色方框以下蓝色的部分,现在是有一部分打开的,当它全部打开就可以用上面的吊车把火箭一截一截的吊装起来,吊装好以后活动塔将会将整枚火箭包着它的附件进行检测,检测完成以后活动塔就会整体向后退130米,整个发射任务就由前面的固定塔来完成。(橘红色的小点点,就是门的轴,没有它门是打不开的)</p> <p> 固定塔的下方有一个墨绿色的发射台子就是第三部分,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承载整枚火箭、卫星以及燃料重量的。在发射台最顶上,固定塔的下方,有一个深23米的一个大水池,也是一个导流槽就是第四部分。它起到的作用就是缓冲、缓保、降温。(火箭发射走了,水就起到灭火🔥、降温的作用)</p><p> 整个2号工位就是由活动塔配合固定塔来完成发射任务,它从90年代初就建好到现在总共承担了90次的发射任务,包括了我国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返回器、实验星都是在这边的2号工位上发射成功的。</p> <p> 离我们较远的塔就是叫第三代新3号工位。因为在这个塔的原位置上以前曾有过两座塔架,因为那两个塔架都不能满足现在所发射的需求,所以对它进行了拆除改建。</p> <p>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塔是2015年进行第二次改建完成的新塔,塔高93米,自重约3000吨。从上到下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最顶部橘黄色的那是一个吊车,最底部看不见的部分也是发射台和导流槽,这两个塔的唯一区别就是在吊车下面我们能看到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相当于是把2号工位的两座塔架合二为一,那个塔架就只需要对着我们白色的那一面,沿着橘红色的那个轴向后旋转180度打开以后就可以将整枚火箭暴露在外面进行发射,这个塔架看着较小一点,可是它更先进,它可以在一个塔就完成了整个发射任务。</p> <p> 2号工位和3号工位旁边都有3座尖尖的较高铁塔,它们就是避雷塔,塔高均为175米,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雷电的袭击火箭以及地面的涉及到的设施。</p> <p>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标志</p><p> 今天所看到的2号工位和第三代新3号工位具备发射多种型号的火箭能力!</p> <p> 12:00出景区大门,走旁边有一条军用专线下行4公里,可以参观基地的飞向月球接待中心。</p> <p> 马路边的接待中心有中国航天标志的火箭模型。</p> <p> 嫦娥展厅</p> <p> 真实航天回收物--火箭整流罩</p><p> 一、二、三助推器都是一整个一整个向下脱落,但是整流罩就像一个瓜子壳一样,一分为二脱然后落下来的。外面起壳的东西都是一些防燃烧耐高温的材料,保护里面的东西。</p> <p> 这是长三甲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真实残骸物,它是在2007年10月24日18:05分</p><p>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它是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4个发动机中的其中一个。</p><p> 当天,运载火箭残骸坠落在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未对当地人员造成影响。当然所有火箭的残骸物脱落地点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是选择了一些无人区,并且事先都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人员疏散,这样来保证人和建筑物的安全。</p> <p> 下面喇叭口形状是这台发动机的通口,大量高温高压的燃料都是从这里极致的喷射而出,它的材料是铝钛合金加钨金可耐高温3000摄氏度,这样一台发动机它的推力是75吨。</p> <p> 现在看到下面的喷口形状是椭圆形的,是因为它掉下来的时候和地面发生了碰撞变成了椭圆,实际上它最开始的形状是圆的。</p> <p> 这个发动机就是位于这枚火箭的最底部件,它一共有四个,这个是最小的一个。</p><p> 这枚火箭一共有六个发动机,火箭的第一子机有四个,第一子机到第二子机之间有一个,第二子机到第三子机之间有一个。</p> <p> 中国卫星发射中心一共有4个。分别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文昌卫星发射中心。</p><p>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飞船从这里起飞 始建于1958年10月,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早建设的卫星发射中心。</p><p> 2.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极轨道卫星(也就是气象卫星)主要基地 始建于1967年,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p><p> 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其中包括我国的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和北斗系列的导航卫星) 始建于1970年,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p><p> 4.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于2009年。为什么在这里建呢?</p><p>(1)因为以前三个卫星发射基地运输火箭的交通工具都是用火车,所以火箭的直径受到限制不能超过3.35米。建在这里呢,可以走水路用船来运输火箭直径是不受限的。</p><p>(2)是因为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发射方向1000公里以内全部都是大海,火箭残骸脱落不用担心。</p><p>(3)海南的地理位置离赤道比较近,这样的话,每一次发射任务比其他发射基地节省了上亿元资本。</p> <p>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图片是向我们介绍了在火箭吊装、卫星检验、雷达测试的过程,每一枚火箭运过来之后,都会先运到检验室这里进行严格的测试,再用专用的拖车运到发射场,使用塔架上方的吊车进行一级一级的组装,在火箭进行组装的过程中里面是没有燃料的,在发射的前两天才会注入燃料。</p> <p>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呢是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期绕月工程嫦娥一号1:3的卫星模型。如果是实物的话,它的实际重量应该是2350千克,实物要比这个模型大三倍。它是我国的第一颗绕月自转卫星,本来它的预计寿命只有一年,但是它超长服役了四个多月,累计飞行天数494天,其中绕月飞行了482天,总共绕月飞行了5514圈,它于2009年的3月1日对月球进行了撞击测试,成为了太空垃圾。</p> <p> 这四枚火箭就是长征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几枚缩小版火箭模型。</p><p> 第1枚是长征3号,运载能力最小1.5吨,但是它是进入西昌卫星最早的一枚火箭。第2枚是长二捆,对于西昌卫星来说运载能力最大达到9.2吨。第3枚是长三乙,西昌这里使用最广泛的一枚。第4枚是长征5号直径最大的一枚,目前运载能力达到14吨,但是它只能在海南文昌发射。</p><p> 第2个模型下边是有助推器的,每一个助推器下面都会有一台发动机。这个长二捆,它的第一子机就有8台发动机。</p><p> 现在总共是4代17型,目前是长征9号正在研制当中,己经用于发射用的是长征7号。</p> <p> 嫦娥花轿回归故里</p><p> 这是常娥二号助推器回收物实体</p> <p> 2007年10月24日发射“嫦娥一号”卫星使用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子级部分回收实物,取名为“嫦娥花轿”。</p><p>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CZ-3A)是大型三级液体推进剂火箭,也是我国同步轨道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它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执行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任务。</p><p> “长征三号甲”火箭继承了“长征三号”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改进的液氢液氧第三级,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650千克。由于拥有更灵活更先进的控制系统,长三甲运载火箭可以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启旋速率,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1994年11月至今的25次发射全部成功。</p><p> “长征三号甲”火箭一子级长26.972米,箭体内上部是装有液体四氧化二氮的氧化剂箱,下面是装有液体偏二甲胼的燃烧剂箱。一子级装配有DaFY6-2型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由4台推力为75000千克的液体二氧化碳和偏二甲胼发动机并联而成,每台DaFY6-2型发动机的喷口可以在伺服机构的带动下单向摆动以控制火箭飞行的姿态,其最大摆动角为10度。</p> <p> 奔月楼</p> <p> “嫦娥面纱”回归故里 </p><p> 这是火箭发射回收航天文物,是2007年发射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时所用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整流罩回收文物。</p> <p> 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肩负着运载“嫦娥一号”卫星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长三甲”火箭在空中飞行236.928秒时,整流罩完成为“嫦娥一号”卫星保驾护航的使命,与火箭分离,并告别“嫦娥”,从126000米的高空踏上回归旅途。</p><p> 分离后的整流罩经过艰苦的太空之旅后,准确飘落在广东始兴县和江西全南县两地,存放于奔月楼的整流罩残骸(属整流罩雏形部分,整流罩的整体高度应为8.887米),是江西全南县马塘村龙湖组的民兵钟村民在2007年10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上山砍柴时第一个发现的。从天外归来的“嫦娥”面纱(整流罩回收文物),于2007年12月23日终于回归故里,经四川省西昌市公证处公证后,定居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景区奔月楼---向游客们讲述她为“嫦娥”保驾护航的光辉历程,见证圆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p> <p> 神舟返回仓</p><p> 这个是神舟六号返回舱1:1模型。</p><p>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为“神舟”号飞船航天工程,神州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力量最复杂的航天工程。</p><p> 神舟号飞船系列均采用三舱结构(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火箭进行发射。</p><p> 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p><p> 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相继发射成功,并攻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真正有可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p><p>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9: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16日6:30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舱体完好无损,航天员杨利伟神态自若地自主走出返回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p><p> 2005年10月12日九时整,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首次搭载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逗留长达115.5小时,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多人多天”太空之旅。</p><p>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使用长征2F火箭,将重达12吨的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9月27日16:30分,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太空漫步,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p> <p> 返回舱和整流罩的区别是在于:返回舱是在整流罩里面的它受到保护,整流罩是自动脱落掉下来的,返回舱它有降落伞。</p><p> 这个降落伞叫黄斑伞,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降落伞。纯手工制造的,一个人一年只能做一个。</p><p> 飞船回家要“打”几把伞?</p><p> 飞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降落伞的开伞程序也大有讲究,主伞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伞会被高速气流冲破,返回舱也会随之被摔烂。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三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四把伞——备份伞。</p><p> 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开始开伞。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判定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首先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此时返回舱速度大约为180米/秒左右,航天员将会受到很大的开伞冲击力。为了把冲击力减小,减速伞设计为两级充气,先张开一个小口,8秒后待返回舱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再全部张开。通过减速伞,返回舱的速度可降到80米/秒左右。</p><p>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主伞也采取两级充气的方法,先张开一个小口,然后慢慢地全部张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然后再减至8米——10米/秒。</p><p> 为防止主降落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份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即意味着返回舱以高于正常开伞降落速度下降,系统会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自动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p><p>在距地大约1米高时,返回舱的4个反推火箭点火工作,使返回舱速度下降到2米/秒以内,从而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p><p> 飞船落地后并非万事大吉,如果巨大的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了航天员的安全,在返回舱落地的一刹那间,返回舱上的切割器会自动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走。</p> <p> 这个是我国探月计划的一个返回的实验星(助推器),目前是还没有执行的,预计今年年底在海南文昌发射。</p> <p> 这个模型是1:1的,是嫦娥三号的一个后期模型。真实的嫦娥三号是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然后和我们失去联系,就这样留在了月球上。</p><p> 探月的第一期工程任务主要是突破环绕、降落、返回这三个发展过程。我们国家现在进行到第一期第二个落月过程,它的第三个“返回”过程初步定于2019年底,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着陆地球后,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带回约2千克月岩样品。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着陆器将对月球进行软着陆,并自动进行月面采样、样品封装等操作,将样品由着陆器的上升段携带升空进入月球轨道,与环月轨道上的轨道器对接,将样品转移到返回舱的内部,最后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点火飞行,从环月轨道直接返回地球,返回器将在再入大气层前分离,最后降落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境内。美国曾对月球上的五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一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据科学测算,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氦3资源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并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每一克黄金11美元,而每一克氦3值400美元。</p><p> 我们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对氦3的提炼过程,以及如何利用月球白天晚上的温差,然后用航天飞机运输等等。用航天飞机从月球上把氦3运回来,每一次可以运13吨回来。也就是说运一次就可以解决中国全年的能源需求。我们现在一年要用的石油是一亿五六千万吨,煤是几百亿吨,天然气是多少亿方,而用氢3只需要八吨就全部解决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诱惑人的前景。</p> <p>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兴趣越来越浓。开展月球探测,将提高我国认识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另外,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提高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空间探测科学和空间应用科学的发展,月球探测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p><p> 就国际上的探月活动来说,从1958年至今,美国进行了9次载人月球探测,其中有6次为载人登月;原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空间局向月球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共计87个。无人航天器探测月球的主要方式有五种:1.从月球近旁掠过,近距离观测;2.在月球表面硬着陆,利用撞毁前的短暂时机进行探测;3.成为月球的人造卫星,进行长时期反复观测;4.在月球表面软着陆,进行实地考察;5.在月面软着陆挖取月岩样品后,送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直接研究。其技术难度依次递增。</p><p> 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5种方式都用过。美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前4种方式都有。我国从国情出发,一方面考虑到可能投入的财力有限,另一方面考虑到前两种探月方式价值较小,更重要的是我国现有航天技术已经超出美苏两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故而我国探月计划开始就从第3种方式起步,把绕月探测作为先行。</p><p> 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我国在完成无人航天器探月任务后,将实施载人登月工程,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与有关国家合作共建月球基地。</p> <p> 这个是着陆器</p> <p> 玉兔月球车叫巡视器</p> <p> 宇航服</p> <p> 13:00参观结束,14:30回到西昌市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能有限度的让游客们参观,这也是经过了有关部门批准的,虽然基地就是军事基地的管理模式,但又有别于纯军事基地,卫星不属于军事打击力量,用于科学研究与利用。每次发射卫星电视里也都会公开转播的。</p><p> 让参观的地方同样有围墙隔离,不能越过边界,不让你参观的地方,你想看也看不到,例如基地火车站、仓库、装备的厂房都在山洞里。就是周边大山里本地农用车要带一个生人进村都是不行的,检查的很严格。</p><p> 来参观的游客都是要提供身份证的,外国人是禁止参观的。</p><p> 此行非常圆满的结束,休闲惬意,看了不一样的风景,增涨了新的知识,不虚此行,我很满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