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新基础教育”带给我的成长与反思

豌豆妈妈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2020年的春节是特殊的,因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医护人员成为我们的保护神,让各省各族人民无所畏地惧支援武汉,让家家户户宅家不出,也让正在享受寒假的我听着音乐,泡一杯茶,翻开笔记本,准备开始码字。落题是什么呢?转头看到桌角的《新基础教育指导纲要》,耳边响起孙燕姿的《遇见》,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细数所获,潜心思索,脑海中播放着在这将近三年与“新基础”并肩而行的日子,我仿佛再次看到了初入行的自己正在加速奔跑,我努力地奔向他们,奔向那有花有月有成长感的生命场!我的奔跑无比辛苦却也无比快乐,卷起的风像是吹响的集结号,轻快有力地向先行者们靠近,我期待有一天我能够与他们一起站在新基础教育的大道上,一起细数生命的成长。</h3> 与你初遇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旁听课堂,初次听闻你的声音和初见你的模样。</font></b>还记得从2017年9月开始,几乎每周都要外出到兄弟校区听课,一周数学一周班队,若无特殊情况几乎从不间断,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一学年。那时候,每次听完只会感叹别人的班队活动真有趣,别人班的孩子真厉害,评课的时候听着伙伴们振振有词,而自己半天憋不出一句话。那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重心太高”、“重心下移”、“学生立场”、“育人价值”......说真的,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些字眼就是属于“新基础教育”的声音和模样!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周威老师那堂关于感恩父母的班队活动,看哭了在场的无数家长,也听哭了在场的无数老师。而这一堂班队活动,不仅仅是 让大家流泪了,更重要的是他体现出的育人价值让孩子们课后收获了什么成长和反思。当时,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也能上出这样有意义的而活动?带着这个思索,我买了一本《新基础教育指导纲要》和一本《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开始翻阅,慢慢的,我在向你靠近。</h3> 与你初识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b><font color="#ed2308">初次活动与汇报,近距离观察和描红你的模样。</font></b>2017年11月24日,我在大家的见证下以一堂班队活动——“火—亦敌亦友的你”真正认识了你。这一次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但是也让我大胆迈出了走向你的步伐,还让我拉起一群伙伴走近你,他们分别是家长团队和社会资源。家长们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一起了解关于消防知识的内容;消防普及中心的同志参与到课堂中,让孩子们从更专业更直观的角度了解到消防安全知识。这一次描红,我把你的样子更深刻地记在了脑海中。</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2017年11月29日,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因为我见到了你的“家长”——叶澜教授!(我不知道这样的形容是否恰当,但是当时的心情就像丑媳妇见公婆时的感受)。那天,我再次听到了男神周威老师执教的班队活动——《细节之中见真善》,还听了一节《数学广角——优化》的教学课堂。课后,叶老师指出,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周老师很喜欢孩子,师生关系很好,从另一方面看,学生应该敬重老师,喜欢可以做朋友,过于友好过于迁就会出问题,两者之间要拿捏好,才有利于读懂学生。热场较好,可消除紧张,但时间过长。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有的小组长很负责,但不能仅满足小组长的观点,要有分歧和不同意见,讨论与交流才有效果。夸自己的爸爸妈妈要有真情实感,不能让孩子背,可以让孩子说。环节内容聚焦不准,内容太多,有些内容与主题无关。心理学的东西主要考虑的是技术,与人为善是真诚,个别内容与主题相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很好,强调细节与主题如何相关,为什么要与人为善,如何与人为善需要思考。家长介入时间不够是因为前面耽误时间太多。课堂总结不能落在细节上就突出主题。叶老师特别强调,要有学生立场,针对系列主题前面的状态要有反馈,要注意做过的事不一定有收获。要注重学生的资源生成,课堂上让孩子动笔写写很好,但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要有分析、分类,作为语文老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常识。叶老师强调学生的变化比什么都重要。</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数学课一定要有清晰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本节课舒老师就要先给“优化”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优化,才能进入本节课的数学优化问题讨论。要让孩子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如何有效,如何节约时间。本节课沏茶问题的时间优化,最多可用14分钟,怎样做可以节约时间,应先把原则放下去,收学生资源要分类,资源要分类呈现,不能点对点的呈现,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一类是优化的,那几类不是优化的方案,老师还要参与学生讨论,什么是必不可省的,又如洗水壶、接水,在烧水的同时,还可干什么,可否节约时间,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策划力就得到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在拓展环节,要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让孩子想想,我有没有浪费时间,今天教思维的结构,要舍得花时间,当我们在用结构的时候就省时间了。让孩子思维能力策划能力提高这就是数学课的育人价值。</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要说我为什么会紧张,是因为中干需要发言,而我一个“小白”,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咬着牙把自己这学期和老师们做了什么、存在什么困惑简单表述了一下。令我再次激动的是,校领导告诉我叶老师在晚餐时竟然夸我了!这简直够我兴奋下一个学年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针对我们的困惑和困难,叶老师强调理念不清楚做新基础一定是茫然的!做新基础的老师是自觉的,我自觉了没有?每一位老师要评估自己,要主动分类、分层,做与不做是分类,做了以后存在差异才能分层。真心实意做了、做了有进步了、有贡献了是层次不同的思考,这样就出现了一般、优良、特色的不同层次。学校在策略上,对好好做,有进步的、有贡献的要有区别的奖励机制。而作为老师,要搞明白,我为什么要做新基础?要明白我做新基础对学生、老师、学校的价值所在,对国家、对社会要有使命感,要活得像一个人!生命存在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要有主动性!“新基础教育”强调成长,强调主动,强调对生命价值的真实理解。在人的精神层面,每一天我们有几个小时活得像个人样。我们作为老师,老师职业生命的质量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是做不到就不配当老师,做不到又如何教学生?人不动脑的过日子就死了一半!如何让孩子有福?靠老师!我们当老师就是每节课把人类精神财富传递给学生,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努力,是不配当老师的!人要有精、气、神,为什么要活?为什么要当老师?为人的尊严而努力,为老师的尊严而努力,要让我们的生命质量每一天都不一样。“新基础教育”强调的内动力与怎么活、与对生命质量的理解有关!“新基础教育”的难,就难在我们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对老师尊严的正确理解,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卓然而立,越而胜已,新基础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是理念、思路、方法,他要求创造,要求改变,因此而难!新基础的易,是在搞明白其理念后,在日常的每一堂课都在尝试,每一堂课老师和学生都有生长,老师并在其中体验乐趣,所以新基础不难。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成事与成人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不是独立的。“新基础教育”的日常化难,真正主动坚持做研讨,坚持反思重建了就不难。“新基础教育”提法是研究课不提公开课,名词背后包含了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的价值取向。公开课是表演,是演剧本,研讨课是找问题,是如何实现共生共长,强调育人价值,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新基础教育”做四季活动,是要从做班级小主人开始的,孩子的精神面貌变了是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我们做到现在,往前走、怎么去解决问题,孩子的起点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要清楚。两年过去了,叶老师的这些话依然回响在我的脑海中。</h3> 他乡遇你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font color="#ed2308">与你镇海相遇,仿佛比印象中更美丽。</font></b>2017年12月25日,第一次有幸参与集团提供的学习机会,我和三位伙伴一起出发到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艺术实验小学。在那里,我看到了和我们不一样的校园文化和班队活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化建设,而每一处文化建设都是孩子作品,每一处都是孩子喜欢的景色。另外,让人惊喜的是,他们的午间社团活动真真是丰富多彩啊,合唱、吉他、大提琴、陶艺、栽培等等,孩子的综合能力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走在异乡校园里的我就在不断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校园里只有装修时期留下的广告牌?为什么我们孩子的作品每次收集完就没有下文了?为什么我们的校园没有让人走进去就闻到书香或者童趣的味道?其实,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我们重心太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立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给孩子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返校后,我慢慢带领班主任队伍在这方面做着努力,但依然做得不是很好。</h3> 与你畅谈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b><font color="#ed2308">借力两次班队活动和两次数学教研与你畅谈,在张向众教授、李家成教授和吴亚萍教授的指导下,感觉离你更近了些。</font></b>2018年3月20日,我带领我班的孩子开展了一堂关于环保《昆明,我想让你美下去》的班队活动,活动前期的分小组深入社区实践、采访、搜集素材,活动中各环节的环环相扣、家长的参与表演、评课等都让听课的老师们眼前一亮。还记得当时张向众老师面带微笑地看向大家,“这堂班会课的环节设计十分值得大家学习,环节合理才能有效推进。”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夸奖和认可,但是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原来我也可以上好大家惧怕的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原来真的不难,只要我们把一切的出发点放在学生立场和学生需求上,那就足够了!因为我觉得我的孩子们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材。他们的成长需求就是我的教学目标,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我的教学例题,他们的课后改变就是我的重建思路。所以,慢慢地我找到了班队活动蕴藏的育人价值,也和孩子们体会到了每次班会活动带给我们的乐趣,孩子们变得更积极自信,乐于分享!</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2018年12月29日,李家成教授来到了我们集团做学生工作指导。我被误打误撞充当了一个临时工,替突然生病的执教伙伴去上班队,然后做了学生工作阶段汇报,现场听了家成老师的指导。家成老师引导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清晰,我们要根据不同年段特点开展工作,比如:岗位工作、组织建设、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学科整合、家校合作等。对校园四季活动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校园四季活动要注意区分,并不是所有活动都是四季活动,四季活动有它特殊的内涵,如跟自然直接有关,到自然中的春游、秋游,捡树叶,制作树叶画;与生活有关;与传统文化有关;我们要在开展校园四季活动时注意挖掘其精髓。</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家成老师还对“你好,寒假”也做了相应指导:除绘本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表达。组织方式上,提倡学习型家庭建设,也可利用社区等社会资源,可以引导孩子们多关注传统文化、社会公益等。最后对我们的队伍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和要求,我们应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关于队伍建设问题,要培养骨干,由骨干引领和辐射。同时希望我们加强理论阅读的量与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接收、理解、再运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h3> <h3>  2018年10月12日,我再次承担了学校层面由张院长指导的一节数学研讨课——人教版<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中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吴亚萍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中提到:图形测量计算的教学主要包括一维的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教学,二维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二维的物体表面积的教学,以及三维的物体体积计算的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则属于二维中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用结构"的教学理念引导孩子们用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操作方法,完成对新知的构建,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接下来学习圆的面积做好铺垫。</span></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nbsp;</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一堂课,仅有40分钟,然而,我对孩子以及对教学的用心所有师生都看在眼里,但是再用心准备的课都会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课后的评课环节,张院长及三校老师们都对我的课堂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评课结束后,我及时做了反思:</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nbsp;&nbsp;&nbsp;&nbsp;1、本节课的目标没有层次性;</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nbsp;&nbsp;&nbsp;&nbsp;2、本节课的重心没有聚焦到学生的困难与障碍上,所以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无法进行资源的深度挖掘;</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nbsp;&nbsp;&nbsp;&nbsp;3、放问题收资源层次性不明显;</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nbsp;&nbsp;&nbsp;&nbsp;4、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数学与数学生活紧密联系。</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研讨结束后,我们数学教研组也整体反思重建了这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应该先清晰思路,清晰目标,清晰环节,然后再进行教学。在这几大清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时刻反问自己:我开放式导入的意图是什么?开放式导入的资源是否可以为核心推进过程提供有效资源?在核心推进过程中,层次如何体现?是题目数量的增多?还是难度系数的增大?还是方法的思维探讨与呈现以及思维背后数学思想的体现,育人价值的挖掘?</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2019年5月23日,我再次跟随何校到河南巩义听中期评估,回来第二天接着承担由吴亚萍教授现场指导的专家级研讨课。吴老师评课一向以严厉著称,然而当你真正听懂了,却一边觉得坐不住一边又觉得很欣喜,经历了抽筋剥皮一样的锤炼,似乎看到了代表生命力的小芽在奋力生长。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师都经历了“学习一实践一反思一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最初感觉《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晦涩难懂,到这次研讨活动时吴亚萍老师贴着课堂进行点评带给我的茅塞顿开,我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自我反思。</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一)反思对“教材内容结构性和关联性”的认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1.从“教材内容结构性”的表面理解到建立结构有意义的联系</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最初我把“知识结构”理解为教材体系中知识学习的前后顺序;知识掌握和运用之间的联系;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吴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这只是处于对知识结构表面的理解,虽然在课堂中教师也关注了重点和难点,但是这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的教学行为,没有实现让知识学习成为载体形成能力层面。例如在因数与倍数这个专题的研究上,我们需要打通的单元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受教材分布的局限。无论是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学习还是第四单元中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都是在研究自然数,而自然数的研究是单元结构化和系列化的,我们应该体现出孩子整体学习方法的单元结构,所以应该把这两个内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构的关联性能够让孩子们即使多年后所学知识和内容已经遗忘,但是对知识结构、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扎根于脑海。</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2、从“教学内容生命性”浅层认识到学生生命体的主动发展</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最初我理解的赋予教学内容以生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结束后在吴老师的点评中,我也终于从懵懂中少许明白,在规律探究的课型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有依据的猜想一一枚举验证猜想一一概括获得结论”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为了完成例题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悟前人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将以符号化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呈现出生命态。另外,在规律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激发起学生探究规律的兴趣。例如: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们枚举案例验证猜想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点拨提出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发现用一一列举法和写小找大法都很难进行的,从而去激发他们发现特殊关系数的兴趣。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渗透化大为小、学会分类等数学思想。</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二)反思“教师激发学生举例验证时积极性”的认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我们总是让孩子们你说一个,我写一个,我们聚在一起就有好多例子好多资源,殊不知,这只是在拼凑一些零散的毫无规律可寻的例子。想要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在举例过程中的快乐和生长感,老师一定要起到及时止损的作用,不要让孩子们处于盲目的状态。例如:本节课中让孩子们举例验证任意两个非零自然数都能找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环节,为了后一环节分类推进的高效,老师应该在过程中不断输入分类的依据,也让孩子们有意识的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枚举更多特殊关系的案例,这样在后一环节孩子们进行分类时能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分什么、怎么分,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情比盲目投入会高效得多。</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三)反思“教师课堂敏感度”的重要性</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听、说、读、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新常规”的要求,也是对于老师在课堂上“新基本功”的要求。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必须做到能够快速精准地听到、看到孩子的资源,并且能够非常敏感的及时止损或及时点拨,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前人”已犯过的错完美避过!例如: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在记录1——12各数的因数的时候,很多孩子在记录的过程中是毫无规律的,一眼看去一点都不整齐,这样会直接导致他们在后一环节观察因数特点时产生很大的困难障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敏感地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多几次这样杂乱无章的记录就会让孩子们以后都没有一个好的记录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的整体学习思维品质。通过吴老师的点拨之后,我瞬间意识到了自己平时觉得“无伤大雅”的一些小细节里面其实存在非同一般的育人价值。</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四)反思“教师如何在推进过程中帮助学生‘长’出来”的重要性</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了预设,但是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孩子,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取決于教师是否善于捕捉、判断、选择和调整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作出的是有效回应,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学生就会由静态的观察到动态的观察,建立数与数之间的敏感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停留在原地打转。例如:在本节课中探究“写小找大法”这一环节,我只是拘泥在12和18这个例题中,没有将问题情境放大,让孩子体验到数字瞬间放大后给他产生方法上的阻碍,他们的思维也无法被顺势打开!班上一个孩子也有了举例的过程,但他只是举例了3和30,虽然也存在了对比,但是始终对比不是那么强烈。如果我举例100和6这样的例子,孩子就能够瞬间发现“写大”给自己带来的阻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写小找大法”也就理解更透彻了。从这个片段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作为一个载体,它承载起育人价值应该是帮助学生打开观察的眼界,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往更远处说,将来进入的是个大数据时代,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如果他只会盯着一处思考问题,而不会分析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他的眼界就是狭隘的,那么创造性就无从谈起。</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五)反思对“角色”的定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在学习“新基础教育”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就是一个正在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学习学不会,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疏导和点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又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学会学好了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老师在课堂中是否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有没有及时点拨,鼓励,表扬孩子,这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促进。</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当然要反思的不仅仅是这四个方面,还有知识脉络、回应和点拨、关系沟通、多媒体及黑板、板贴的合理使用、问题前置、怎么让学生学会表达完整、目标清晰、如何帮助学生长出来等都让自己对课有了一定实质性的观念改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nbsp;</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一直很喜欢吴亚萍教授说的“自己要对自己发展负责任的方法就是不放过自己。”作为一名一梯的老师,作为一名学校中干,更要有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心态,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只有足够的强大,足够的有内力去坚持,在纠结中突破,从过去的理念形态中跳出来,在学习中吸收的东西才会越多,才会更加接近“越而胜己”。</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从教六年,与你猝不及防的相遇,毫无防备的相知,是最美丽的意外,更是永不止息的奔跑和提升!</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张惠芳写于2020年2月28日午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