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七枫巷,寻访白鹿城的故事

朱吉权

<p>一说朔门古街,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朔门街,而朔门街主要是它的商业性,如果要说居住性,在朔门古街中,首选应该是七枫巷。</p><p>七枫巷,长近400米,十多座风骨犹存的晚清、民国古建大宅以点式布局存在,包括王氏蒙馆、高宅、吴宅、胡宅、陈宅等,还有保存比较好的马公愚故宅。</p> <p>从解放街进入七枫巷,首先见到的是王氏蒙馆。王氏蒙馆由王氏兄弟于晚清开设,现在的七枫巷76号为蒙馆食堂。</p> <p>王氏蒙馆整个建筑保存的相当好,色括门窗、瓦当等等,院内地面用青砖铺就,显得古色古香,各种盆景、植物使院子绿树成荫,还配有石桌石櫈,使整个院子非常悠闲自在。</p> <p>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有一个水井,井水清沏见底,达到饮用级,做为日常清洁用水是再好不过了,且连年不断,源源而来。</p> <p>走过王氏蒙馆,映入眼帘的是七枫巷70号温州望族马公愚的旧宅,现在的巷弄之家温州民俗会馆。虚掩着的木门似乎要让人知道他是有些年岁的。</p> <p>从现场观察,该宅为典型的中式三间两层楼房,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前后道坦,整个宅子已经过很好的修缮,素雅淡然,蜡染蓝布衬着玻璃窗花,疏密有致的绿萝悬挂窗前,无论是窗帘、灯光还是桌椅板凳,以及墙壁上的装饰,让人感觉都很舒服。</p> <p>而各色的绸布晴伞为天井撑起了另一道风景。</p> <p>房间里的佈置剧具文艺范</p> <p>文化气息特浓</p> <p>房后的院子里也绿草如茵</p> <p>七枫巷60号吴宅,建于1933年,系民国时期工商业家吴闻香住宅,吴家称老宅。吴家老宅早年规模很大,纵跨七枫巷和打绳巷,现仅存老宅后部的五间两层正屋及两层木结构厢房,前部的两座砖砌门台和房屋己不复存在。吴家老宅属中西合璧建筑,做法考究,具有典型的艺术装饰派风格,据传四营堂巷益康钱庄即现在的南戏博物馆还是仿该宅建制。 </p> <p>前部的房屋早已迁除,改建成现代的砖混结构多层住宅。砖砌的门台,在2011年1月还在,但现在仅只存在一幅青石雕刻的行书对联,上联是“安守惟谨”,下联是“道德可亲”,当中的门,以及门台均已不在。</p> <p>下图是2011年1月26日拍的照片,两边对联清晰可见,上联是“安守惟谨”,下联是“道德可亲”,其门亦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怎么就没了。</p> <p>听导游讲吴宅的故事,墙脚的界碑,就是当时吴宅西侧的墙界。七枫巷博文堂,旧宅的主人,就是当年吴长源钱庄的创始人吴闻香。</p> <p>这是吴宅的后门门台间,现在存留的吴宅就是以这个门台间进出的。</p> <p>遗憾的是现在吴宅已经被鉴定为D级危房,大门紧闭,人员不准进入,更不能居住。</p> <p>紧邻吴宅东面围墙而建的为胡宅。胡宅坐北朝南,为巴洛克式建筑,并带有哥特式和中式装饰风格。胡宅原先是吴闻香的新宅,后由胡炘居住,该胡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曾任国民党陆军第46师师长、陆军装甲兵司令、总统府侍卫长等职,最终客死台湾宝岛。现在胡宅是温州市的市级文保单位。</p> <p>从细节观察胡宅,其做工有多么的考究。</p> <p>从胡宅青石雕刻的走廊栏杆和花板,可以看出当时吴闻香是何等的事业有成和富有。</p> <p>七枫巷46号林宅&nbsp;是坐北朝南、独栋二层楼房。门台是中国式门台,二扇木大门,往上是一个长方形门额,门额中是松鹤延年、盆景、花鸟、竹、凤凰等灰塑图案,再往上是一个由灰塑牡丹花托起的人物造型,大门两边还有以立柱托起的对联一对,右联是“依仁成里”,左联是“与德为邻”。南大门临街面已经进行了修复,南大门常年落锁。</p><p>&nbsp;</p> <p>边门还是保留原先的风貌,只是有点破损,平常进出都是从边门出入,楼梯从明间北面进入,整个住宅显然是一座封闭式民国时期风貌的小洋房。</p> <p>青砖清水墙砌体、钢筋混凝土梁、门窗采用拱门造型西式线条,走廊门框还配上粉白半圆形罗马柱和灰塑花瓣,院落采用中国园林对称等风水要术的基本特点。</p> <p>这是一条连接七枫巷和打绳巷的小巷,它的左边就是林宅,它的右边早年是一个马房,当时经常有马车从里面进出,后来改建成了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成为单位的宿舍楼。</p> <p>七枫巷二十八弄2、3、5号高氏民居,从它有三个门牌号就可以知道该屋有三个门出入。可见该住宅的跨度是比较大的。该屋一共有三个院子三进的屋,每进屋是五间二层的楼房,在中间院子二楼还有一个回字型的露台,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p> <p>七枫巷二十八弄3号门台和走廊</p> <p>七枫巷二十八弄5号门台</p> <p>从现场观察,这三个门都是双扇的大门,门框都是青石的柱,青石的横梁和青石的雕花。</p> <p>还有数座风骨犹存的晚清、民国古建大宅座落在七枫巷南北两侧。</p> <p>这个门台还保留在那里,不过里面早年被作为马房,现在已经改建成为单位宿舍楼了。</p> <p>这个院子门外墙上标志,这个老宅叫“古训院”,不过我只知道这是我小学同学江好科,张建和和陈继建的家,在我读小学时,我经常在这里玩耍和做作业,小学毕业后,碰上文革,停课闹革命,大家各奔东西,就很少再联系。直到2016年上半年,小学同学举办同学会,才重新多了聚集和联系,但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多年,当年的少年郎已经成了退休佬了,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成了回不去的记忆。</p> <p>为了寻找儿时的记忆,现在我经过七枫巷时,都要进去看看。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变化不大,但当年的同学早已搬家了,留下的也只有回忆了。</p> <p>在七枫巷除了十多座晚清、民国的老宅外,其它房子也很有中式民居特色,布置的也清静优雅。</p> <p>这里的邻居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和睦相处,这样的情景在现在的城里是很少见了,就是在乡村也不多了,只有在这里才能使人真正体味到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p> <p>七枫巷虽巷弄较窄但同时也阻碍了小汽车过多的进入,这样反而使路面显得比较宽敞和清静优雅,由于老城区居住的很多人都外迁新房,使老城区居住的人越见减少,这样反而使老城区成为养老的好地方,房子不高很多都是平房,使老人行走方便且接地气,商店、菜市场就在附近使生活更显方便,邻里之间相互认识,且民风淳朴,关系和谐,使生活更有乐趣,七枫巷民居虽然老点、破点,但总体上说还是一个比较宜居的老古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