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沟通—改变看法与自我认知

研27-黄成啟

<p>黄执中老师 情绪沟通—改变看法与自我认知</p><p>第一, 人的感性情绪是改变他人看法的本质</p><p> 人的已有看法是过去偏好与选择的结果。对于情绪,我们普遍推崇的是“心如止水”、“喜怒不形于色”。处理工作总是“对事不对人”,倾向于分辨事情的对错,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涉事人的感受。这导致人们不注重关照情绪的表达和分析,可是,人的情绪对决策和行为有重要作用。所以沟通中要让对方有选择权,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和说教,给予选择权是沟通、说服的重要方法。</p><p>第二, 沟通底层罗辑是立足人与人的情绪共鸣</p><p>“法律探究的是原则与例外的问题,法律的关键不是原则和死的法规条例,而是规则不足以框定的例外情况的判定问题”,</p><p>“美学原来不是直接去研究美的,是通过科学地研究人的情绪,是立足人的本性需求来追求美感”“没有人喜欢被改变,人都是不愿被改变的,本性就是要寻求自洽,稳定,安全”,“人都是希望有充分知情权,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拥有掌控感的”,“没有人不希望有退路,实质也是选择权,充分的掌控感”,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铁律,才能谈人的关系问题和人际沟通。</p><p>第三 人的情绪与问题</p><p>不同情绪的效果不同,愤怒、生气时实质是自己不容怀疑,而惊讶是在怀疑自己,悲伤情绪时是最佳沟通点。</p><p>而且人的情绪是浮动的、不稳定的,所以不能只盯住情绪化本身,而是要透过情绪看本质,盯准情绪背后的问题,要细分拆解情绪,不同情绪不同阶段所用的策略也不同的。</p><p>大部分人的选择几乎都由情绪和感受决定。不同情绪对人的影响不同,人的麻烦往往不是源于负面情绪而是混乱情绪。如果无法确定情绪,人容易做出所谓“情绪化”的选择,而“意味着什么”是不断深挖和对焦、快速有效钉准情绪的法门。定位情绪后,才能从对人不对事的思维角度来进行。</p><p>1.关于自己的问题</p><p>(1)问题就是期待跟现实的落差,所以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期待与现实,然后通过调整自己的期待或者改变现实,从而让面临的问题引刃而解。</p><p>(2)很多时候别人的解决方案就是你眼中的问题,所以要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才能在沟通、相处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p><p>2.关于谁的问题</p><p>拖延问题不是拖延症本身,而是所面临的事不喜欢,不开心,喜欢、开心的事是不会被滞后的,这就是跳出问题一定是自己的框,才会有更多解决方案。</p><p>3.解决原则:面对问题要先找出、界定是谁的问题(不是为了推诿扯皮和划分责任,而是准确定位解决之道),谁痛苦谁改变,谁需要谁让步、谁调整。</p><p>第四部分, 实践运用就是要盯沟通背后的人</p><p>人是由多个维度构成。在沟通中,可以发现人的世界观、想法和动机。要做一个描述问题,深挖实质的人,而不能流于表层,堵塞话题。讲故事标准的主动性(成熟者在故事中是主动一方,被动者反之),互动性(世界是彼此叠加态的,一个人在描述故事中能够透露越多的互动性,说明这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越通透,知道世界不是围绕他一个人转的,是叠加的),探索性(好故事引人往下探索,坏故事让人浅尝辄止)。</p><p>在生活中,想要真正沟通和说服是要充分了解自己、要善于理解人,不是表层说教,而是要盯住实质,洞察人性,运用情绪,达到涉事多方在情绪上同频共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