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手机拍摄</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住在帝都享受皇恩,但是就皇家宫殿的形象代表《故宫博物院》也有好多年未有去参观了,一直以来总觉的这建筑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远。突然觉得应该去看看,就买了年票,可是不巧赶上疫情闭馆好几个月,这五一刚解封,限制流量开放(不是全面开放)。疫情的原因,故宫也是只开放一个入口午门,不能由天安门城门进入。说走就走,乘坐地铁从天安门西下车,走南长街有警察开始刷身份证,进中山公园安检一次。出中山东门到达午门广场后,需要找现场工作人员扫一下当天的健康码,大家都懂得…之后可以去预约区域用身份证刷电子票,其实是没有票的……,我想故宫应该有票的,起码花钱买张纸也行,留个记念呗,不知道何原因,这做法不敢苟。就是刷完后再进午门检票点刷身份证,安检还是比较严的,不要带违禁品打火机之类的等,随身携带的背包还是要过安检的,人也再安检一次。其他的就是本人觉得故宫里好哂呀!作此小片献给多年未去的朋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午门外全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午门的带双重檐的城楼,午门是皇帝下昭书和下令出征的地方,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左门扇,</span></p> <p>右门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拱门洞正对着太和门的城楼,从这走进去你就进入了紫禁城。这个中间门洞前朝时只能是皇帝才能走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封建帝王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帝王和后妃居住的居所,就是俗称的“三宫六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紫禁城平面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故宫疫情时的开放路线图,白色为开放区域。内室全不开,城墙也关,实际上只能看看主要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穿过午门,一条小河蜿蜒如弓形、东西向横穿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广场。此河与天安门前的小河均称金水河。河上五座单孔拱式小桥为内金水桥。</span></p> <p>(看视频一定要点一下右下角的恢复正常模式窗口的小方框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时间(疫情)去故宫是最佳时间,因为人相对比较少,逛逛很开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最近天气不错,蓝天白云下更衬托出了红墙黄瓦的宏伟壮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门与午门、端门、天安门一样,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其两侧还有两个小一些的宫门,西侧为贞度门,东侧为昭德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个宫门之间以高墙相连,这道墙将太和殿及殿前广场还有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保和殿围在其中,形成紫禁城中的城中城。太和殿东西两侧的高墙分别设有左翼门和右翼门,北墙设有后左门和后右门。高墙四角的四个角楼称作崇楼。七个宫门中只有太和门是重檐,最为气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你想看看或拍照片,现在是近十年耒,最好的时候,因为人少,虽然美中不足是各个展厅没开,但不影响你的心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沒带像机,不能细拍,特别是房顶房檐等等的细节,放过留给下次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门前广场有一对大铜狮,是清乾隆年间铸造的。故宫的铜狮共有六处,分设各重要宫殿门前。太和门前的铜狮是故宫最大的一对古铜狮。其中东边踩绣球的狮子是为雄狮,象征天下一统,江山永久。西边踩小狮子的铜狮是为雌狮,象征皇家子嗣昌盛,皇权传递千秋万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太和门西侧的狮子,踩小狮子为雌性狮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踩绣球的为雄性狮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大殿三层须弥座上的像龙一样的小东西叫做“螭首”,共计1142个,它们是主要排水设备。每条螭首嘴里都有一条又细又长的小孔。每当大雨之时,大量的水就涌入螭首后面的水孔,因为水孔外小里大,又细又长,会产生巨大压力,所以压迫着水从龙嘴中排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宮殿前的排水龙头,想看看它的喷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门和前边汉白玉雕刻浮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间的门也是只有皇帝才能走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前广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前的广场,确实人很少,疫情其间控制日客流量,在偌大的故宫里显得稀稀散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高27米、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殿开间为十一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基座,飞檐上仙人走兽多达11件。第一个是一个骑鹤仙人,后面十个瑞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殿前有宽阔的汉白玉月台,月台上设日晷(计时器)、嘉量(量器);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的建筑格局和装饰都是最高级别的。按照网上的介绍,太和殿的殿内外粱枋上饰以合玺彩画。窗户棱为菱花格纹和浮雕云龙团,窗扇以龙纹鎏金铜叶连接。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的楠木大柱支撑着整个大殿。大殿中央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着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宝座前两侧陈设着宝象、甪端、仙鹤、香亭。《度娘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殿内金碧辉煌,但是游人只能拥挤在门外看。听说去年还能站在殿外安全栏外处观观殿内景容,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安全栏外二米又加装一层隔离栏,派一些年轻小伙女孩在此站岗,,我只在大殿外宽阔的月台上欣赏着这座宫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好多年前来故宫参观时,游人是可以进入这些大殿参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耒到这里,那时候站在太和殿里的感觉。第一感觉是真大啊,这可是皇上呆的地方,第二感觉是地面黑亮黑亮的,第三感觉是皇帝的龙椅显得很旧。里边还有皇帝坐的黄色的轿子,觉的很破。当时觉得只有真龙天子才能坐在那个宝座上,凡人要是坐上是要折寿的。天打雷劈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里面的“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所谓“建极绥猷”是说一国之君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铜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三百零八口。但世事沧桑,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如今只剩下了二百三十一口了。这些大缸共分为铜、铁和鎏金铜三种。一般来讲,铁缸是明代时铸造的;铜缸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鎏金铜缸则均是清代铸造的遗物。其中,以铜缸居多,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宫中的大缸为铜缸。宫中设置大量铜缸的最初意图是用来防火的,但其实际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消防,同时它还是宫内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陈列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和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和殿"允执厥中"匾也是乾隆 御笔.《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出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 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保和殿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保和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意思是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保和殿后面,紫禁城里最大的一块石雕,原是明代石雕,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凿去旧有的花纹重新雕造.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二百多吨。石料采自房山,当时石料的采运非常困难,运输沿途每隔一里挖井一口,汲水泼成冰道,用旱船托运.一石采运即需万人之多。石雕四周刻有缠枝莲花纹,下部为海水江牙,中间雕刻着流云衬托着九条蟠龙和州龙,云龙形像生动,雕刻精细,一丝不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而乾清门前这两只铜狮子却是跟别的不太一样,因为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紫禁城多为立着耳朵的威严铜狮子。而乾清门前的两只铜狮子是耷拉着耳朵、耷拉着眼皮,这是为什么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故宫专家介绍,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皇帝要通过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议论的不议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 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始移居养心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清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span></p> <p>坤宁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坤宁宫出来就到了御花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御花园区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六宫,从此门进去就是储秀宫,慈西太后在此居住。</span></p> <p>有时间可以逛逛故宫的胡弄😄</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储秀宫是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朝、清朝时为妃嫔所居。储秀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昌宫”,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储秀宫”。清朝沿袭明朝宫名,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花费63万两白银大规模整修储秀宫,储秀宫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之后的形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禧太后早年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帝。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咸丰帝驾崩、儿子同治帝登基,她和皇后一同以皇太后的身份住进了长春宫。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宁宫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宁宫宫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宁宫正殿,目前慈宁宫设为故宫的常设雕塑馆,分为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砖石画像馆、修德白石馆、佛教造像馆五部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宁宫花园亦称慈宁宫南花园或寿康宫花园,简称慈宁花园,位于故宫外西路,慈宁宫和寿康宫的南侧,为两者的附属花园。南北长132.8米、东西宽49.7米,占地面积6600余平方米。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诵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之处。花园地势开阔平坦,因此暂不限制参观人数。院内遍植古树,但无御花园的精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御花园的北门,出去就是神武门,故宮北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角楼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是很复杂的。</span></p> <p>故宫宫殿解释《度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