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非遗文化:快乐的伞头

杜鹃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非遗文化:临县伞头秧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快乐的伞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第一次知道有“伞头秧歌”,是在蒋韵的一个故事里,题目叫《想象一个歌手》,里面讲了一个临县许家峪村许凡的故事:</p><p><br></p><p>“三尺短棍手中拿,</p><p>浪迹江湖走天涯,</p><p>咳啦啦啦咳啦啦,</p><p>活到啊达算啊达。”</p><p><br></p><p> 那个不唱秧歌就不说话的好唱家,不喜欢青砖碹出的新窑洞,不喜欢窑洞里的新媳妇儿,不喜欢荞麦开花、谷子秀穗的几亩田,他喜欢的是那些无根的东西,比如天上飞着的云呀鸟呀什么的。终于,他肩背褡裢,手拄打狗棍向着村外走去,有人问他:“许凡,你这是要去哪儿?”许凡答:“周游列国。”您可能忍不住要问了:“列国在哪儿呢?”无非就是听得懂他歌声的那些地方哇,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都在内。</p><p><br></p><p>“龙伴青云虎伴风,</p><p>许凡我常伴棍一根……”</p><p><br></p><p>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许凡领回一个满脸麻子的婆姨来,除了有些痴呆和那一张麻脸,这婆姨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和一脸温暖、和善、光明的笑意。善良人遇见善良人,王粉洞是从那个被日本人糟蹋过的龟峁村捡条命出来的可怜人,谁都无法想象在月光丰腴了半个热炕的夜晚,她那一脸的麻坑在许凡眼里该是怎样的圣洁与仁慈,许凡心爱这个女人:</p><p><br></p><p>“伢看见咪粉洞疤,</p><p>我看见是一朵花,</p><p>蒸碗脱擀面炸麻花,</p><p>你想吃啥能做啥。”</p><p><br></p><p> 女人也没有辜负许凡,给他生了“三男二女五个戏(孩子)”,许凡更待见这个麻脸婆姨了。</p><p><br></p><p>“自古歪对配歪对,</p><p>瘸驴驮的烂口袋,</p><p>老婆丑陋人不爱,</p><p>我可把她当宝贝。”</p><p><br></p><p> 这温暖的爱意,在许凡和王粉洞的头顶升起一缕奇异的光芒,让人起敬。“叫花子”伞头终于成为黄河岸边一名最最快乐的伞头。</p><p><br></p><p> 伞头秧歌是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四句唱词即为一首秧歌,临县人把它叫做“会子”,一班“会子”,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讲究阵势,仪仗队中要有彩旗和门旗先行,还要有热闹的鼓乐和吹奏乐,有龙舞、架鼓子,打腰鼓的英俊小生和“拉花的”女角,再带一小丑。然后跟着民间小演唱的“小会子”和唱传统折子戏的“杂会子”,再后面跟着跑驴和走旱船,最后面收场的是狮子舞。这么大的阵仗,离不了秧歌队前面领头儿的那个要紧人——伞头。只见他左手挑一顶遮阳伞,右手摇响环(虎衬),掏场子,踩牌子,唢呐吹啥曲子,他就走啥步子,十二连城啦,十字梅花啦,指挥这一支盛大的秧歌队伍,快乐地一路扭下去,唱下去……</p><p><br></p><p> 一个好伞头,他的声音必须明亮而高亢,又要有生活的泥沙和重量,要有灵魂,有血性,有黄土地一样的厚重和黄河水一样的沸腾情愫。这样他才可能触景生情,张嘴就来,现编现唱,即兴表演,抓住观众的心,一分钟内编不出来,观众就不买账。好伞头,其实就是一名行吟的民间诗人,把心中的苦难与幸福都用诗意的说唱表达给世人。</p><p><br></p><p> 一个好伞头,天生就痴迷于秧歌,一生为“唱”而活。他们载歌载舞,胸腔里藏满了像小鸟儿一样欢快的唱词,只要嘴一张,那些“鸟儿”啊,就会“扑棱扑棱”地飞出来。一个好伞头,其实就是一名仗剑江湖的侠客,侠骨柔肠,爱憎分明,德才兼备,舞着最男人又最痴缠的舞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粗犷声线,表达着对这世间的一往情深。</p><p><br></p><p> 1945年的春天,寺家塔的秧歌队将妇女推到了台前,新政权下男女平等,妇女们也加入到了《反扫荡》、《唱英雄》的秧歌队伍中。临县紧依黄河,本来就是民歌之乡,人人都能即兴唱几句。时至今日,吕梁伞头秧歌中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美女伞头,这大约是夏商周时代那些撑着黄罗伞的祭祀者们所万万不敢想象的。而这本属皇家礼仪的伞头仪仗歌舞,最终能够走进寻常巷陌,用来取悦庶民百姓,也是那些皇家“礼生”所未能想到的吧。</p><p><br></p><p> 自“歌神”许凡之后,李铭瑶开创了同声同韵,杜云峰能诗善画招贤才,贺升亮传承伞头成宗师,四大天王满腹才能各所长,八大金刚五虎将,仙女伞头受欢迎。黄河边上这片长满红枣树、群羊遍山跑的黄土地,自古以来都出着好伞头,有教师,有大夫,也有当乡长的,也有拦羊的。平日间,他们各为职责或生计认真工作、生活;闹会子的时候,他们便是自由的草根歌手,无拘无束地唱起来,能把人唱笑,也能把人唱哭,传神传情,打动人心。你若有兴趣,不妨亲自到临县访一访,循着这片土地的温暖和陈年往事,听一听伞头们原汁原味的即兴歌唱。</p><p><br></p><p> 据传,姜子牙曾打着神伞带领各路神仙下凡拯救万民;紫微星刘秀手擎黄罗伞到民间巡视世情;《山海经》中记载,“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潢。”这些传说中的神威仪仗,如今早已淡出百姓心中。黄河岸边的伞头秧歌,和那些优秀的伞头们,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p><p><br></p><p> 盛世升平,文艺繁荣。快乐的伞头们在黄河岸边过街、搭台,用传统的歌舞形式踩出新时代的节拍,歌唱凡人凡事,助力脱贫攻坚,以黄河儿女的名誉传承着伞头秧歌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艺术,传递新生活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