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的那些事儿——小班角色区观察案例

吴青云

<p>  “娃娃家”是很受幼儿欢迎的一个区域游戏,尤其是小年龄段的幼儿。“娃娃家”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身份和社会角色交往以及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又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分身份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孩子们用自己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娃娃家中模拟生活、体验生活。娃娃家游戏是对小班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p> 第一次观察 <p><b>观察地点:</b>午睡室</p><p><b>观察日期:</b>2019.12.13</p><p><b>观察时间:</b>8:27-8:39</p><p><b>观察对象:</b>周珺瑶</p><p><b>参与人数:</b>3人</p><p><b>选用材料:</b></p><p>各类菜肴、1个煤气灶、1张小床、1张桌子、3把椅子,2个玩偶,1个衣柜,衣服若干。</p><p><b>观察背景:</b></p><p>自小班幼儿入园以来,娃娃家游戏已经开展了大半个学期,大部分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玩娃娃家游戏的经验,它是很多孩子喜欢去的游戏区域。孩子们在娃娃家中尝试着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从最初的分配角色要引导孩子认识了解娃娃家的环境及角色定位,再到过程中指导和教育孩子材料收拾归纳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预示着孩子对角色游戏的不断了解,从“喜欢玩”转化成“有角色玩”。</p><p><b>观察目标:</b></p><p>1.幼儿能自主选择游戏并自己分配角色。</p><p>2.知道家庭成员间的职责,能够与同伴简单商量。</p><p>3.幼儿能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爱护玩具,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p> 幼儿行为 <p><b>  时间:8:27</b></p><p> 3名幼儿来到了娃娃家,站在柜子前商量。小丁说:“今天我来做爸爸。”王媛说:“那我要做小妹妹。”瑶瑶说:“我来做妈妈吧。”于是瑶瑶坐在小床上抱起娃娃,摸着娃娃的头,然后开始给娃娃喂奶。她一边给娃娃喂奶一边和娃娃说话:“宝宝喝点奶,我们就来睡觉吧……”说完就把娃娃放在了小床上睡觉了。</p> <p><b>  时间:8:30</b></p><p> 瑶瑶来到小床边拿起小衣服,她边叠衣服边说:“小手抱一抱,(把两只袖子依次叠在胸前)点点头,弯弯腰,(把衣服对折)我的衣服叠好啦!”然后将衣服放到了柜子里。这时她看见娃娃家的地上到处都是菜、碟子、画板……,于是开始弯腰收拾起来。</p> <p><b>  时间:8:33</b></p><p> 她将地上的东西都捡了起来,就去小床上看娃娃,她给娃娃盖上了被子,然后她走向煤气灶开始烧菜,等她烧好饭菜,回头一看,满地又是菜、勺子、碟子……她嘟起嘴巴冲着“爸爸”和“妹妹”说:“哎呀,你们怎么又把东西都弄在地上了?你们赶快整理好”!“妹妹”听到开始收拾起立,“爸爸”蹲在地上玩游戏机,瑶瑶蹲下来拍拍“爸爸”的肩膀,“爸爸”没有理她继续玩他的游戏机。</p> <p><b>  时间:8:36</b></p><p> 这时,瑶瑶看到徐老师来到午睡室,说:“徐老师,你看他们,他们把娃娃家都弄乱了。”“他们还把东西都扔在地上,还都不整理!”徐老师看了看,便走进了娃娃家说:“我是邻居阿姨,要来你们家做客,你们欢迎我吗”? “欢迎欢迎”!“可是家里好乱呀,我都不知道该坐在哪里”?于是三个人开始把地上的材料收拾起来,瑶瑶让徐老师坐下来,她让“爸爸”去煤气灶烧饭,端了一块蛋糕给徐老师吃。</p> <p><b>  时间:8:39</b></p><p> 客人走了,瑶瑶把娃娃抱起来吃饭,一会喂了块蛋糕,一会喂了一口玉米,边喂边说:“宝宝多吃点,不能挑食哦,多吃点就不会生病了。”这时“爸爸”也带着娃娃来和“妈妈”一起吃饭。吃完饭,“爸爸”和“妈妈”带着两个娃娃去小床上睡觉了。瑶瑶把被子给它们盖好,“爸爸”说:“你们快点睡哦,被子盖好不要着凉了哦。” </p> 分析与反思 <p><b>  1.第一时段:</b>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在游戏前能自己选择游戏区域,并在刚开始游戏时能自己分配好角色,说明幼儿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体现了《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1中的“愿意与人交往”。在游戏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体现了《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3中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瑶瑶在游戏过程中很自然的将娃娃抱在手中,瑶瑶是妈妈,娃娃是小宝宝,游戏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p><p><b> 2.第二时段:</b>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并且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活动过程中,瑶瑶能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说儿歌边整理衣物,《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的目标2中指出幼儿愿意讲话并能清楚表达。瑶瑶在游戏过程中能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了周围现实生活,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向成人求助。</p><p><b> 3.第三时段:</b>在观察中可以发现当瑶瑶第一次看到娃娃家地上乱七八糟的时候,只是自己默默地将地上的东西收拾起来,当第二次又看到地上到处都是材料时,开始有了情绪,大声向同伴喊道。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容易受情绪的影响,需要成人的引导和监督。《指南》社会领域社会适应的目标2中指出幼儿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但是幼儿在这个时段的游戏 “收拾整理”环节中,瑶瑶想让同伴整理,但提出很多次请求后并没有被理睬,说明小班幼儿在人际交往方法的运用上还不成熟。</p><p><b> 4.第四时段:</b>因为小班幼儿接触新环境才大半学期,对于同伴的沟通交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当瑶瑶向同伴提出请求时没有得到回应时,她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向老师“告状”:他们把娃娃家都弄乱了。教师在这个时候介入了游戏——客人来了我们应该怎样招待呢?巧妙地引导幼儿用收拾整理房子及热情款待来欢迎客人的到来,成功的化解了娃娃家中幼儿间出现的矛盾,体现了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2中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p><p><b> 5.第五时段:</b>《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2中指出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对幼儿的引导与观察,孩子们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最后一个时段丁彦君和瑶瑶从最初的相互不理睬、不配合到最后主动分配和协商合作,自己设计游戏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想象能力、分享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角色游戏对小班幼儿发展的重要性。</p> 调整策略 <p><b>  1. 教师方面。</b></p><ul><li><b>了解并观察</b></li></ul><p>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定游戏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的特别之处,并对某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展开思考。</p><ul><li><b>思考并研究</b></li></ul><p>儿童游戏行为背后总有自己的原因,找到原因的途径之一就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研究产生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家园联系,师幼引导,幼幼影响等方式最终使得幼儿的游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p><ul><li><b>引导并尊重</b></li></ul><p>教师的引导是建立在对幼儿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不能脱离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与自愿性,在等待的过程中找寻机会。</p><ul><li><b>理解并支持</b></li></ul><p>理解幼儿游戏的行为,支持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当理解了幼儿游戏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后,教师就能更好的支持幼儿的游戏,可以用引导、组织分享、深入讨论等策略支持幼儿游戏的发展,丰富情节,注入内涵,多方位支持幼儿快乐游戏。</p><p>(1)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提出与同伴通过合作来解决某些问题,但无人响应时,教师应及时介入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在游戏中教师通过交叉式介入,扮演“邻居阿姨”推动整个游戏的开展,使无意识的游戏变得有目的性。同时让整理环节既缩短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p><p>(2)活动前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不同角色的任务,使幼儿有一定的角色意识。</p><p>(3)幼儿随意的游戏在教师介入下,有情境的模拟及分工(游戏中当客人来娃娃家时,三位同伴开始整理娃娃家,“爸爸”烧饭,“妈妈”招待客人),萌发初步的合作、交往意识。</p><p>(4)将活动中较好的行为表现拍照展示,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为后续的活动进行经验分享。</p><p><b> 2.幼儿方面。</b></p><p>(1)教师在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后与幼儿谈谈其他幼儿不与其合作的原因,鼓励幼儿大胆改变自己。</p><p>(2)丰富幼儿生活经验,预设更多的场景,引入更多的角色,有效地带动幼儿活动。比如设置不同的情境“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等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场景,在尝试不同的角色中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p><p><b> 3.环境方面。</b></p><p>在角色游戏中积极创设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以及人际环境,满足幼儿的合作和交往的欲望。如:在区角中创设“合作”主题的游戏,让幼儿更多地进行合作游戏。</p><p><b> 4.家长方面。</b></p><p>家长在家中可以创设一些有关合作的游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加强合作意识。</p> 第二次观察 <p><b>观察地点:</b>午睡室</p><p><b>观察日期:</b>2019.12.17</p><p><b>观察时间:</b>8:30-8:39</p><p><b>观察对象:</b>周珺瑶</p><p><b>参与人数:</b>4人</p><p><b>选用材料:</b></p><p>各类菜肴、1个煤气灶、1张小床、1张桌子、4把椅子、1个画板。</p><p><b>观察目标:</b></p><p>1.观察游戏中幼儿能自己互相商量着玩游戏,可以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与同伴之间出现的矛盾。</p><p>2.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与同伴友好交往,知道与人分享玩具,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p><p><b>观察背景:</b></p><p>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材料的增添,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到区域游戏时间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p> 幼儿行为 <p><b>  时间:8:30</b></p><p> 4名幼儿来到娃娃家,妈妈——瑶瑶,哥哥——小丁,弟弟——张顾焕、李思源。瑶瑶先拿起一部手机放在了煤气灶旁,然后拿起碗和菜在煤气灶上烧起饭来。旁边的哥哥和弟弟将汽车、画板和玩具都拿出来放在了地上,然后每个人手上拿起了一只恐龙玩具在玩。</p> <p><b>  时间:8:33</b></p><p> 瑶瑶继续在煤气灶上烧着饭,旁边的哥哥和弟弟在抢画板玩,小丁说:“我是哥哥,我比你大,我先画。”顾焕说:“我是小弟弟,你要照顾我。”说完两个人互相不说话了。瑶瑶眼睛看看他们说:“你们可以一起玩呀,弟弟在一边画,哥哥在另一边一起画,你们不要吵架。”说完她端起自己烧好的饭菜放桌子上去了。</p> <p><b>  时间:8:36</b></p><p> 哥哥和弟弟都不玩画板了,瑶瑶看见放在地板上的画板就趴在地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说:“你们不画我来画。”而旁边的哥哥和弟弟又一次拿起恐龙玩具玩了起来。</p> <p><b>  时间:8:39</b></p><p> “开饭啦,开饭啦”瑶瑶一边端着碗一边喊着。娃娃家的宝宝们一起坐到了桌子上等待开饭。顾焕一边笑着一边说:“瑶瑶烧的饭真好吃,我要多吃点。”小丁一边喝着水一边吃着蔬菜。不一会,瑶瑶也和他们坐到了一起,顾焕手上拿起了叉子切蛋糕给瑶瑶吃。</p> 分析与反思 <p><b>  1.第一时段:</b>从观察中可以看出,4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玩的区域游戏并分配好相应的角色。《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中指出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小班幼儿有较强的模仿性,瑶瑶在进入娃娃家后能模仿成人在厨房烧饭做菜。《指南》中科学领域科学探究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p><p><b> 2.第二时段:</b>从观察中可以看出,瑶瑶较前面的游戏后有了初步解决同伴间矛盾的能力,能够与同伴通过询问的方式来沟通交流。《指南》中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中指出幼儿能与同伴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活动中瑶瑶说:“你们可以一起玩呀……”。孩子的话虽然不多,但语言完整,很有礼貌。《指南》中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中指出幼儿幼儿说话自然能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p><p><b> 3.第三时段:</b>瑶瑶在活动中看到地上有哥哥和弟弟不玩的画板就拿着玩了起来,体现幼儿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孩子对材料的观察,并且瑶瑶在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逻辑思维,知道自己先干什么后干什么。</p><p><b> 4.第四时段:</b>从观察中看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是非常快乐的,瑶瑶能一直做饭给同伴吃并得到同伴的认可与赞赏,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让她体验了成功,获得了满足。</p> 调整策略 <p><b>1.教师方面。</b></p><ul><li><b>认同并理解:</b></li></ul><p>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行为,首先要知道孩子的行为背后在向我们诉说什么,只有知道了孩子是怎么想的,才能知道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只有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对症下药”,给孩子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孩子的发展。</p><ul><li><b>思考并等待:</b></li></ul><p>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要找寻相应的应对方法,等待合适的机会逐步的让孩子理解、认同老师的做法。当没有好的时机时,不能一味的强求孩子按照老师设定的计划来进行游戏,而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去尝试、去学习。</p><ul><li><b>观察并支持:</b></li></ul><p>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并用多种手段、途径来引导幼儿,比如组织孩子讨论、组织孩子观看视频等方式。在游戏和学习过程中提供孩子需要的材料,让孩子可以快乐游戏、积极学习。</p><p><b>2.幼儿方面。</b></p><p>(1)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不同角色的任务,使幼儿有一定的角色意识。</p><p>(2)对一些简单的游戏行为要给予启示和示范,或将娃娃家可做什么事以图片形式布置出来,这样让幼儿活动中有所启发,知道可以做的事情有许多。</p><p><b>3.环境方面。</b></p><p>丰富区域游戏材料,创设环境,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自主创设情境,自主选择同伴,自主分配角色等。教师要对游戏区域中已有的操作材料进行筛选,提供更加形象、逼真的材料,尽可能地减少无关刺激对幼儿游戏兴趣的影响。同时需要增加同类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以满足平行游戏阶段幼儿对相同或类似玩具的需求,从而避免因材料的缺失而限制游戏发展的问题或引起同伴间的矛盾等。</p><p><b>4.家长方面。</b></p><p>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小班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往往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因此,家长可以在周末带幼儿去亲戚家或公共场合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交往技能。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除了要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更多简单的交往语言,例如“请你帮我”“请你借给我”“谢谢你”等等,来丰富幼儿的交流语言,让角色游戏更加生动、有趣。</p> 感悟 <p>  在观察孩子玩娃娃家的过程中,在践行《指南》过程中,我们教师在不断改变着儿童观与游戏观。</p><p><b> 1.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把游戏自主权还给孩子。</b></p><p> 在以往的娃娃家的创设中,我们教师大多数也给孩子们创设了温馨漂亮的环境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为什么没有像现在这样受欢迎呢?那是因为我们以前创设的游戏情境都是“老师想让孩子玩什么”?而现在我们会听听孩子喜欢玩什么?孩子需要什么?真正的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和他们一起创设环境和准备材料,让孩子自主推动游戏的发展。</p><p><b> 2.精心观察、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推动游戏发展。</b></p><p> 将《指南》作为观察、了解幼儿的框架,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在游戏中及时读懂孩子的内心体验,给予孩子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来总结、提升问题,帮助幼儿积累和迁移经验,鼓励孩子在游戏中运用,让孩子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教师把游戏自主归还给孩子,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更多的是要去观察,扮演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判断孩子是否在某一时段需要教师的帮助,帮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帮助和他一起解决他最想解决的问题,以推进孩子游戏更好的发展。</p><p><b> 3.多元化、多层次、开放性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b></p><p> 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本身就是多功能、多层次的。对材料开放性的投放,能使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反映周围现实生活,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玩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获得学习与发展,支持幼儿的游戏需求。</p><p>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不断研究,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支持他们的游戏。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教师既不放纵也不越权,目光永远追随孩子,脚步永远与孩子保持一致,心灵永远与孩子契合。游戏中的孩子是专注的,快乐的,期待他们更精彩的游戏……</p>

幼儿

游戏

娃娃

瑶瑶

孩子

观察

同伴

教师

角色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