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群规、相册》</b></p><p><b> 时光流逝,从不歇息,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村搬迁已近半个世纪,众乡亲迁居各地不曾谋面,曾经的帅哥美女都已青丝变白发,很多人见面都不相识。群委会决定建此相册,让大家能够重拾儿时的记忆,对比现在的资深容颜,也是《群规、相册》一项重要内容。 </b></p><p><b> 《群规、相册》的制作旨在方便群友们一目了然,相互看到他人少时青春无暇的可爱,对比经过风雨沦桑年轮磨练的老成风彩;本群平台性质定位;群规约定;本群网平台作息时间;知晓群委会成员构成;相册照片制作用两张对比,用心良苦,是用哲学视角提示每位群友(今非昔比、珍惜当下,夕阳虽好、已尽黄昏,看透红尘、远离是非,善待自己、关爱家人,融入群体、快乐生活)。</b></p><p><b> 一、本群性质定位是在三村乡亲联谊群委会指导下,跨界、跨村群组成的骨干综合群,通过朋友、乡亲群友们开展的文化交流生活,户外旅行活动,带动相连各群交流作用性质定位的,专业交流文化、寻找快乐生活平台。</b></p><p><b>二、群委会人员名单:</b></p><p><b>群总指导 韩云山</b></p><p><b>群 主: 吕成群</b></p><p><b>组织委员:耿春林</b></p><p><b>文化委员:刘德芹、韩云库</b></p><p><b>旅行委员:郭立兰、徐永明</b></p><p><b>纪律委员:曹桂森、肖跃龙</b></p><p><b>三、本群网平台作息时间:</b></p><p><b>早上6:30分至晚上22:00点。其他时间群网平台停止活动。</b></p><p><b>四、要求每一位加入本群群友,持有正能量意识,包容他人的胸怀,虚心学习他人心态,融入群体境界觉悟,自觉遵守群规,对群负责,严禁转发不利于国家、群网、他人的信息。</b></p><p><b> 五、群友各种才艺原则是经群委会文化委员编排每日有序转发,也准许个人随机转发和有感而发,但要求掌握好时机,不要影响正在有序转发文化作品交流效果和氛围。</b></p><p><b> 六、入群自主,退群自由,希望每一位加入到本群群友都能够积极参与群委会安排的,容易做到的,各项活动,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之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朋友、乡亲娱乐、旅行群委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20年5月27日制作</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山西、陕西五日九景游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参观游览阎锡山旧居</b></p><p><b>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同时也是旅行出游的旺季。十月十八日,应朋友之邀,我参加了赴山西、陕西省九景五日游活动。早上六点半,我们在位于门头沟区侯庄子集合地点座上了大巴车。</b></p><p><b> 昨天一天的阴雨,造成了十八日出行的大雾天,出京的高速公路也封路了。为了旅途安全,载有五十余名的大巴车只好走辅路向山西方向驶去。上午十点多,太阳升起来,驱散了大雾。我们乘座的大巴车在河北易县上了高速公路,可以说,深秋的太行山美不胜收,远处的山峦上,松树和黄栌树、火炬树等灌木红绿相间层林尽染。一路上,太行山上的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途经:河北省的涞水县、易县。下午一点多,我们来到了山西省的定襄县河边镇阎锡山旧居进行了观光游览。</b></p><p><b> 人说山西好风光,的确不假。山西省人杰地灵,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俗话说,一个阎家院等于半部民国史,看地上文物及古建筑去山西这是游客不二的选择。可以说,在山西旅游,地上文物及明清古建筑方方面面令人大饱眼福。就阎锡山旧居而言,这里的院落部局及文物建筑等令游人目不暇接。</b></p><p><b> 阎锡山故居,在忻台路定襄与五台交界处。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总面积33000平方米,由大小22个院落组成,原有房屋1000余间,现存700余间。1913年民国初期,位居山西都督的阎锡山对旧宅进行了翻修,先后修建了都督府、南都督府、上将军府、穿心院、同武将军府等院落。阎锡山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之后,又修建了最高的四角小楼,名曰“等一楼”。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在此期间,又修建了东西花园。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此段摘自网络)</b></p><p><b>(二)家国情槐,走遍天崖洪洞是家。</b></p><p><b> 我们来了,大槐树!走遍天崖、洪洞是家。来山西旅游的第二天,我们北京太平洋旅行团一行人,于十九日上午八点多来到了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参观游览,并在大槐树下合影留念。我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我们的老家是山西大槐树,明朝未年移民至北京。有一个流传以久的说法,凡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脚的小趾的指甲是复形的,上面有一片大指甲,还有一片小指甲即小指甲是分杈的。“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如果你的小趾指甲不是复形的,那你一定不是大槐树移民后裔。“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脱下鞋子,“验明正身”吧。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解放前的“下南洋”,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到现在,大槐树的后人已经是遍布神州大地、天涯海角。元末明初战争的浩劫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共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移民活动,同时也创造了凝聚着国人信仰的大槐树根祖文化。明初移民后裔如今遍布神州大地,无论在哪里,只要提起大槐树,就有了回家的亲切感。(部分内容摘自网络)</b></p><p><b>(三)壮美的黄河壶口瀑布</b></p><p><b>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隆隆的黄河咆哮声从壶口传来,她向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b></p><p><b> 今天上午,我们在洪洞大槐树看完精彩的关于明未清初年间移民的节目后,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从山西省洪洞县来到了位于吉县的黄河壶口瀑布。</b></p><p><b> 天下黄河,雄在壶口!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流经至陕西吉县壶口处,大显神威。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水至壶口处,如脱缰的野马,在壶口演绎震撼世界的吼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b></p><p><b> 壶口瀑布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这里也是《黄河大合唱》作曲的灵感地,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游览十里龙槽、河清门、明清码头、飞黄纪念碑;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气势。在这里也可以感受四大自然奇观 “水底冒烟”“彩虹通天”“群龙戏浪”“谷涧起雷”的壮美黄河景观。(此段内容摘自网络)</b></p><p><b>(四)华夏中华第一陵</b></p><p><b> 领略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震撼,告别了三晋大地,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二十日上午八点,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中华第一陵: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的桥山,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沮水三面环绕。山上林木茂密,陵区植物茂盛,古柏覆盖。登记造册的古柏有8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院内“黄帝手植柏”高大雄伟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山下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中华第一陵”。</b></p><p><b>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部分内容摘自网络)</b></p><p><b>(五)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b></p><p><b>参观游览革命圣地延安</b></p><p><b>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带领我们打江山!</b></p><p><b> 十月二十日上午,在陕西延安桥山黄帝陵参观游览领略了雄伟的黄帝陵和院内巨大的柏树后,我们旅行团一行人乘车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参观了杨家岭、枣园和七大会议旧址。抗战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我们仿佛依稀还能听到,毛主席站在台上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声音。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b></p><p><b> 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缅怀革命先烈,感谢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从首都北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旅行团一行人在参观原中共中央办公地:杨家岭和枣园后,由衷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就没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革命圣地延安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环境优美的城市。可以说,陕北的美,不是言语而是在用心感受。陕北的美,只有你来了才能拥抱,才能切身感受到。</b></p><p><b>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b></p><p><b>(六)看丹霞地貌,享受自然之美。</b></p><p><b> 在陕西旅游的二天里,美丽的黄土高原风景使我们这些北京游客忘记了旅途中的疲劳。可以说,秋季去山西和陕西省旅游是游客最佳的选择。山西、陕西两省的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含概了中华5000年华夏文明史。秋天的黄土高原景色更是迷人,特别是行走在陕北的高速公路上,两边的风景如画般,一幅幅映入眼帘。</b></p><p><b> 十月二十一日,我们从革命圣地延安驱车来到了陕西省的靖边县,在靖边县波浪谷进行了参观游览。波浪谷是一种红砂岩地貌,因岩砂上的纹路像波浪,被称为波浪谷。走进峡谷,峡壁和地面呈现凹凸不平,线条流畅,如波浪从你身边划过,专家称为“黄土高原自然奇观”,属于陕北高原独一无二的美景。</b></p><p><b> 走进波浪谷,眼前红色的波浪令游客们兴奋不止,穿行其间如同在浪中。感叹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美景,感谢祖国的强大和富强,我们今天才能有时间有能力参加旅游,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b></p><p><b> 蓝天白云,高山峡谷,让你心情愉悦。姐妹们在黄土高原丹霞地貌上,放飞心情,纵情高歌!</b></p><p><b>(七)芦芽山上万年冰洞探密</b></p><p><b> 二十一日我们告别了陕西省靖边县波浪谷,驱车七个多小时来到了山西省宁武县。晚上七点多,到达了位于山西省宁武县芦芽山海拔2000多米的冰洞渡假酒店。冰洞渡假酒店离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万年冰洞很近,便于前去参观。由于海拔高,这里的气温很低。</b></p><p><b> 二十二日上午,我们一行人吃完早餐,穿好了御寒的棉衣等,向万年冰洞出发。深秋的芦芽山很美,茂密的落叶松耸立在高高的山梁上。红色的火炬树,黄色的杏树等灌木点缀在松林间。坐在景区的摆渡车上,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有没有忘了欣赏公路两边的风景。</b></p><p><b> 转瞬间,我们来到了万年冰洞检票口。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65岁以下至60岁半票。我们拿着身份证顺利的通过检票口,进入了万年冰洞。洞中就是冰的世界,冰凌冰柱在彩灯的照射下,呈现出多彩的景观,美轮美奂,漂亮极了。冰洞真是神奇,洞外绿草如茵,鲜花绽放但洞内依然是寒风刺骨,冰凌倒挂。冰洞的形成至今未知原因,据说该冰洞己存有三万年,存在多少年对于游客而言,也无所谓。但芦芽山的万年冰洞的确神奇而且名声在外,引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览冰洞的壮美奇观。</b></p><p><b>(八)宁武县芦芽山悬空村</b></p><p><b> 悬空村的由来,据当地村民传说,他们的祖先在明末清初时期,因躲避灾难和战乱来此偏僻处定居,大多数的房屋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如今,尽管村里很多年轻人已走出大山,但仍有十几户人家在这里坚守着,因为他们世代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每天走在村里悬空的街道上,挑着泉水喝,采野草莓吃,靠肩背手扛卖野生蘑菇自己种菜为生。</b></p><p><b> 悬空村真是山清水秀,称的上是世外桃源 。我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享受着清新的空气 ,在古老秀美的山村里,品味着古朴的民风民俗。可喜可贺的是,当天正碰上一家办喜事。接新娘子的车队,顺着盘山公路驶入悬空村。迎接新媳妇进村的鞭炮声,给我们这次悬空村旅游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和聊天的话题,古老的悬空村生生不息,后继有人。</b></p><p><b>(九)引水思源,汾河源头游</b></p><p><b> 汾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据《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所以后人认为这里就是汾河水的源头。源头处是一个水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四个大字“汾源灵沼”,石壁中雕有一个龙头,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源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雷鸣寺,始建于明朝,后被毁。(此段摘自网络)</b></p><p><b>总结篇</b></p><p><b> 五天来,我们从首都北京出发,途经河北省涞水县、易县。一路上载有五十人大巴车,穿山越岭行走在三晋和八百里秦川。往返二千多公里,先后参观游览了:位于山西省定襄县的阎锡山旧居;洪洞县大槐树;吉县壶口瀑布;陕西省黄帝陵;革命圣地延安;靖边县波浪谷;山西省宁武县芦芽山万年冰洞;宁武县悬空村和汾河源头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一路上,黄土高原的深秋风景令游客大饱眼福。</b></p><p><b> 旅行团一行人,于二十二日晚七点多安全返京。这次山西、陕西两省五日九景游顺利进行。得益于耿总率领的班子缜密细致安排,得益于分片组长认真负责,得益于全体旅友和谐相处,相互间关爱帮助。感谢摄像师们,为我们这次黄土高原之旅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另外,特别要感谢司机朱师傅和苗小平导游,是他们的付出赢得了这次快乐之旅。感谢的话不多说了,祝大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快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0一九年十月二十四日</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