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石仿古册

沫石画谈

<p>前几日有人在网上问我,说是学习古人时间久了,有种出不来的感觉,这是为什么?</p><p>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绘画史上,一直是一个存在,并不是孤立于当代四个现代化时期。</p><p>问题太大,也没有必要讲的太多。因为每个人对于绘画的理解是不同的。</p><p>学古方能入古,入古方能出古。出不来的根本原因是没学到!即便是真正学到了还需要时间去消化,方能为我所用。</p><p>这里还有一个现象是,什么是所谓的出来,现代人的理解是时代感,或者给自己赋予一个独特的面貌,构成,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那是不需要学习传统的,直接学时风就可以了。</p> <p>案板上有本书叫兴与古会。</p><p><br></p><p>中国的开放从清末算起有一百多年了,它是首次被迫从外部打开的,在整个的中国历史上长河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种撕裂。</p><p><br></p><p>历史上的中国人遵从的是内求,内求的结果就会是追根溯源,崇尚古人。而西洋恰好相反,它是外求,外求的结果就是数典忘祖,喜欢从无到有。</p><p><br></p><p>自清末一百年来的国画也是如此,内求的源远流长戛然而止。</p><p><br></p><p>自媒体的发达让每个人都可以展现自我,国画也随之泛滥开来,教的,学的,临的,创的无所不在;蹭擦磨,板刻结,溜滑甩无所不用其极,都美其名曰“国画”。</p><p><br></p><p>断代了的国画能有今天的面貌,也是幸甚,至少唤醒了人们内求的追根溯源,古代称之为复古之风。今天的蹭擦磨板刻结溜滑浮何尝不是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基础呢?</p><p><br></p><p>有些路走着走着就成了死胡同,而正有这些走了死胡同的人为先例,让我们明白什么路才是有来有去的源流之路。</p><p><br></p><p>艺术有时候就是个圈圈,创新与复古只是相对而言的,当外求的创新泛滥乏味,无路可走,复古何曾不是一种内求的好的创新呢?反之亦然。要是非得怎样怎样,执拗不过,那大不了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消失消亡罢了,历史上不是没有。</p><p><br></p><p>兴与古会,幸与古会!</p> <p>王吉玉,字沫石,山水画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