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警告一些平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归作者所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禁盗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当中,有一些人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的房子很老,老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坯房,居住这些房子的人他们有的是一些拾荒者,外来户、有的是一些老年人,还有一些等待拆迁的留守者。生活设施不完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一些房子虽然翻建维修了,但是仍然难逃潮湿与盐碱的腐蚀,有一间房子离公共厕所只有半步,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一个心情。</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看旧貌</div></div> 地图截图位置 小陋巷子,看左边房子基础做过圈梁目的就是防止潮湿与盐碱的腐蚀。 今年新粘贴的春联,但是看样子是没有人居住。 对儿柜,上个世纪结婚的三大件之,象征夫妻不分开。 老式钢窗子,门口加了保温回风门,起到保温作用。 正房对面是凉房,为什么叫凉房,由于受农耕影响,储藏农作物食品需要低温,加上早年没有电冰箱,所以家家户户院子都是这个布局。 这是他们的厨房。 院子都是这个布局,左边住人右边储物。 老房子 我们看到的是凉房和碳仓子。 为了自己家房屋免受潮湿,小巷子慢慢形成了一条渠。 这类平顶子砖木结构房子大约建于八九十年代。 这类平顶子土木结构房子大约建于五六十年代。 在这个小院子当中,曾经也充满了欢声笑语,站在这个房子面前,我仿佛看到男女主人为了这个家辛勤的劳作,现在已废弃。 这个院落看是不错,看看下一张是他的内部。 当年好多人家都是把凉房翻新建,所以正房还是老房子,这个白墙面是一种保护房屋的“技术”或者叫方法,把白灰、麻绳倒碎加水泥按照比例和好,可以起到保护外墙,但是乌拉特前旗土地是盐碱化的,腐蚀是从里面悄悄开始的。 凉房左边叫西房,那个年代兄弟姊妹多,结婚后基本上和父母居住一个院子。由于没有排水设施,为了排水外面越来越高,院子里面不敢垫土,所以进家三级跳先跳进院子,再跳进家里,赶上下雨有条件的买抽水机排水,没有条件的只能用手哗水。 这间房子离公共厕所只有半步,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一个心情。 这间房子离公共厕所只有半步,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怎样一个心情。 公共厕所外加垃圾场 我们小时候称旧街,现在是国道110过境段和高速公路出口。 这个房子有点年头了。 这个院子有点年头了。 拍摄后记,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我们的生活和即将消失的一些事物,留给后人,一些景与物一些人与事稍纵即逝。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需要照片和作者本人商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3.7</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