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擦亮“党员标牌”

hhhh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习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主席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既是对作风建设目标的理念升华,更是对擦亮党员这块"标牌"的深情号召。</span></p> <p>  党员是单位的一面旗帜,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都将对群众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事事注意自身的形象,时时擦亮"党员标牌"。</p> <p>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率先垂范,密切联系群众,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思想理论界刮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歪风。他们否定党的历史、歪曲党的历史,生编硬造了很多无中生有的事情,给党的历史抹黑。而我们一些党员因为对党的历史不了解、不清楚、不掌握,对歪理邪说真假不辨,思想摇摆不定。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党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深厚人民情怀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工作方法,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情操,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p> <p>  以党章为镜子,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标准,以人民期待为衡器,照一照自己的形象,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号一号自己的“脉搏”, 看一看形象有没有扭曲,“斤两”是不是符合标准,查一查有没有得“软骨病”。每名党员只有常存敬畏之心,常查行为之垢,常思痼疾之害,思想才不会越线,言行才不会越轨,才能无愧于“党员”这个光荣的称谓。</p> <p>  时刻牢记根本宗旨,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中南海新华门的照壁上,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上面雕龙刻凤,但自从共产党夺取政权那一刻起,就换上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灿灿的大字。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p> <p>  就单位来讲,基层群众就是单位的根基、发展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为基层为群众服好务,是每一名党员的职责。服务群众不是一句空话,必须眼睛盯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真心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多下基层“接地气”。习主席提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不接“地气”, 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盆景里栽不出万年松。”党员干部不能“只看文件听汇报,只开会议作报告”, 更不能“下基层距离近的反复去、距离远的电话查”, 使得基层单位许多反映突出的矛盾问题仅仅停留在文件指示上,得不到根本性解决。</p> <p>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的宣传语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粘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要善于到群众中听心声查实情,善于从基层中寻找工作方法和重点,以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自觉到深入到群众中去,在排忧解难中增强单位凝聚力。要换位思考“聚人气”。</p> <p>  习主席指出,做群众工作就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党员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有个说法被尊为“黄金定律”, 就是“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别人”。</p> <p>  美国学者亚历山德拉和奥康纳对“黄金定律”进行补充,提出了应当遵循的“白金法则”: 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我们有的党员不深入调查,凭想当然办事,精心策划的计划方案实施起来收效甚微,挖空心思搞的“暖心工程”引来牢骚满腹;有的习惯于文对文、键对键,凭经验和材料决策;有的听不进意见建议,甚至对提意见的人员持有偏见。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就在于没有摸清群众期待、号准基层脉搏,导致“好心办坏事”。如果我们党员平时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些责怪和批评,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所以,要想工作更有针对性,获得大家的真心拥护,就要经常立足群众想什么、要什么,切实把准“脉象”。要刀口向内“正风气”。“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党员身处群众之中,一言一行都是大家的参照;党员的形象好不好,作风正不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因此,党员要时时审视自身的作风问题。现在有的党员一提改作风,不是看着上级,就是盯着下级,一改到自己头上就避重就轻,戳不到痛处。当年延安整风为什么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正视问题,不怕自己的“瘌痢头”给人家看,查自己具备“脱裤子割尾巴”的气魄,查别人敢于拉下脸面、丢开情面。</p> <p>  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通篇都是反省和自责。卢梭把自己一生的过错全部写出来,交给世人去评判,并作为“人”的标准供后人进行研究。对于这些“批判”“剖析”, 能够正视它、揭露它,没有莫大的勇气是做不到的。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广大党员坚持从自己严起,从自身改起,从点滴做起,刀口向内,就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