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十四连一角</p> <p>2020年5月17日早上9点,我搭乘团“下沉”工作小组成员张发存的便车前往十四连采访,小汽车在省道201线行驶18分钟左右到达目的地。</p> <p>十四连公路里程碑</p> <p>十四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〇三团最边远的一个连队,位于团部(蔡家湖镇)西北28公里,它紧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俗称北沙窝。1950年1月,六军十七师五十一团进驻新疆后,在沙湾县开展大生产。1953年,五十一团进驻五家渠开始屯垦,开发蔡家湖地区。1959年8月下旬,十六团党委经过对新城渠子地区的深入考察,决定组织一个先遣队,开赴北沙窝腹地,作好开垦的准备。1960年,北沙窝大面积开垦展开。1961年9月20日,原西戈壁农场奉命撤销,并入十六团农场,将大部分职工调到四分场,在场北4公里的苇湖滩上新建十四队,任命杜文兴为队长,王银斗为政治指导员。一边修地窝子建连部办公室、职工住房、挖水井、修公路、开渠引水,一边垦荒造田。1969年7月7日,新疆兵团下达更改农牧团场番号命令。当年9月1日,十六团农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六师一〇三团。1970年2月21日,十六团农场十四队改称一〇三团四营十四连。</p> <p>连队小康房</p> <p>农家乐</p> <p>商店</p> <p>饭馆</p> <p>公交站</p> <p>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沙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十四连曾有过1800亩良田被风沙呑食的历史。经过50多年的治理,在十四连北已建成封沙育林、“三北”防护林,风沙灾害已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变,连队经济得到发展。在历任连队领导王银斗、杜文兴、刘树堂、杨生华、蒋长福、陈国生、刘全楼、彭群陞、谭达云、 陈雨鹏、徐赢洲、丁伍启、龚从英、马德胜、王久常、马德胜、杨生泉、李振江、成保明、李正德、张惠霞、陈记、王洪奎、徐蓬勃、张革、郭茂林的带领下,现十四连已有耕地一万余亩,职工150多名,住户170多户,人口400多人,年总产值2000多万元。劳均收入16000多元,人均纯收入10000多元。毎天从团部发往十四连的公交车早上、下午各一趟;通讯设施齐备,信息全覆盖。</p> <p>通往地窝子道路</p> <p>十四连有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站在东沙包上瞭望,一望无际的沙漠植被尽收眼前,红柳、梭梭已经覆盖了沙漠,野兔、黄羊尽情奔跑,让人心神旷野,外地游客来新疆后首选在这里游览沙漠风光。这里是距首府乌鲁木齐市最近的沙漠,是自驾游爱好者的宿营地;环塔汽车拉力赛这是起点,引来多少游客前来围观;五家渠市举办冰雪风情节让人们留连望返!</p> <p>红房子</p> <p>拉运沙石</p> <p> 2020年3月20日,S21阿勒泰至五家渠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开工建设。S21高速公路途经一〇三团十连、十四连,在一〇三团十四连设服务区,在十连连部北约四公里处设互通。为了全力支持协助做好第五、第六标段施工单位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公路修建,一〇三团蔡家湖镇党委将五连办公楼提供给扬州华建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作为第HwJL-3标段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将十四连连部腾给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作为第五标段项目部,将十四连10套小康住房让给施工单位居住,并组成“下沉”工作领导小组,机关干部解文超任组长,组员李伟迪、陈亮、张发存、马云、张新平。为做好“新冠”疫情预防工作,团专门从团医院抽出医生负责施工单位人员的防疫工作。“下沉”工作组有二大任务,一是全力服务于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协助连队进行规划建设。4月6日,工作组成立后,他们吃住在连队职工侯今学家里,制定连队规划、开展工作。</p> <p>高速公路一O三团段图</p> <p>施工单位</p> <p>会议室</p> <p>阿乌高速公路五家渠市段全图</p> <p>施工现场</p> <p>施工现场视频</p> <p> 新的连队规划里,在进入十四连主干道西建设“沙洲码头”微缩景点,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休闲运动广场,地窝子遗址,特色民宿;主干道东为连队行政服务中心,陈列室,职工住宅区,蒙古包,农机停放、市场交易区,车辆租赁中心,应急救援中心。</p> <p>连队规划图</p> <p>4月30日,地窝子遗址修复工程开工,一根根木桩先将地窝子遗址围起来,接下来将进行建设、开发工作。5月8日,团政治委员蒋慧带领原十四连第三任连长刘全楼察看、详细了解了地窝子当时的情况,对“下沉”工作小组工作和连队建设提出要求。</p> <p>修复地窝子</p> <p>地窝子现场视频</p> <p> 十四连地窝子遗址在现连部西约500米处,遗址长约300米左右,宽100米左右。遗址内地窝子座北朝南,分列三排,地下部分小部分夷为平地,大部分还保留完整;地上部分除无盖物外,地窝子当时的布局,半地窝子的草泥墙、土块墙保留比较完整。在遗址北部还保留一块长近20米宽5米左右和土墙,在遗址中心有一处3米深的圆坑。</p><p> 据刘全楼夫妇回忆:十四连地窝子于1960年开挖,1961年有住户50多户100多人住,后来最多时住100户300多人。靠北的遗址是盖的当年的十四队俱乐部,后来未住成改为牛马圈,在遗址中心的圆坑是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精神指导下,1968年挖的地道,地道为东西走向,大人只能猫腰行动,曾发生过小孩藏入地道家人找不着的趣事。他们还清晰得当年的办公室、卫生室和自己住的地窝子。1970年,连队首先在现居住地盖了5排土木结构的住房,每排8间,刘全楼的二儿子在新房出生。并设立幼儿园、医务室。</p><p>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相信很多人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过早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住的地窝子,其实,地窝子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房屋。地窝子的挖制方式比较简单,所谓地窝子,就是从平地向下挖一个深2.5米、长6米~8米、宽3米~4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正中间留一个天窗,地窝子便成了。还有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三四米,四周用土坯垒起约1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这叫半地窝子。十四连地窝子遗址地窝子、半地窝子并存。在严寒冬季的地窝子里,用土坯垒起半人高的空心火墙,在上面可以热饭、晾衣被,灶里的柴火烧得通红,屋里暖洋洋的。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每年春秋两季,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猛烈而频繁,一刮就是一两天。眼看着很好的天气,突然间晴空变色,霎时飞沙走石昏天暗地,吹得人们难以站立行走,工地去不了,只好钻进地窝子集体“风休”。当年的地窝子不仅有他们居住的“宿舍”,还有食堂、会议室等。一个10多平方米的地窝子要住十几个人,有不少兵团人就在地窝子里结婚生子。</p><p>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他们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兴建了一大批团场、企业和新城镇。创业之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住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地窝子。</p> <p>地窝子现状</p> <p>地道口</p> <p>半地窝子</p> <p>牛马圈</p> <p>土墙</p> <p>地窝子现场视频</p> <p>地窝子修复规划牌</p> <p>在采访中,时任十四连连长郭茂林介绍,2020年,十四连将扎实推进“十大实事”民生项目建设:一是对年久失修</p><p>的晒场进行维修;二是大力宣传危旧房拆除的相关政策,动员住户对危旧住房主动拆除,打造美丽连队;三是安装连队路灯,推进连队亮化工程;四是布置地下管网,修复林床,对绿化项目进行改造提升;五是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确保饮用水安全;六是推行水冲式厕所改造,推进连队“厕所革命”专项行动;七是打造“沙洲码头”旅游名片,新建滑雪场,修复、建设地窝子遗址,地道遗址,建设陈列馆,举办汽车越野拉力赛、冰雪风情节;八是成立旅游发展合作社;九是新建抗震安居房五套;十是在连队东侧修建一条东外环路。</p> <p>十大实事宣传牌</p> <p>新建馕坑</p> <p>工作组居住房</p> <p>职工自愿捐建的陈列室</p> <p>连队老物件临时陈放室视频</p> <p>陈列室展板</p> <p>抗震安居房展示</p> <p>工作队员在厨房</p> <p>工作组和连队“两委”成员合影</p> <p>在采访结束前,我同解组长一同登上刚新建约10米高的滑雪场沙顶,举目四望,修建高速公路满载沙石的大卡车来回行驶;便道上的洒水车不停地洒水消尘;远处的挖掘机还在平整场地;“沙洲码头”微观景区初具雏形,凉亭已建成,有历史的大马力拖拉机、大汽车、小汽车等物件已安放在它的位置,绿化、亮化工作马上展开;陈列馆的场地已平整好;在连队临时办公室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主干道大石碑上“沙洲码头欢迎您”的标语十分醒目。到“沙洲码头”景区全部建成,2022年8月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凰家梁3A级景区和“沙洲码头”景区连为一体,到那时,北沙窝将是一派新景象。</p> <p>远望北沙窝</p> <p>新建滑雪场</p> <p>新建凉亭</p> <p>老物品</p> <p>新建陈列室现场</p> <p>沙洲码头微缩景区</p> <p>微信好友留言</p> <p>谢谢关注,欢迎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