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位智慧的老师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唤醒每个人本自具有的善良、智慧、美德与爱,教育本身是为我们生命服务的,就是用“一盏灯”去唤醒另“一盏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为了让我们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体验。学习的本质就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而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我们的信念,开发我们的智慧并且提升我们的境界,从而唤醒我们内心的美好。</p><p>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有幸参加了校品中国“三明教师‘’系列培训之“数学明师“能力提升培训!三明教师即: “明白自己”、“看明世界”、“活成光明”的老师。</p> <p> 今天学习了特级教师 牛献礼对数学老师能力提升的培训,受益匪浅.牛老师讲以课程视野重建课堂,他首先解读了什么是“课堂视野”,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要以课程重建课堂,回到课程的逻辑起点去反思。然后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分析。</p><p><br></p><p>一、为什么教?</p><p> 他说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数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住概念,而应该掌握些解题的技巧,不能只培养脑子满,而是要脑子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为真正的理解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形成而教。</p><p> 他列举了一个个案例,如”探秘三角板”,全课以‘’利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不同度数的角?”这一启发性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画角、合作交流汇总,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角度之间的度数差,归纳出“推理——猜想——验证”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增长了智慧,然后拓展,又把学生的视野从数学 课堂引向课外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考的力量,让学生增长了见识!</p><p><br></p><p>二、 教什么?</p><p> 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更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课堂形态和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用学科育人。回到课程的逻辑起点去反思。</p><p><br></p><p>三、怎样教?</p><p> 1、转变课堂结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p><p> 2、重建教学关系,以学为中心,相机诱导。</p><p> 3、改变教学意义,素养导向,数学育人。让知识成为素养,变成智慧。</p><p> 名师的课堂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次学习,一次收获。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以致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p><p> 张庆瑞</p> <p> 非常有幸,和校品中国有约,昨天晚上我聆听了名师大家牛献礼老师关于《以课程视野重建课堂》的讲座,感悟深刻,受益匪浅。</p><p> 首先牛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课程视野,课程意识,教学意识这些理论,然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p><p> 从中我明白了:1.课程意识是对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的程度,关注的是教学价值问题,所关注的成绩是有底线的,强调成绩的获得是不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成长为代价的.2.教学意识:关心的是直接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考试成绩,从完整的课程逻辑链条中还可以很清晰看出来,一线教师,处于整个课程逻辑链条的最末端,思考比较多的就是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不乏强烈的教学的意识,要以课程视野来重建课堂。所以课程视野重建课堂就是要回到课程逻辑链条的起点去反思。并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为什么教,数学教育应当坚持怎样的价值趋向?2.教什么,也就是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更能够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3.是怎样教,也就是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形成和发展。</p><p> 然后就围绕这三个问题,结合一些精彩的案例进行阐述。第一个案例:一则招聘新闻的启示: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光是要脑子满,更是要脑子活,不仅要聪明,更要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智慧。</p><p> 那么由此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数学课程的价值何在?数学它代表着理性,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 一个人学习数学的终级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有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就是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为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人人都要学习数学的主要原因。</p><p> 那么数学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不能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还包括会用数学观察数学思考,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那么老师就需要不断的追问和落实学习内容的教育价值,为理解而教,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教。接着牛老师讲述了:又用一副三角尺能画出哪些角这个案例,并将此拓展为一节课:《探秘三角板》,使学生经过推理、猜想、验证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核心的培养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接着牛老师又连着讲了好几个典型的案例,个个精彩,触类旁通,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 三,学会了归纳总结。</p><p> 总之昨天牛老师的课是步步引人入胜,处处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即使讲完了还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太精彩超有想象力!不愧是大家名家的典范!昨天我们不负和《校品中国》有约,收获满满,期待更多这样和名家相遇的机会!</p><p> 赵松芳</p> <p> 今天晚上,在听了由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武维民老师带来的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单元整体把握下的教学设计—以数的认识为例》分享以后,让我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和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p><p> 武老师从单元设计的五个框架出发,即:确定学习主题、制订学习目标、规划单元结构、设计挑战性任务和关注持续性评价,加之以“数的认识”做范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解析了新课程目标对学生数学的学习所赋予的基本要求、技能、方法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要求,给我们所有参与学习的数学老师做了一次恰当、全面、及时的普及学习,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要教什么,怎么去教,学生应该学什么,又该怎样去学。</p><p> 我感受最深的是武老师对“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分析,从四个阶段来阐述:一年级上册二十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一百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四年级上册万以上数的认识,又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学时所用到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数小棒、拨计数器、数方块、数纸张等等,让我们体会到:数的大小有变化,但是思维框架无变化。大部分内容的学习都是螺旋上升并且层层递进的。武老师还要求数学老师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迁移、素养能力的培养,多关注学生的持续性评价。并且给我们老师提了几点建议:一、要读懂儿童。注重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二、多创设环境。三、评价要多元化。四、学习支持。也就是: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个性化的精准助学和可视化的思维活动。最后,让我最深刻的是武老师推荐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引领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学习的主题,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仔细想来,确实有些感触,我们要关注的不只是学习本身,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发展,给他们最及时、有效的指引,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方法、享受学习过程,并最终获得学习带给他们的享受。</p><p> 韩利超</p> <p> 晚上学习了武维民老师《单元整体把握下的教学设计——以数的认识为例》,使我受益匪浅,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单元设计框架主要有五个要素,分别是: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单元结构、设计挑战性任务、关注持续性评价。</p><p>一、确定学习主题</p><p> 必须用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去替换学科领域中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这些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中,可以从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确定学习主题。</p><p>二、制定单元学习目标</p><p> 能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体设计;并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体现层次性、差异性;最后要可测量、可评价、可达成。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迁移能力,思考怎样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p><p>三、规划单元结构</p><p> 布鲁纳提出,掌握结构更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整体把握结构有两个纬度:(1)横向结构化,例如在数的认识中,可以分为自然数、小数、分数的认识;(2)纵向结构化,例如在数的认识中,要深度把握数的意义、数的表达、数与数的关系、数的应用等。</p><p>四、设计挑战性任务</p><p> 我们一般会经历这几个情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活动交流、形成结论、回顾反思。设计任务时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设计的,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参与性、挑战性、体验性、生成性。</p><p>五、关注持续性评价</p><p> 我们不仅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到认知偏差,及时纠正。还要关注知识、理解、能力、迁移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纬度的评价,使学生积累经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p><p>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p><p> 张新贝</p> <p> 今晚听了周建新老师的网课,获益匪浅。他说:你知道孩子是教不会的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教不会吗?孩子一年级,写字太慢,做作业总磨蹭?着急!孩子五岁啦,计算还在掰手指?着急!孩子上中班,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着急!男孩子总像小女孩,很听话就不爱说话,内向有脾气?着急!女孩子胆子小,不自信,人多就不敢说话?着急!周老师告诉你,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教,孩子是教不会的。孩子,聪明最重要。</p><p> 周建新老师说: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胚胎,从内而外,思维的本源从孩子的动作开始。孩子思维能力是理解、迁移、自学能力的综合。理解能力就是让孩子要看得懂、听得清、说的明白;迁移能力就是让孩子要学一点、通一片;自学能力就是让孩子要能自己管、自己学;</p><p> 传统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方式本质上是我说你听,把孩子当作一种“容器”,把教学内容“单向灌输”到孩子脑子当中,这种方法看上去“效率很高”,10以内的加减法很快就能“学会”,但背过了2+3=5,再问5-3等于几就不知道。这就是说,实际上孩子并不理解算式所代表的内容。在这种教育之下,孩子不得不反复的“复习”,实际上就是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强化记忆,来达到学会的效果。在这中间必然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和效率浪费,孩子们不得不皱着眉头学习,甚至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再上课就无法集中精力,从而进入恶性循环。</p><p> 周建新老师说:数理思维倡导的“溯源教学法”不同,它强调引导孩子们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的本质,通过游戏、绘本等方法来引导孩子们观察、判断和思考。把知识当作一个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孩子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学得会、算的快、记得牢,为物理、化学等等理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p><p> ……</p><p> 孙创新</p> <p> 我认为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最起码来说是离不开一节节数学课的训练。周建新老师带来的讲座用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带来了数学思维训练方式,只有培养孩子创新独立能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意思维。</p><p> 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做到独立思考,接触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自己独立自主的思考判断,这个问题中已经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怎么解决比较合理等等。在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判断后依然有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跟同学进行研究来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和提高。</p><p> 在学习中,我们要利用好教师创设的有利于质疑、探究的情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我们的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思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中感受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p><p>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只要是尝试前所未有的事情,对他们的发展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一种创新,这种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激发他们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大胆设想,主动探索,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思维。</p><p> 王钰哲</p> <p> 5.21晚上,通过钉钉群参加了数学培训,培训主题《让平常的孩子变超常》。</p><p> 周建新老师幽默风趣,肢体语言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周老师的许多观点给我启发:如慢就是快,要慢学学深,看似慢,实则快。又如人不是因为聪明而聪明,是因为感到聪明而聪明。周老师不仅在教学生知识,更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从小为孩子奠定扎实数学基础。</p><p><br></p><p>收获到的小技巧有:</p><p> 1、用善意的谎言、懒汉式批改作业法激励学生。</p><p> 2、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多练习编题,多做开放式题目,拓展学生思维,而不是仅仅解决问题。</p><p> 3、多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习,让数学课堂变得好玩。如解决应用题时多用情境再现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多切合学生生活实际。</p><p> 要培养出好孩子,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触摸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把数学融入生活。特别是应用题,同样也是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来更直观、易懂,学习效率更高,学生掌握会更好。</p><p>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数学,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教学,触摸数学,让孩子从心底里爱上数学,愿意去学数学。</p><p> 白克中</p> <p> 有幸参加了这次数学教师的三明培训,每天的课程都非常精彩,而今天任敏龙老师关于中小衔接的课程更是让我耳目一新。</p><p> 在之前的教学工作中,也教过几年的初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问我,我们家孩子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啊,为什么上了初中越来越差,以致于最后成为班级的最后几名。任敏龙老师就回答了这些家长的疑问,主要有四点,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教学文化的变化!第二是学习内容变化,难度和容量加大。第三是学习方式变化!学习自主性要增强。第四是身心成长发育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心理变化。</p><p> 所以,总的来说,初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小学都有差别,那么如果孩子们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做好中间的衔接和过渡的话,就会出现上面家长所说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小学的教学工作中不能就只管孩子们小学部分,而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用更适合孩子长期发展的方式去教学。</p><p> 那么我们要衔接什么呢?任敏龙老师也给出了答案,第一,知识衔接,那么小学教学中要注意哪些知识是学了初中不用的,哪些知识是学了初中要深度学习的,这都需要我们去分情况进行衔接教学。第二是学习方式方法的衔接,我们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过渡。第三是学习能力的衔接。第四是心理的衔接。任敏龙老师主要从知识衔接的角度进行了讲解,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了分类,对常见的应用题分成了四种数量关系,11种类型,它们都是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比如部分数、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任敏龙老师都进行了详细讲解,令我受益匪浅,那么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些方面的知识,注意中小衔接中的知识衔接。</p><p> 田亚辉</p> <p>如何成为“三明”教师?</p><p> “三明” ---明白生活、明白工作、明白自己!做到这“三明”,常乐老师用美、乐、爱、觉四个字总结。</p><p> 1、明白生活:要有信仰,要有偶像,活在美中,活在乐中,活在爱中;要有爱好;要有行动。</p><p> 2、明白工作:首先要提升眼界,提升热爱,热爱乐趣,成长,价值,感受到价值才会更热爱。所有的行业背后都是教育行业,做好教育行业:向往、行动、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课堂包装上向往、行动、坚持,推荐给学生,成就感满满!</p><p> 3、明白自己,明白生命,生命要有境界,有了生存的环境,才会有热情的生活,生命才有价值!</p><p> 李中霞</p> <p> 今天晚上的学习由校品中国的常乐老师带给我们题为《如何成为三明教师》系列之数学教师的成长。虽然开始的时候设备调试出现问题,但是20分钟后讲座如期进行,常乐老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展开今晚的培训,五分钟一个环节讲明一个知识点,在下一个环节开始之前用一句话总结上一个知识点。这样全新的讲座方式让老师们耳目一新。</p><p> 首先,“三明”教师是哪三明,即明白自己,明白工作,明白生活。明白自己即要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即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和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干和怎么干。只有有一个明确的信仰,加上实际行动,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划,我们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为了生存而去工作。常乐老师讲,人要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的爱好加上行动,用自己良好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因为生命状态好一切全会,生命状态不好一切白费。一个老师的生命状态不好,是不可能教出生命状态好的孩子。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培养乐观,善良,积极向上的好的状态,从而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做给孩子看,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老师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说,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首先我们教师是一个学习型教师,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学习的感觉。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长的乐趣,这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我们要想做好一份职业,首先要提升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因为如果你不爱自己的职业,是不可能做到出类拔萃,也不会让学生热爱学习。如果学生没有爱上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好学习这件事。</p><p> 常乐老师还讲到,我们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眼界。那如何提升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兴趣,就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当成要完成的任务来对待。因为学习跟别人没有关系,从来都是自己的事。首先,我们要有所向往,有所行动并坚持下去,从而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p><p> 让我们更深刻的领悟到自己职业的意义。为了干好这份职业,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爱上自己,爱上数学,爱上学习。</p><p> 李杏娟</p> <p> 在名师的引领下,跟随大师的脚步,在数学路上,我们一定能走得更远,更好……</p> <p>审核:李杏娟 李中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识别二维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注微信公众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了解更多学校动态。</p><p><br></p>